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考如同一座独木桥,承载着无数人改变命运的梦想。那时的考试日期设在阳历七月6、7、8日,正值盛夏,没有空调的考场,成为了一代人难忘的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考如同一座独木桥,承载着无数人改变命运的梦想。那时的考试日期设在阳历七月6、7、8日,正值盛夏,没有空调的考场,成为了一代人难忘的记忆。
1980年高考采用全国统考的方式,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9日。当年共有333万人报考,最终录取28万人,录取率仅为8.4%,其中还包罗了本科、大专、中专,堪比“百万雄兵抢独木桥”——真正的“手里攥一张卷,全村盯着看”。
在1980年那个录取率超低,河北石家庄二中却同时出了省高考文科状元和省理科状元,其中理科状元的名字叫白昌立,省文科状元名字叫李敬泽,下面让我给大家讲述一下文科状元李敬业泽的故事吧!
李敬泽,男,汉族,1964年1月出生于天津,祖籍山西芮城, 少时随父母先后移居保定、石家庄,1980年以河北省文科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后在《小说选刊》工作,1990年调至《人民文学》杂志,现为《人民文学》主编,作家、文学评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颜色的名字》《纸现场》等专著和文集。
1984年李敬泽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没有继续读研究生,而在《小说选刊》任杂志编辑。1990年,被调至《人民文学》,出任文学编辑。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事文学批评,无论写作还是讲话,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风格,被称作“敬泽体”。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8年,任《人民文学》主编。2010年,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2014年2月,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同年,出版评论集《致理想读者》。2016年,在《当代》开设“讲谈”专栏。2017年1月,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同年出版散文集《青鸟故事集》《咏而归》。2018年,出版评论集《会议室与山丘》,随笔集《会饮记》。2021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2025年3月,卸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职务。
1964年1月,李敬泽出生于天津 。1968年,随父母移居河北保定,在保定开始识字、读书。1973年,李敬泽家全家搬至石家庄,母亲在出版社工作,出版社有一个仓库,里面有一个资料室,李敬泽的母亲和资料室图书管理员是闺蜜,并常常借一些书出来看。李敬泽也是经常在仓库、资料室里边跑来跑去。童年的李敬泽就在这个仓库里,读过托尔斯泰、三岛由纪夫、高尔基、巴尔扎克、司汤达以及范文澜的中国史、吕振羽的中国史,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这也培养了李敬泽对文学的兴趣。
1980年,高考前夕,北京广播学院看上了李敬泽,李敬泽的父母没同意,说学广播就是念稿子,那还不如写稿子,李敬泽就填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考成绩出来了,李敬泽是河北省文科第一名。
上图是李敬泽和他的历史老师
1980年,李敬泽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大学期间,李敬泽阅读各种书籍,也没有在文学刊物上发表过文章,从来没想过将来一定要搞文学。
1984年,李敬泽从北京大学毕业,工作分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总后勤部,一个是文学杂志编辑。李敬泽选择了文学道路 。之后在《小说选刊》任杂志编辑。20世纪80年代,李敬泽是在《小说选刊》度过的。别人已经发表的小说,选刊给选出来。虽然年轻,李敬泽仍然体会到了20世纪80年代文学现场强烈的激荡感。
《小说选刊》停刊后,要重新分配工作。《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朱伟听说李敬泽不错,就把他要过去了。1990年,李敬泽被调至《人民文学》杂志,出任文学编辑,每天工作是阅读稿件,筛选高质量稿子和发现好的作家苗子。之后历任第一编辑室副主任、主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
20世纪90年代初,李敬泽开始从事文学批评,并很快就被人熟知,无论写作还是讲话,李敬泽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风格,被称作“敬泽体”。
1994年夏天,李敬泽第一次读到了费尔南·布罗代尔的《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费尔南·布罗代尔把李敬泽带入了15世纪,那里有欧洲的城堡和草场、大明王朝的市廛和农田。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历史观指引了李敬泽,他开始自己的冒险。
1998年,李敬泽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00年,出版《看来看去或秘密交流》。2008年,任《人民文学》主编。2010年,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同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开设“非虚构”栏日,并推出梁鸿的《梁庄》等一系列示范性作品。之后,“非虚构”这个原本只流行于媒体行业的名词,开始在中国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影响力一直向下延续。
2014年2月,李敬泽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同年,出版评论集《致理想读者》。2016年,在《当代》开设“讲谈”专栏。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书记处书记。
2017年1月,李敬泽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切实掌管这份学术刊物,制定目录,设计栏目,修改文字,形成终审稿 。同年,出版散文集《青鸟故事集》《咏而归》,前者描写的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种种闲事。《咏而归》主要谈经典、谈传统,文人趣味、文人见识,豆棚瓜架夜航船。2018年,出版评论集《会议室与山丘》,随笔集《会饮记》 。
2021年12月16日,李敬泽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书记处书记 。2025年3月,卸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职务。
李敬泽的父母均毕业于北京大学,其母亲是河北保定人,曾在保定十一中任教。上大学之前,填表的时候,李敬泽的籍贯都是填写的保定 。李敬泽四岁时全家移居河北保定。在李敬泽的童年记忆里,他在保定打完了一辈子所有的架,离开保定后再也没有跟人打过架。李敬泽曾打破了其对面楼上小孩儿的脑袋,血流了一脸。人家爸妈打上门来要说法,李敬泽的母亲给出的说法是,当着他们的面把李敬泽打一顿,打的是屁股。直到李敬泽离开保定,那个被打的小朋友见了李敬泽还是一副这事儿没完的架势。
1.美酒:坐在路边烤串摊子边的李敬泽,是最真实、最放松的李敬泽。一手烤腰子,一手烤毛蛋,酒至微醺,睥睨天下,多大的酒杯都敢端,多强的对手都敢招呼,多大的阵仗都不害怕。有人曾和李敬泽开玩笑,其在文学批评里的才气、力气、胆气,都是这个时候操练出来的。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曾透露,李敬泽“不闹酒,似乎没有太大酒瘾,喝酒于他更像是礼仪,偶尔放开痛饮,那也仅限于私人场合,朋友之间”,而且“酒风一流”。
2.古琴:李敬泽购置的古琴放在家里客厅一正面书墙的前面,虽然有一阵子没弹,李敬泽也就学会了两首曲子。“练琴是岁月悠长的事”,反正也不用考级,就慢慢练吧 。
3.书法:除了古琴,李敬泽还喜欢书法。对李敬泽而言,写字“近于隐私,羞于示人”。“写字就是一大俗,很多人提起笔来就红尘滚滚想着怎么吆喝卖钱。”李敬泽称,“笔墨之趣,好玩而已。”
如今的李敬泽已经61岁,虽然到了退休的年纪,在2025年3月,卸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职务后,他仍然作协副主席身份出席各种文学相关活动,据报道:
2025年3月22日消息(记者陈静 实习记者李明泽)重庆市全民阅读品牌活动——“陆海讲读堂”第四期活动举行,当代著名作家李敬泽以“在AI时代,做一个理想读者”为主题进行分享。在会上提到重庆,李敬泽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诗人杜甫的《登高》,他八九岁时就曾在《唐诗三百首》中读到这首诗。李敬泽认为,真正的诗人,无论在唐代还是现在,都不会用AI写诗。
“人是有限的,但人的了不起就在于我们有办法去克服自身的有限,这个办法就是阅读。”李敬泽说,读《登高》这首诗,就等于我们跟着杜甫去感受天地壮阔、人世沧桑,所以阅读会让我们更好,有更壮阔的胸怀。
“我们有时完全不知道书会在什么时候对我们产生影响。”李敬泽在谈到自身的阅读经历时说,例如《战争与和平》读到安德烈公爵受伤躺在战场上仰望蓝天的场面,这一场面在不知不觉间留在了心里,当他真实经历过躺在地上仰望天空的场面后,不禁感慨,人与世界之间的这种联系往往就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
2025年7月25日下午2:30,第十六届“读者大会”在山城重庆开幕。大会以“书香中国 阅读之美”为主题,邀请李敬泽等重量级嘉宾,打造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的阅读盛宴。刚刚获得漓江文学奖的青年作家刘楚昕与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学评论家李敬泽,以对谈的方式,和主持人李潘关于阅读这件事进行了一番畅聊。
李敬泽透露自己每天还是读书,也用人工智能,“但是我跟人工智能的关系,是个提问者,我要向它提问。如果我是一个什么书也没读过的人,我怎么知道向它问什么问题?所以一定是我的知识需求,使得我产生了一个求知的方向。而且我觉得现在人工智能特别好,特别给情绪价值。它每次回答之前总是先夸我。”李敬泽说!
总之,李敬泽也算是成功人士,无愧于状元身份,让我们一起祝福他的人生越来越幸福美满吧!
来源:怀旧音乐随身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