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天平山诗卷》欣赏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1 18:19 2

摘要:在南京博物院的书画馆藏中,文徵明晚年所书的《天平山诗卷》堪称“文书双绝”。这幅58.7×832.5cm的纸本行书,不仅是其大字行书的典范,更藏着一位八旬老者对春日山水的热爱,以及历经岁月沉淀的笔墨功力。

在南京博物院的书画馆藏中,文徵明晚年所书的《天平山诗卷》堪称“文书双绝”。这幅58.7×832.5cm的纸本行书,不仅是其大字行书的典范,更藏着一位八旬老者对春日山水的热爱,以及历经岁月沉淀的笔墨功力。

世人皆知文徵明是“吴门四家”之一,书画成就斐然,却常忽略他的诗文才学。而这幅《天平山诗卷》,恰好将他的诗与书完美融合。嘉靖二十三年,文徵明与友人登苏州天平山,饮于白云亭,兴之所至写下四首登山诗;八年后,已是83岁高龄的他,在友人书斋“云卧堂”重录旧作,便有了这卷传世珍品。诗中“新水已堪浮艇子,好山无赖上眉头”“风吹麦叶平畴乱,日炙草花村路香”,字字是春日山水的鲜活写照,读来仿佛能看见山间新绿、溪畔繁花,而笔墨则将这份春日意趣渲染得更浓。

更令人惊叹的是文徵明晚年的笔力。年过八旬,多数人早已力衰手颤,他却写出了酣畅淋漓的大行书。通篇字体开阔舒展,没有丝毫老态,反而透着一股豪迈气——运笔利落如山间清风,线条劲挺似崖上青松,墨色浓淡相间,既有“润”的细腻,又有“清”的通透,更不失“雅”的格调。尤其“陟巘试穷千里目,勺泉聊憩半山亭”两句,字距行距疏朗有致,似能让人感受到他登山时的从容与开阔,完全不负“吴门书派”领军人物的盛名。

这幅作品最动人的,莫过于字里行间的“真”。没有刻意雕琢的技巧,也没有追求繁复的章法,文徵明只是以笔墨记录旧游回忆,将对天平山的喜爱、与友人同游的惬意,都融入每一笔每一划中。诗因景生,书随情动,文书相生间,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书法大家的技艺,更是一位老者对生活、对山水的赤诚热爱。

如今,当我们在南博展柜前凝视这卷长轴,仿佛能跨越时空,与文徵明一同站在天平山上——看春日暖阳洒在麦叶上,听山风穿过松间,闻溪畔花香,品雨前清茶。而这卷《天平山诗卷》,便是这场春日之游最珍贵的印记,将文人的风雅与山水的意趣,永远定格在笔墨之间。

附:释文

不教尘负踏青游,出郭聊为笑一谋。新水已堪浮艇子,好山无赖上眉头。风撩髩(鬓)影春衫薄,树罨溪阴翠幄稠。一坞桃花偏入意,江村桥畔小延留。

舟行欲尽有人家,记得横桥是上沙。南望风烟随鸟没,西来墟落带山斜。暖催新绿初归柳,水映酣红忽见花。残酒未醒春困剧,汲溪聊试雨前茶。

十里扶舆渡野塘,旋穿松峤入苍苍。风吹麦叶平畴乱,日炙草花村路香。春色酿晴供乐事,岩光摇翠落飞觞。清忙刚被山灵笑,却笑担夫为底忙。

松根小径入天平,共舍蓝舆转翠屏。陟巘试穷千里目,勺泉聊憩半山亭。石凌苍霭相离立,树匝晴烟不断青。落日英贤呼不得,荒祠乔木有仪刑。

款识:嘉靖甲辰二月望,同诸友登天平,饮白云亭,次第得诗四首。时壬子春日,重录于子传雲卧堂。徵明。

钤印:徵明(白)、衡山(朱)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