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长们一起聊天几乎都会提到这个话题: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懂得珍惜。是的,我见惯了自家孩子无动于衷的样子,比如无视爸爸妈妈童年时的美味,比如好好的白纸写上几个字就丢到一旁,比如离开学习桌时很少想到要关灯。尤其是最后一条,我们最不能容忍,也提醒了很多次,但她们几乎每
家长们一起聊天几乎都会提到这个话题: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懂得珍惜。是的,我见惯了自家孩子无动于衷的样子,比如无视爸爸妈妈童年时的美味,比如好好的白纸写上几个字就丢到一旁,比如离开学习桌时很少想到要关灯。尤其是最后一条,我们最不能容忍,也提醒了很多次,但她们几乎每回都不会照做。最初,我们只好亲自去关,现在都是把孩子叫回来,让她们自己关,可下次依然照旧。随手关灯关水龙头,都是我们从小养成的习惯。一方面是家庭学校社会不停地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是实实在在的体验,我们小时候都经历过断水断电物资紧缺,所以,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水、电和粮食都是宝贵的资源,理应珍惜。
《家有儿女》剧照
父辈如果年少时吃过苦,总愿意给下一代讲一讲,这是人之常情。卡夫卡的父亲七岁时就走街串巷当小贩,后来攒了钱,拥有了一家商店。他就经常给孩子讲当年那些困难,诸如全家挤在一间屋子里睡、连土豆都是美味、冬天没有棉衣穿,等等。可依照我的经验,对下一代人进行忆苦思甜教育的结果往往是没有结果,通常是你忆你的苦,她享她的甜,听听就过去了。小时候发生的事儿,我就算讲得再动人,她们也无法感同身受,自然也没有办法与我共情。比如我对脱水蔬菜有一种几乎病态的痴迷,因为当年蔬菜包是高档方便面的标配。现在,我的孩子吃方便面时都会事先声明,不要脱水蔬菜,不喜欢吃。偶尔放了,她们也得一点点挑出来,而我就赶紧夹过来吃掉。
《二孩时代》剧照
如果只是不珍惜物品,那还好,更让我觉得不对劲的事情发生了:大女儿曾一度和我去异地就读,我说你要和你原来的同学打个招呼,告诉他们:你去外地了,你很想他们。没想到,我这个提议被大女儿“冷酷”地拒绝了。我询问原因,她就是不说。总之,这件事,让我想了很久,是她没有学会和别人告别呢,还是单纯的不懂珍惜呢?
没过多久,趁着假期,我们去了趟青海。妻子的同学一家在那里住,她的孩子和我大女儿年龄相仿。同学很热情,带我们去各处玩,天天一起吃喝,孩子之间也熟络起来,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临走的那天,人家冲大女儿挥手告别,她突然大哭,怎么劝也劝不住。我们赶紧安抚,同时,我也松了一口气:看来,她还是挺珍惜友谊的。
《再见,我的灵魂伴侣》剧照
还有一件事,让我们有了能在一个起跑线上比较的机会,那就是听评书。当年的评书我都是用收音机收听,每天按时播放,错过就错过了。假如有一件事和听评书冲突了,我就会很纠结。耳濡目染之下,我的两个孩子也迷上了听评书。暑假里,她们完全可以想听几集就听几集,每次都是我们一催再催,她们才不情不愿地关掉ipad,悻悻地去写作业。不知道是本来就不认真,还是心思没从评书那里收回来,她们写的作业质量确实很差。我们一度不让她们听了,两个孩子急得大声抗议,不久,作业的质量也有明显改善。由此可见,问题不在孩子珍不珍惜,而是供应量的问题。只要控制好供应量,东西就变得珍贵起来。
经过这两件事,我也想明白了:我们期待孩子珍惜的,也未必是某个具体的东西,而是某种“在乎的态度”。这种态度也许会迁移:他们不珍惜衣服玩具,却会为听评书偷偷熬夜,不觉得脱水蔬菜好吃,却爱舔酸奶盖儿,没有和同学说再见,却和玩了几天的小伙伴依依惜别。那种“舍不得”的感觉其实一直还在,只是换了对象。
《少年派》剧照
何止她们?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吧。我爸说他们小时候极为珍惜纸张,土地庙里都贴着“敬惜字纸”。每张纸都要反复使用,实在是没有下笔的地方才放弃不用,他们再集中拿到庙里去焚化。后来,我爸倒是不再焚烧纸张了,因为城市里也确实没有这样的庙,但他留下一个习惯,喜欢攒报纸,以至于我家的阳台堆满了饱经风吹日晒锈色斑驳的报纸。我妈和我爸为此没少争执,最终妥协的结果是我爸把他认为重要的新闻和信息剪下来收集,其余再卖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星辰,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破烂。其实,我应该庆幸,还能拥有和女儿同样珍惜的东西。至少现在,我们还是能够共情的。
来源:涂涂的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