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只有基因才能找到的六大家族真相,一个比一个颠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1 19:12 2

摘要:其实基因溯源也是这样,有人用它来探索家族、正本清源,有人则就是单纯想要看看基因里是否发现了一些历史上不曾发现过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历史其实很有趣的。

相信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并不是一定要在历史里学到什么,仅仅是因为很多历史故事好看、有趣。

其实基因溯源也是这样,有人用它来探索家族、正本清源,有人则就是单纯想要看看基因里是否发现了一些历史上不曾发现过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带来六个只有基因才能发现的家族来源真相,每一个都是历史不曾记载的内容,且一个比一个颠覆!

在客家人的叙事体系中,他们非常强调自己作为中原移民的客居身份,其移民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征百越时期,其后包括东晋衣冠南渡、安史之乱南渡、靖康之乱南渡等等。

不过随着基因的研究,我们发现客家这一说法的文化属性强于移民,典型的客家家族中不仅有中原移民、也有中南东南移民、本土家族等等。

而在23魔方数据库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客家地区的郑姓家族的父系竟然是 R 系,其真实的父系来源竟然是秦汉时期的匈奴贵族首领。

R-MF353497 树形分化

原以为自己是中原移民的正统「汉人」,没想到自己祖先竟然是打「汉人」的,这不可谓不颠覆了!

这里重点再给大家介绍下这个匈奴贵族家族的研究过程:

2001 年,蒙古国后杭爱省温都乌兰县境内发现了大型匈奴贵族墓葬群,被命名为高勒毛都 2 号墓地(Gol Mod 2)。由于大墓位于当年匈奴统治的核心地带,有学者认为墓主极可能系匈奴某代单于。

匈奴大墓发掘现场

2018 年 5 月,有论文公布了该大墓中墓主的父系类型测序结果为 R1a1a1b 类型,随后23魔方通过进一步的数据细化,将墓主的父系类型确定为 R-Y174737。

这也是目前仅有的几个有古 DNA 和分子学研究双重认证的家族之一。

作为躺平界的王者选手,陶渊明的家族资料其实并不多。如今比较清晰的,最早就是追溯到其曾祖父陶侃。

由于家族是妥妥的底层寒门,在东晋这种看重出身的环境中,即使陶侃凭借自己的武功,最终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成为「朝居外相,宏总上流」的一方诸侯,也难逃被那些只会清谈的士族名流嘲笑,最终家族也在自相残杀中再次走向没落。

但其实,从现代基因研究结果来看,陶渊明家族的遗传标记 O-MF163147 正好在 O-F619 的下游,那是妥妥的越王后裔。

O-MF163147 树形分化

可惜了,也就是当时没有基因检测技术,不然的话就陶渊明这出身可比很多士族都强太多了。

作为五姓七望之一,荥阳郑氏的家族历史一直是有不少记载的。不过从一些比较可信的历史来看,荥阳郑氏最早的家族人物应该是东汉初年的郑兴、郑众。

而更早的家族历史可信度则不高,认为:荥阳郑氏出自郑国,郑国则源自周天子的姬姓。这是非常典型的传统姓氏叙事体系。

如今我们研究的这一支荥阳郑氏家族 O-MF12642,从家族形成年代来看,应该只能对应到十六国以来的荥阳郑氏家族,东汉是否另有一支或尚未有样本证实本处暂不做讨论。

仅从上游分化情况来看,该家族应该属于陈国公族 O-F4249 的一个分支,也即荥阳郑氏其实是陈国(陈胡公)后裔,与姬周并无关系。

MF12642 树形分化

沙济富察氏应该是清乾隆朝最有影响力的满洲贵族,除福康安以外,还有三朝元老富察·马齐、乾隆的原配孝贤纯皇后、名将富察·傅恒、富察·明亮等等。

从历史上看,沙济富察氏起源于富尔哈河,在明代属建州右卫,始祖为「纳苏莫尔根」「檀都」兄弟二人。明末富察氏迁居于今天辽宁省新宾一带,建立沙济城,世为沙济城主,因此得名「沙济富察氏」。

O-ACT2161 树形分化

原来沙济富察氏竟然是东汉时期的山西冯氏大族——上党冯氏家族的后裔,而上党冯氏家族上游,就是我们刚刚才提到的陈国公族。

这是妥妥的汉人传承。

从这个家族传承来看,沙济富察氏的祖先一开始应该是中原人士,然后去到山西,最后才出山海关成了满族人,不得不说也是十分传奇了。

无独有偶,在清朝皇室爱新觉罗的旁支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端倪。相比于沙济富察氏的情况,这个就多少带点八卦了。

目前在23魔方数据库中,有两支「爱新觉罗」姓氏富集的家族,其中一支就是清朝皇室 C-F14749,另一支 O-MF209434根据研究应该是爱新觉罗·包朗阿曾孙密雅纳一脉,而包朗阿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父是亲兄弟。

清朝皇室与密雅纳支谱系说明

当我们把目光移向 O-MF209434 的上游时,竟然发现其上游是吴郡张氏家族 O-MF1200。

O-MF209434 树形分化

也就是说,密雅纳这一支所代表的部分爱新觉罗氏「皇亲」,其实是南方汉人的后裔,其家族迁徙的路途甚至比沙济富察氏还要遥远。

自北宋开始,孟子在道统体系中的地位有了极大提升。王安石主政时期,孟子首次得到官方封诰,并配享孔庙。到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孔道辅所建邹县孟庙正式得到朝廷承认。

与此同时,官方也开始寻访孟子后裔。根据孙弼在《邹公坟庙之碑》的说法:

元丰七年(1084 年) 九月,蒙朝廷赐库钱三十万,增修其(孟子)祠。……宜其后嗣蕃衍,询其祖派,得孟宁、孟坚等十数家,皆其裔也。

由此,曲阜、邹县一带孟氏作为「圣贤家族」开始崛起,但也因此这些家族的早期祖源记忆存在较多空白。

这里我们可以看看《孟子世家谱》等族谱资料中的世系情况:其大概就是遵循「周王室—鲁国—孟孙氏—孟子—西汉大儒孟喜—季汉大司农孟光—孝子孟宗—西晋孟观—孟诜—孟浩然—孟郊—中兴祖孟宁」的传统家谱叙事脉络,给孟氏人物来了个大集合。

如今,通过检测我们发现了曲阜一支人口规模较大的孟氏 O-MF359013,该家族可能即为北宋以来官方认定的奉祀孟子的家族,同时也是名义上的孟子后裔。

不过从基因来看,这个家族应该和孟子没有任何关系,反而应该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

O-MF359013 树形分化

从亚圣后裔变成汉皇后裔,对于这个家族来说,是地位提升了还是下降了,实在是个有趣的话题了。

在上述六个家族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原来连士族名流也未必能完全弄清自己的家族历史,也可以看到诸如从匈奴到汉族、从汉族到满族这种发生隐藏在历史中无声的民族融合。

通过基因研究,我们不仅在历史中找到了这些不为人知的真相,也重新认识了我们的文明,这或许就是分子人类学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Damgaard, P. D. B., Marchi, N., Rasmussen, S., Peyrot, M., Renaud, G., Korneliussen, T., Moreno-Mayar, J. V., Pedersen, M. W., Goldberg, A., Usmanova, E., Baimukhanov, N., Loman, V., Hedeager, L., Pedersen, A. G., Nielsen, K., Afanasiev, G., Akmatov, K., Aldashev, A., Alpaslan, A., et al. (2018). 137 ancient human genomes from across the Eurasian steppes.

2.晋书·卷六十六·列传第三十六·陶侃

3.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

来源:DNA里的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