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口同声】让沂蒙红色资源成为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1 16:27 1

摘要:国防教育,关乎国家安危、民族兴衰,是筑牢全民爱国精神长城的关键所在。沂蒙地区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不仅孕育了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的沂蒙精神,更留存着无数可感可触的革命印记,为国防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鲜活素材。如何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

国防教育,关乎国家安危、民族兴衰,是筑牢全民爱国精神长城的关键所在。沂蒙地区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不仅孕育了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的沂蒙精神,更留存着无数可感可触的革命印记,为国防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鲜活素材。如何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浸润着革命精神的沂蒙红色资源 “活” 起来,化作国防教育的 “生动教材”,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凝聚家国力量的必然之举。

让红色资源成为 “生动教材”,要深挖精神内核,找准国防教育的 “根” 与 “魂”。 沂蒙红色资源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不是冰冷的历史陈列,而是蕴含着 “兵民同心” 的国防密码。战争年代,明德英 “乳汁救伤员” 的无私,王换于创办 “战时托儿所” 的坚守,千万支前群众推着独轮车穿越枪林弹雨的无畏,这些故事背后,是 “国防不是军人的独角戏,而是全民的共同责任” 的深刻道理。沂蒙百姓以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的决绝,谱写了军民共赴国难的壮阔篇章。挖掘这些资源的精神内核,就是要让人们明白:国防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图片来源:临沂文明网

让红色资源成为 “生动教材”,要创新传播形式,打通国防教育的 “堵” 与 “隔”。 新时代国防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是如何让年轻一代跳出 “历史遥远” 的认知误区,主动接受、深刻认同国防理念。在临沂市红嫂家乡旅游区,《乳汁救伤员》沉浸式演出让观众 “穿越” 到抗战现场,亲身感受红嫂的家国情怀;当地学校开展 “重走支前路”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推着独轮车、挑着 “军粮” 体验支前艰辛,用 “汗水教育” 替代 “书本灌输”;部分红色场馆引入 VR 技术,还原孟良崮战役的战术部署与战斗场景,让年轻人在互动中理解国防战略的重要性。这些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国防教育 “单向输出” 的模式,通过 “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 传播,让红色资源从 “静态展览” 变为 “动态课堂”,有效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国防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让红色资源成为 “生动教材”,要健全长效机制,夯实国防教育的 “基” 与 “本”。 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不仅在于一时的活动热度,更在于长期的传承实效。一方面,要加强对孟良崮战役遗址、沂蒙红嫂故居等红色资源的保护修缮,通过立法明确保护责任,让革命文物 “留得住、传得下”;另一方面,要推动红色资源与教育体系深度融合,将沂蒙精神纳入中小学思政课、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编写地方特色国防教育教材,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成长血脉;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文艺工作者创作《沂蒙六姐妹》等红色题材作品,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 “沂蒙国防故事” 传播矩阵,让国防教育突破时空限制,走进社区、企业、乡村的每个角落。

“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 沂蒙红色资源是历史馈赠的宝贵财富,更是新时代国防教育的精神宝库。当这些带着温度的红色故事成为全民国防教育的 “生动教材”,当这些带着温度的故事走进课堂、融入生活,必将让更多人读懂 “国防” 二字的重量,汇聚起守护家国的磅礴力量,为民族复兴筑牢坚实的精神根基。(今日头条·直爽艺术家kW)

来源:晨美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