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批准L3商用与否,华为ADS和鸿蒙座舱的应对策略探讨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1 20:22 1

摘要:2026年7月前后,当搭载华为ADS 5和鸿蒙座舱6并具备高速商用L3能力和城区L4试商用能力的车辆累计达到150-200万辆之际,或才是国家批准L3大规模商用之时。

国家批准L3商用与否,华为ADS和鸿蒙座舱的应对策略探讨

2026年7月前后,当搭载华为ADS 5和鸿蒙座舱6并具备高速商用L3能力和城区L4试商用能力的车辆累计达到150-200万辆之际,或才是国家批准L3大规模商用之时。

这既给后进再一年追赶时间,同时又不错失中国L3、L4降维打击西方燃油车的黄金窗口期。

1、中国L3、L4智能电动汽车换道超车是百年一遇之机遇

智能化技术跑到法律法规允许商用前边,这在全球极为罕见。

当前,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正处在从L2+高级辅助驾驶向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跨越的关键节点。

作为全球技术的领跑者,华为ADS及其鸿蒙座舱的进展与国家政策法规的批准节奏,已成为决定产业格局的核心变量。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000万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比亚迪销量累计突破1000万辆。

但是,中国汽车仅仅依靠汽车电动化,新能源汽车的护城河显然是不够的;中国汽车要快速实现换道超车,必须要用L3、L4甚至L5降维打击西方燃油车。

华为发布ADS和鸿蒙座舱,发布L3、L4商用时间表,正好契合中国这一战略目标实现。

本文将探讨华为的技术与战略布局,并分析国家在批准L3商用上的两难境地。

2、华为ADS的技术跃进与商用路线图

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步伐迅猛而清晰,其技术储备已为L3乃至L4的商用做好了充分准备。

2.1 明确的技术发布与商用时间表

华为已正式发布ADS 4.0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与鸿蒙座舱5.0,并官宣了激进的商用计划:2026年实现L3级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商用,2027年进一步实现L4级大规模商用。这一时间表展现了华为对其技术方案的极高信心。

2.2 多元化的冗余技术方案

为确保绝对安全,华为并未将所有赌注押于单一技术路径。其持续提升192线激光雷达的L3能力,并新开发了128通道相控阵雷达和舱内激光视觉系统,旨在于2026年前跑通三套不同的L3/L4级解决方案。这种“多路径并行”的策略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商用落地的安全性。

2.3 L3能力的具象化标识

在搭载ADS 4.0和鸿蒙座舱5.0的车型上,华为设计了代表L3能力激活的“小蓝灯”。这不仅是一个状态指示灯,更是其技术自信的象征,预示着一旦法规放行,用户即可通过直观的方式体验L3功能。

3、华为ADS与鸿蒙座舱的能力实证即华为乾崑7月和8月出行报告

技术的先进性需要数据支撑。华为按月定期公布的辅助驾驶报告,为其能力提供了有力佐证。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官方发布《华为乾崑7月出行报告》和《华为乾崑8月出行报告》

截止2025年8月31日,累计辅助驾驶里程46.5亿公里,月新增辅助驾驶里程5.97亿公里;累计辅助泊车使用2.8亿次,月新增2000万次;累计避免可能的碰撞271万次;车位到车位使用330万次;泊车代驾VPD使用60万次。

辅助驾驶出行已成刚需:高速长途减负担,城市通勤更轻松。辅助驾驶里程5.97亿公里,辅助驾驶活跃用户数82.1万人;

平均日新增1925万公里,人均辅助驾驶里程727公里;

高速辅助驾驶里程4.36亿公里,高速辅助驾驶时长448万小时;

城区辅助驾驶里程1.61亿公里,城区辅助驾驶时长378万小时;

应对加塞1.7亿次,通过路口1.4亿次,成功换道2.1亿次。

截止2025年7月31日,累计辅助驾驶里程40.5亿公里,累计辅助泊车使用2.6亿次,累计避免可能的碰撞254万次。

2025年7月和8月的报告数据显示,其系统在平均人工接管里程、拥堵缓行通过率、自动泊车成功率等关键指标上持续领先行业,证明了ADS系统在真实路况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申请L3商用认证积累了扎实的数据基础。

4、中国及华为探索L3政策法规的实践

标准的制定是商用的前提,中国正与领先企业一同积极参与全球和国内标准的建立。

4.1 国家标准的完善

中国已发布涵盖有图和无图模式的智驾技术标准,为不同技术路线的企业提供了规范化发展的框架。

4.2 引领国际标准

2025年7月7日,中国代表国际标准委员会(ISO)发布了ISO 34505国际标准,这是中国在自动驾驶测试场景领域国际话语权提升的重要标志。

4.3 国内测试认证的顶尖评价

2025年9月6日,国家自动驾驶测试标准出台,在此次权威评测中,鸿蒙智行全系列车型获得了“极致拔尖”的最高评价。这不仅是对华为技术能力的官方背书,也为其在未来的L3资质认证中赢得了先机。

5、国家批准L3商用的两难境地

尽管技术储备和标准建设均已就绪,但国家层面批准L3商用仍面临复杂的权衡,陷入一种“两难境地”。

5.1 国际参照系的压力与差异:德国已批准奔驰L3系统上路,但其限速95公里且使用场景受限,能力远低于华为ADS 4官宣高速L3能力。这既带来了“国际已先行”的压力,也凸显了中国若批准,其技术应用范围将更为领先,相应的责任认定风险也更大。

5.2 海外教训的警示

特斯拉FSD在美国因其技术未能达到承诺水平而屡受调查,甚至被质疑“全自动驾驶”名不副实,这为全球监管机构敲响了警钟,使得中国在审批时必须极度审慎,避免重蹈覆辙。

5.3 国内路线的争议与混淆

国内部分新势力企业围绕“纯视觉”与“融合感知”路线的争论从未停止,有时甚至对辅助驾驶能力进行夸大宣传,混淆了消费者认知。这种行业内的分歧和营销乱象,增加了监管层厘清技术真相、制定统一标准的难度。

5.4 责任认定的核心困境

L3的核心是系统激活时,事故责任从驾驶员转移到车厂。这涉及到复杂的法律法规、保险体系、事故鉴定流程的全面调整,绝非一蹴而就。监管机构必须确保在技术、法律和社会接受度上都万无一失。

5.5 批准时间点的预测

综合上述因素,国家在2025年内批准L3商用的可能性正在降低。更可能的情景是在2026年,待更多真实路测数据得到验证、配套法规更为成熟后,再批准L3商用,甚至不排除在条件成熟时同时批准L3和L4商用。

6、结论:一场不容错过的产业革命

智能电动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超越欧美传统燃油车巨头、实现“换道超车”的百年机遇。L3/L4级自动驾驶正是实现“降维打击”的最核心武器。它不仅能带来极致的产品体验,更将重塑整个汽车产业生态。

若因监管审批的过度谨慎而错失先机,让竞争对手赢得时间窗口,将无疑是巨大的遗憾。

因此,对于监管层而言,挑战在于如何在确保安全底线与推动产业创新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对于华为而言,其应对策略清晰而坚定:继续打磨技术、积累里程、参与标准制定,以无可辩驳的技术安全性和数据真实性,等待并推动政策东风的到来。

这场技术与政策的赛跑,结果将决定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全球地位。

来源:遥遥领先的M9和M60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