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国界 技传四海——看吴桥杂技百年来如何“走出去,迎进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1 18:41 3

摘要:“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伴随着这首自古相传的“锣歌”,100多年来,吴桥杂技早已跨越国界,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

跨越国界 技传四海

——看吴桥杂技百年来如何“走出去,迎进来”

记者 杨金丽 通讯员 李坤霖

多年来,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培养了近700名外籍学员。 (资料片)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伴随着这首自古相传的“锣歌”,100多年来,吴桥杂技早已跨越国界,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

初秋的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排练厅内,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来自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塞拉利昂等国的27名外国学员正在热火朝天地练习杂技。9月2日,20多名来自孟加拉国等国家的学员刚刚结束为期2个月的杂技学习,踏上回国的路程;9月8日,27名外国学员就来到了这里,参加新一轮的外籍学员杂技培训活动。从2002年起,该校已为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700名外籍学员。

放在时间长河里看,这只是吴桥杂技对外交流的一个缩影。100多年前,吴桥艺人闯荡世界,把中国杂技带上世界舞台;而今,越来越多的外籍学员来吴桥学习杂技本领,世界杂技人则带着各自的杂技精品,奔赴两年一度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以下简称吴桥杂技节)盛会……吴桥杂技早已超越单纯的技艺传承,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历史足迹 百年传承走世界

吴桥杂技的国际化历程可追溯至一个多世纪前。当时,凭借这门古老技艺,许多杂技艺人开始走向世界。“没有吴桥不成班”成为全国杂技界人士的共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同时有1000多位吴桥杂技艺人身怀绝技,漂洋过海,足迹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被称为“现代杂技之父”的孙福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20岁出国闯荡,从马戏团杂工做起,到创建“中华国术马戏团”,4次率团出国,演出长达18年,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名震海内外,让中国杂技名扬世界。

从1920年开始,吴桥杂技艺人孙凤山带领他创办的北京班远涉重洋,先后在柏林、巴黎、伦敦等欧美各国重要城市演出,场场爆满。北京班领班史德俊成为红遍欧美的杂技明星。

此外,还有在印度、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演出的文武技术团、在东南亚国家演出的蔡春义杂技团等。他们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杂技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各国输送了大批优秀杂技人才,又把异国他乡的优秀杂技艺术和先进经验带回中国,为世界杂技艺术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3年12月至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出访亚非14国。每到一处,都有吴桥籍杂技艺人参加接见。周总理欣喜地说:“吴桥真不愧是‘杂技之乡’啊!”从此,“杂技之乡”的美名越叫越响。

当代交流 杂技薪火传四海

如今,“现代杂技之父”孙福有的半身塑像静静屹立在吴桥大地上,见证着那座通往全国和世界的杂技之桥变得更加牢固和宽阔。

成立于1985年的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杂技艺术专业学校。从2002年起,学校开始承担外籍杂技学员的培训任务,目前已持续举办23期培训,为亚洲、非洲及拉美等34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近700名杂技人才。这些外国学员不仅将吴桥杂技带向世界各地,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我在这里学了杂技节目‘水流星’,这里的老师特别好,我喜欢杂技学校的生活。”来自孟加拉国的阿布·巴卡尔·吉哈德刚刚结束为期2个月的杂技深造之旅,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踏上了归国之路。

来自老挝的红姆巴斯分享了她与吴桥杂技的缘分:“2008年,在老挝一家中国人经营的店铺里,我被电视上的中国杂技表演深深吸引住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国杂技,自此,我开始向往来中国学习杂技。”

2016年,她第一次来到吴桥,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现场观看了杂技表演。“比在电视上看到的精彩多了、震撼多了。吴桥杂技是非常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如今,红姆巴斯已从学员成长为带队老师和翻译。

外国青年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感受中国戏法的神奇。

文化纽带 异国他乡生根发芽

吴桥杂技的对外交流活动不仅培养了人才,更在一些国家催生了杂技艺术的萌芽。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副校长王洋的手机里保存着一条英文信息:“非常感谢您帮助塞拉利昂杂技学校,像父亲一样帮助孩子站起来。这所学校使杂技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体育项目之一……”

这条信息是曾在学校学习过的非洲学员安娜发来的。她把在吴桥学到的杂技带回故乡,开办了塞拉利昂第一所杂技学校,让更多非洲学生有机会学习中国杂技。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2017届肯尼亚学生伊萨卡组建团队,自2018年至今与广州长隆集团签约演出;2014届埃塞俄比亚学生叶纳回国后组建“非洲梦”杂技艺术团,并在2017年、2019年派参赛队伍参加吴桥杂技节比赛……

此外,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还与埃塞俄比亚“非洲梦”杂技艺术学校、老挝国家杂技团建立了杂技教育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合作办学、联合参赛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

经过一代代杂技艺人的深耕,吴桥杂技早已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多年来,沧州杂技团多次奔赴美、韩、德、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表演杂技,所到之处,广受欢迎。今年5月,他们先后到荷兰、西班牙、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带去的“飞叉”“顶坛”“空竹”等节目,惊险奇绝,充满东方魅力。

国际视野 外国人眼中的杂技魅力

吴桥杂技的魅力在于没有国界,无需语言沟通。杂技艺人可以把高超的技艺完成得轻松自如,令人拍案叫绝。

8月9日,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等8个国家的29名青年慕名来到吴桥杂技大世界。在江湖文化城,各国青年跃跃欲试,上台体验杂技的奥妙。

在“蹬大缸”节目中,美国青年文森特·高坐进了大缸里,被杂技艺人用双脚蹬起来转动的瞬间,他失声尖叫,结果有惊无险。大缸落地的那一刻,他感叹:“吴桥杂技真棒!”

在“鬼手居”剧场,表演者王立刚通过英国女青年梅西·凯特的手变戏法“三仙归洞”时,梅西竟然毫不知情。节目结束后,她惊叹:“这太不可思议了,太神奇了!”

杂技剧《江湖·秀》演出结束后,意大利女孩儿乔治娅激动地说:“我学过杂技,但今天看到的表演让我重新认识了这门艺术!”她还特意向吴桥演员请教“转碟”的表演技巧。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这样的“洋面孔”并不鲜见。“吹破天”剧场的主演、以“鼻奏唢呐”著称的杂技演员何树森说,外国观众特别喜欢上台互动。为此,他特意设计了不少有趣的环节,用肢体和音乐的形式,让国外观众感受吴桥杂技的神奇。

吴桥杂技早已从街边杂耍成长为艺术明珠,成为中国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它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在世界各地播撒下友谊的种子。

国际赛场 从追赶到引领的蝶变

9月28日,第二十届吴桥杂技节将盛大启帷。世界各地杂技人将来到“杂技故里”吴桥,共赴一场力与美的世界杂技文化盛宴。

1987年,首届吴桥杂技节在石家庄举办。吴桥杂技节每2年举办一届。38年过去了,如今它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东方杂技大赛场。

吴桥杂技节的成功改变了一种思维形式:以往是中国人到外国人办的节庆上拿奖并以此为荣,现在外国人把到吴桥杂技节上拿奖视为一种荣耀。

38年来,吴桥杂技节成为世界杂技人文化交流、碰撞、融合与创新的平台。每届吴桥杂技节的获奖节目,都是各国杂技节目精品中的精品,无论是杂技表演水平,还是艺术表现力,都是世界一流的。

随着国际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吴桥杂技节成为受到国际杂技界认可度最高的节庆之一。她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巴黎“明日与未来”国际马戏节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杂技节”。金狮奖成为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奖项之一。

随着第二十届吴桥杂技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吴桥,这座京杭大运河畔的小县城,正做好各方面准备,迎接世界各地朋友们的到来。

小小铜锣声依旧,却已响彻五洲四海。吴桥杂技的江湖,早已是全世界共同的舞台。

历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获奖名单

第七届

金狮奖

朝鲜平壤杂技团 《空中单杠飞人》

俄罗斯国家马戏公司 《大跳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杂技团 《高空钢丝》

银狮奖

湖南省杂技团 《红盖头——抛绢》

河北省杂技团 《彩条鼓韵——皮条》

成都文化艺术学校 《彩条纵歌》

墨西哥弗恩特斯马戏团 《死亡轮》

俄罗斯国家马戏公司 《空中技巧》

哈萨克斯坦国家马戏团 《空中舞蹈——皮条》

蒙古国家马戏团 《大跳板》

铜狮奖

墨西哥代表队 《滑稽——皮特罗·皮特罗》

加拿大代表队 《空中秋千》

波兰联合娱乐有限公司 《顶杆》

俄罗斯莫斯科大马戏团 《探戈——蹦床》

俄罗斯国家马戏公司 《驯狮驯虎》

瑞典路德维卡迷你马戏团 《车技》

中国台北代表队 《大小武术》

俄罗斯国家马戏公司 《驯猫》

金狮荣誉奖

中国战士杂技团 《滚灯》

朝鲜平壤杂技团 《浪桥飞行》

中国杂技团 《抖空竹》

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 《云中漫步——灯上芭蕾》

贵州遵义市杂技团 《梅颂——转毯》

美国玲玲马戏团 《滑稽》

加拿大代表队 《魔术》

第八届

金狮奖

俄罗斯莫斯科尼古灵马戏团 《大跳板》

朝鲜平壤杂技团 《女子空中飞人》

银狮奖

河北省杂技团《转动地圈》

中国杂技团《单手顶》

美国世界天才公司演出队《手技》

俄罗斯莫斯科国家大马戏团 《空中技巧》

铜狮奖

美国火鸟艺术公司《倒立技巧》

哈萨克斯坦国家大马戏团《马术》

德国马丁·莫尔演出队《空竹之光》

哥伦比亚迪阿兹·加马苟兄弟演出队《平衡轮》

墨西哥爱德阿多演出队《音乐滑稽》

蒙古国家马戏团《跳绳技巧》

蒙古国家马戏团《柔术》

朝鲜平壤杂技团 《绳上叼花》

金狮荣誉奖

成都战旗杂技团《蓝色遐想-绸吊》

中国杂技团《七人顶碗》

南京杂技团《抖空竹》

(未完待续)

从乡土到江湖(二)

——吴桥杂技地域品牌的构建

于秀萍

历经千年淬炼 形成地域品牌

吴桥是中国杂技的发源地之一。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吴桥成为漕运要地,民间艺人开始在码头、集市表演,形成“百戏”繁荣的局面。至宋代,随着市民文化兴起,“勾栏”“瓦舍”成为杂技表演的重要舞台,形成“以技谋生”的独特生存方式。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吴桥杂技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杂技表演者从自发的“江湖艺人”向有组织的“行业群体”转化,吴桥杂技地域品牌初步形成。

清代,特别是乾隆和嘉庆年间,吴桥杂技艺人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职业化表演群体,杂技技巧也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创新。清末至民国以来,吴桥杂技形成了众多流派,地域品牌进一步发展,并且涌现出孙福有、刘荣贵、戚福山等一批著名艺人,将原本的街头绝活淬炼成具有地理标识性的文化元素。

新中国成立后,吴桥杂技地域品牌建设进入繁荣时期。20世纪60年代,周总理称誉吴桥为“杂技之乡”。自此,“杂技之乡”成为吴桥独特的地域文化标签。

1987年吴桥被正式命名为“中国杂技之乡”。这一年,首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石家庄举办。如今,杂技节已成为与法国巴黎“明日与未来”国际马戏节、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齐名的世界三大国际杂技赛场之一。

吴桥地方政府与商会越来越意识到杂技作为地方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力,通过建立专业院校和团体、举办特色活动等方式,持续提升杂技艺术的社会认同度与文化影响力。通过打造国际杂技艺术节、兴建现代化演艺场馆、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等举措,构建起“节庆—场馆—团体”三位一体的品牌培育体系,显著提升了“中国杂技之乡”的品牌价值。

近年来,吴桥县大力推进“杂技兴县”战略,将杂技教学、演出、旅游以及道具研发生产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杂技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截至2024年,杂技从业人数约2万名,年演出超6000场。此外,“杂技进校园”工程吸引了全县124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参与,近3万名青少年儿童投入到杂技文化传承之中。

吴桥“中国杂技之乡”地域品牌的构建,是历史积淀、文化创新、政策推动与产业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吴桥杂技艺人群体的形成不仅对吴桥的地域文化、社会结构、地方经济和艺术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为中国传统杂技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吴桥杂技正通过“三维品牌战略”实现文化出海:以非遗IP为核心构建文化符号矩阵,以数字演艺为媒介搭建跨国传播平台,以文旅融合为载体创新产业生态,使这些千年绝技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黄金名片。

来源:沧州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