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茅台是身份象征,是“液体黄金”,是一夜暴富的神话。最高时一瓶飞天茅台被炒到5000多元,如今批发价却跌破1800元。
茅台酒批发价近日跌破1800元大关,引发市场震动。但这背后隐藏的,却是一个“酒喝不炒”的时代正在到来。
曾几何时,茅台是身份象征,是“液体黄金”,是一夜暴富的神话。最高时一瓶飞天茅台被炒到5000多元,如今批发价却跌破1800元。
这不禁让人想起中央提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如今,茅台也正在经历同样的回归之路——酒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
茅台价格正在经历历史性回调。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以来,飞天茅台批发价持续下跌,目前已跌破1800元关口,较年初下跌超过30%。
这与几年前形成鲜明对比。2021-2022年期间,茅台一度被炒到5000多元一瓶,还需要抢购、配货才能买到。
如今市场彻底转变,囤货商纷纷抛售库存,深怕跑得慢就被套牢。有业内人士估计,目前社会囤积的茅台库存高达1.5亿瓶,其中约60%尚未开瓶饮用。
首先,最严禁酒令出台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2025年5月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被称为“史上最严禁酒令”。
新规将禁酒范围从公务接待扩展至国企工作餐,并通过技术手段加强监管。这让政务消费从2012年占茅台销售的40%骤降至不足0.8%。
其次,年轻人不再买账。调查显示,Z世代(1995-2009年出生)对白酒消费占比不足9%,73%的年轻人因健康原因减少了饮酒量。
对年轻人来说,茅台更像是“父辈的应酬工具”,他们更喜欢低度酒、精酿啤酒和威士忌等多元化选择。
第三,经济环境让消费更理性。企业和个人都在“降本增效”,商务宴请中铺张浪费的场景大幅减少。许多公司明文规定:商务接待禁用高端白酒。
在白酒历史上,茅台并非一直独大。一些曾经与茅台并肩的品牌,命运却各不相同。
五粮液作为浓香型白酒代表,曾以“爆香感”闻名,与茅台并称“中国白酒双雄”,至今仍是行业头部品牌。
有“异地茅台”之称的珍酒,源于国家级的“茅台易地生产试验”项目,由茅台酒厂酿酒师傅经过10年研究酿造而成。如今虽然口碑不错,但品牌影响力主要仍在特定区域。
更令人唏嘘的是玉蝉酒,它曾是人民大会堂的指定国宴用酒,如今却几乎被人遗忘,只有当地人和资深酒友才知晓。
这些品牌的沉浮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和市场。
茅台价格的深度回调,实际上是市场对其之前过高金融属性的“清算”。短期来看,阵痛难免,但长期看,这或许是茅台乃至整个高端白酒市场回归理性的历史契机。
茅台管理层已经开始行动:推出小瓶装、生肖酒等文创产品;通过茅台冰淇淋、酱香咖啡布局快消赛道;甚至试水38度“轻饮版”茅台,抢占年轻市场。
茅台集团董事长张德芹提出“回归白酒初心”——“以之成礼、以之养老、以之成欢”,将消费场景从政务商务转向民生礼仪。
这正应了那句老话:酒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
当年炒房客们认为房价永远会涨,如今炒酒客们也以为茅台永远稀缺。但市场规律一再证明:任何脱离实际使用价值的炒作,最终都会回归本质。
茅台酒批发价跌破1800元,对炒家是噩梦,对消费者却是福音。更多真正想品尝茅台的人能够以合理价格买到它,让酒重新成为团聚、欢庆和分享的媒介。
正如房子最终要回归居住属性,酒最终也要回归饮用属性。这才是市场经济的正常规律,也是茅台价格下跌背后的积极信号。
来源:积极生活的老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