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靠天吃饭” 到 “大棚生金”,陈营村的农业振兴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1 20:13 3

摘要:金秋时节,走进沟壑交替的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陈营村,一派喜人景象扑面而来:红彤彤的西红柿缀满枝头,鲜亮诱人;绿莹莹的阳光玫瑰葡萄挂满藤蔓,沁人心脾。村民们穿梭在田垄间,有条不紊地采收、分拣,丰收的喜悦挂满脸庞。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红 通讯员 张玉静

金秋时节,走进沟壑交替的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陈营村,一派喜人景象扑面而来:红彤彤的西红柿缀满枝头,鲜亮诱人;绿莹莹的阳光玫瑰葡萄挂满藤蔓,沁人心脾。村民们穿梭在田垄间,有条不紊地采收、分拣,丰收的喜悦挂满脸庞。

谁能想到,这个果蔬飘香的村庄,曾长期依赖小麦、玉米种植 “靠天吃饭”;如今靠着一座座温室大棚,蹚出了 “产业兴、集体富、村民乐” 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以前种小麦,忙活一年也剩不下几千块。现在种了俩大棚西红柿,去年纯利润就有 2 万多!” 正在大棚里采摘西红柿的村民陈群年,算起自家的增收账,眼角的笑纹里满是幸福。在陈营村,像陈群年这样告别传统作物、投身果蔬种植的农户已有 40 多家,这些转变,始于村 “两委” 的一次关键集体决策。

几年前,面对村民种植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的困境,村党支部书记陈玉锋带领村 “两委” 成员,跑遍全区 13 个乡镇(街道)的先进村考察学习,最终流转 64 亩土地,将目光锁定在温室大棚产业上。区农业农村局 “技术服务队” 第一时间上门,从选种育苗到病虫害防治全程跟进指导,帮助陈营村一口气建起 60 座蔬菜大棚。

为打消农户后顾之忧,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保驾护航”:技术员定期 “上门授课”,解决种植难题;合作社主动对接批发商和商超,包揽产品销路。如今,大棚里的西红柿、辣椒、黄瓜成了市场上的 “香饽饽”,年总产值稳定在 70 万元以上,种植户年均增收 3 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每年也有 6 万元进账。其中,范家坑组的 28 座标准化大棚,更是被村民亲切地称为 “大队钱袋子”—— 通过种植西瓜和反季蔬菜,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 28 万元收入。

在发展大棚产业的同时,陈营村还巧用党的富民政策,激活各类资源。村 “两委” 积极争取 141 万元资金,建成冷链冷库,通过延长果蔬保鲜期让产品溢价 15%,冷库变身 “增收利器”。同时,将 220 余亩闲置集体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种上辣椒、烟叶等经济作物,不仅每年为村集体增收 9 万元,还帮助 40 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 2000 多元。

瞄准 “高端、高效、高附加值” 的 “三高” 农业,陈营村进一步打破传统种植瓶颈。通过区农业农村局牵线搭桥,村里组织村干部和种植能手赴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取经”,回来后便建起 20 座葡萄大棚。葡萄种植专家每周驻村 “坐诊”,对控温、修剪、水肥管理等进行精准指导,让 “阳光玫瑰” 葡萄试种一举成功。如今,陈营村的 “阳光玫瑰” 葡萄年营收 60 万元,为集体增收 15 万元,种植户每亩收益较传统作物翻了 5 倍。

如今,发展势头强劲的陈营村,正规划建设 “高端果蔬采摘园”,计划引进樱桃、草莓等品种,配套建设观光步道和电商直播间,让果园变公园、果品变商品。短短几年时间,陈营村的年集体经济收入由 10 万元跃升至 2024 年的 58 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2%。这个曾经 “靠天吃饭” 的小村庄,正以产业为笔、奋斗为墨,奋力书写着 “大棚变金库” 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好故事。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