国际眼科速递:近视大于800度,15年以后会怎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1 11:46 3

摘要:近视是全球性高发的屈光不正,目前占全球人口的22%以上,即全球约15亿人患有近视。在过去的30年中,近视的患病率显著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称,到2020年预计增长至25亿;到2050年,全球将约有47.58亿近视患者,其中高度近视患者约占总人口的9.

近视是全球性高发的屈光不正,目前占全球人口的22%以上,即全球约15亿人患有近视。在过去的30年中,近视的患病率显著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报告称,到2020年预计增长至25亿;到2050年,全球将约有47.58亿近视患者,其中高度近视患者约占总人口的9.8%。

近视按照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可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单纯性近视随着年龄增长而渐趋稳定,屈光度通常在-6.00D以内,不伴有眼底病变。病理性近视眼通常是指眼轴明显延长(>26 mm)且伴有眼底病理性改变的高度近视眼,屈光度多在-6.00D以上。而高度近视引起的近视性黄斑病变,包括黄斑劈裂、后极部脉络膜视网膜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及黄斑裂孔等是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会经常遇到高度近视的患者整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地担心哪一天突然眼睛看不见了。那么,我们来看看这样厄运出现的概率究竟有多大?

今年8月西班牙的Carlà MM等人在眼科视网膜杂志上[Carlà MM, et al. Ophthalmol Retina,2025 Aug;9(8):774-786.]发表了一篇对眼轴≥26.5 mm以及近视屈光度>-8.0D随访15年的结果。

他们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从200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24年3月,共纳入781名高度近视眼患者的1228眼。纳入标准包括年龄>18岁、眼轴≥26.5 mm以及屈光度>-8.0D。最短观察时间为5年,最长观察时间为15年,平均观察了11.4年。主要观察内容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轴长(AXL)、眼底改变(眼底摄影和光谱域OCT)等。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到15年时,有46%的眼睛出现了黄斑萎缩,在平均11.4年的随访中,57%的眼睛近视萎缩性黄斑病变进展。81%的病例出现斑片状萎缩,47%的病例出现黄斑萎缩,而只有19%的病例出现豹纹状眼底改变。黄斑部葡萄肿的存在与进展有关,特别是IX型葡萄肿(有86%的进展率)。35.8%的眼睛观察到最佳矫正视力显著下降≥2行,与眼轴延长、做过青光眼手术、眼底斑片状萎缩、近视性黄斑新生血管和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发展相关(均P

在11年的随访期间,平均而言,本研究中近视黄斑病变的进展率(57%)与之前类似研究的结果一致,Yan等人报告的进展率为35.5%,Hayashi等人为40.6%,Fang等人(Fang Y, et al. Ophthalmology,2018;125:863e877)为58.6%,最近Flores Moreno等人为42%。然而,进展率可能因研究设计(基于医院与基于人群)、进展的定义和随访时间而存在差异。

事实上,这个研究结果明显高于Yan等人在基于人群的北京眼科研究中报告结果,但与Fang等人的结果一致。Fang等人在更长基于医院的18年随访中研究了近视黄斑病变的进展,但是他们的样本量只有432个病人的810只眼睛,而且平均眼轴也只有28.8 mm,而该研究平均眼轴达到了31.6 mm,显然近视程度更严重。

从这个研究可以看出,57%的近视黄斑病变患者在>10年的随访期间趋于恶化,超过一半的眼睛近视性黄斑病变倾向于进展,特别是在基线时出现斑片状萎缩以及在研究期间出现近视性黄斑新生血管和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的眼睛中,将会导致更严重的视力丧失。

评价者结论,从以上研究及综合其他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首先我们要明确该研究是高度近视眼黄斑病变发展方面观察时间最长(之一)和纳入高度近视眼数量最多的研究,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二、不管是该研究还是其他研究都明确指出高度近视眼随着时间延长尤其是超过10年以上,超过一半的眼睛近视性黄斑病变倾向于进展,尤其是在基线时出现斑片状萎缩以及在研究期间出现近视性黄斑新生血管和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的情况下;

三、根据我多年对超过2000度甚至是3000多度近视眼手术以后的临床观察,即使是这些患者在手术以前就出现了明显的近视性视网膜、视神经和黄斑病变,绝大多数患者手术以后视力恢复往往超过想象,所以大家也不用太担心。

参考文献

Carlà MM, et al. Longitudinal Progression of Myopic Maculopathy in a Long-Term Follow-Up of a European Cohort: Imaging Features and Visual Outcomes. Ophthalmol Retina,2025 Aug;9(8):774-786.

来源:健康仁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