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瞧这光景,路平了、树绿了,傍晚在柳树底下纳凉拉呱,比城里还舒坦!”夏日傍晚,巨野县柳林镇前郝村村民李兰英搬着小马扎往村头的景观带走,身后跟着小孙子。这惬意的一幕,是柳林镇从昔日“脏乱差”治理难点,蝶变为今日“洁净美”示范亮点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柳林镇将文明
“你瞧这光景,路平了、树绿了,傍晚在柳树底下纳凉拉呱,比城里还舒坦!”夏日傍晚,巨野县柳林镇前郝村村民李兰英搬着小马扎往村头的景观带走,身后跟着小孙子。这惬意的一幕,是柳林镇从昔日“脏乱差”治理难点,蝶变为今日“洁净美”示范亮点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柳林镇将文明创建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不仅重塑了乡村面貌,更重构了村民的精神家园。
聚焦攻坚 让乡村换个模样
“以前哪敢穿白鞋出门?雨天踩一脚泥,晴天刮一脸灰。”说起柳林镇的过去,前郝村党支部书记郝承华直摇头。
改变,从一场“刮骨疗毒”式的环境攻坚开始。镇里先拿垃圾“开刀”。“每户发俩桶,垃圾分类袋,村里每天有人来收。”郝承华指着墙上的垃圾分类流程图说,镇里不仅配了1万多只分类垃圾桶,还建了5座标准化垃圾中转站,“上次张大爷家的孙子,还纠正我扔错了菜叶呢!”百余场垃圾分类宣讲像春雨般浸润,村民们的环保意识悄悄变了样。
污水治理更是“精准施策”。镇区铺了管网建集中处理站,分散的村落就搞“小型生态处理”。郝承华掀开自家厕所的盖板,笑着说:“以前旱厕又臭又招蚊子,现在改成水冲式,镇里还派专人来维护,非常干净!”全镇10492户改厕,“污水横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更让人惊喜的是村容的“精细活”。私搭乱建拆了,残垣断壁清了,路硬化到了家门口,路灯亮到了村深处。镇里还把“柳文化”挖了出来,在主要道路、公共空间打造柳树主题景观带,让“柳韵”成为独特标识,重塑具有诗意的乡土风貌。“你看这柳树,柔中带劲,就像咱柳林人,把日子越过越有韧性。”在景观带散步的退休教师郝良喜,总爱给孩子们讲柳树的寓意。
塑形铸魂 让文明住进心里
“环境美了,人心也得跟着美。乡村振兴不能只‘塑形’,更要‘铸魂’。”镇党委书记王阳锋说。
在柳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一场“乡村红娘”培训正热闹。“现在咱得讲文明,提倡‘零彩礼’‘简婚礼’。”52岁的“金牌红娘”她拿着讲义,给20多个姐妹支招。这是镇里的“移风易俗套餐”之一:婚姻家庭辅导帮小夫妻解心结,文艺队伍把“孝老敬亲”“婚事新办”等编成快板。
“俺儿子结婚,就参加了县里集体婚礼,没摆大席,省下的钱给小两口当作创业资金。”徐堂村村民徐玉龙算起账来满脸骄傲。这两年,各村修订了村规民约,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大喇叭天天播,宣传车村村跑,就连村里的老辈人都改了观念:“铺张浪费招人笑,日子过得实在才叫好。”
老物件里藏着乡愁。在乡村记忆馆,80岁的郝大爷正给孩子们讲古井、老树、民居的故事:“这井里的水,养活了咱村几代人,现在保护起来,就是让后人别忘了根。”镇里把古井、老树、青砖瓦房都修茸一新,文化墙画上了农耕场景,村里的老榆树成了“议事点”,老少爷们在树荫下商量事,透着股子踏实劲儿。
机制护航 让好日子稳当过
“张婶家院墙外的杂草该清了,无人机拍得清清楚楚。”镇综合执法办的小姚指着智慧管理平台的屏幕说。柳林镇把数字化用到了治理上,无人机巡查、实时监控,哪里有问题,手机上一点,村干部就赶去处理,效率比以前高了不止一倍。
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了“暖心窝”。“前天我和老伴拌嘴,来这儿找调解员说说话,气就消了。”张楼村村民张留喜说。这里不光能调解矛盾,还能学技术、看演出、领福利,村民们有事没事总爱往这儿跑。柳林镇通过强化阵地建设,将移风易俗、资源整合、服务保障融入乡村治理的每一个环节,不仅有效推动了村民自治,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成功化解了诸多矛盾纠纷。
如今的柳林镇,村道洁净如洗,沟渠水清岸绿,庭院里瓜果飘香。傍晚的景观带,老人们摇着蒲扇讲古,年轻人休憩交谈,孩子们追逐嬉戏,“柳风惠畅”的图景里,藏着乡村振兴最生动的答案。
来源:菏泽广电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