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年头点外卖就像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会收到惊喜还是惊吓。上海的吴女士最近就经历了一场魔幻现实:一份平淡无奇的蒸蛋,竟被人写下“SB”两个字母,瞬间从早餐变成了“行为艺术”。这事儿在网上炸开了锅,有人说这是职场霸凌新形式,有人调侃商家在搞饥饿营销,更有甚者怀疑这
这年头点外卖就像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会收到惊喜还是惊吓。上海的吴女士最近就经历了一场魔幻现实:一份平淡无奇的蒸蛋,竟被人写下“SB”两个字母,瞬间从早餐变成了“行为艺术”。这事儿在网上炸开了锅,有人说这是职场霸凌新形式,有人调侃商家在搞饥饿营销,更有甚者怀疑这是餐饮界最新的加密暗号——毕竟现在连外卖备注都能写成摩斯密码了。
的起因再普通不过。9月10日上午,吴女士在某平台下单了樟荣沙县小吃的外卖,原价27.9元的套餐用券后实付11.89元。本以为是勤俭持家的典范,没想到拆开餐盒却看到蒸蛋表面赫然印着两个字母,像极了某些输入法联想出来的不雅词汇。吴女士第一反应是被冒犯,联系商家无果后,她果断把这幕“社死现场”拍成视频发上网。
这波操作直接把商家送上了热搜。涉事门店很快回应,称是临时工所为,一名男性员工因“心情不好”即兴划了这两个字母。更戏剧的是,总部得知消息后火速联系吴女士,又是道歉又是要给补偿,还恳请她删除视频。但吴女士表示:“补偿就算了,这蛋我是不敢吃了,谁知道下次打开会不会看到更惊吓更恐怖的字。”
消息一出,网友们的脑洞彻底收不住了。有人祭出福尔摩斯式推理:“SB可能是商家内部代码,比如‘少放盐,宝贝’?”立刻有人反驳:“那也不该用拼音首字母啊?谁谁都能理解这神操作?”还有人调侃:“这临时工是行为艺术家转行的吧?建议去参加《中国新说唱》,毕竟押韵的方式很独特。”更有网友深挖脑洞:“肯定是商家对员工不够友好,员工为泄私愤才出此下册,用此损招抹黑商家吧?”
还有更多网友的关注点跑偏到了优惠券上。“用券有罪论”突然冒头:“现在商家看到优惠券就像看到催命符,说不定临时工把气撒在蒸蛋上了。”有人现身说法:“上次我用了满减,结果收到的奶茶里珍珠比平时少一半,商家这是在用减法抗议啊!”更有甚者建议成立“优惠券受害者联盟”,专门收集商家的“报复性出餐”证据。
不过,也有网友对临时工表示同情。“打工人何苦为难打工人,说不定他刚被老板骂,又碰上订单高峰期,情绪崩溃才乱写的。”这种观点立刻引发争议:“情绪管理是职场基本素养,把气撒在顾客身上算什么本事?”有人搬出心理学理论:“这属于典型的替代性攻击,建议商家给员工安排心理辅导,不然下一个遭殃的可能是丸子汤里的花生。”
值得玩味的是,类似事件并非孤例。去年某连锁餐厅就因外卖包装上贴“笑死,装货”字条引发诉讼,律师指出这已构成名誉权侵犯 。这次事件中,也有法律人士分析:“即使员工是临时工,商家仍需承担连带责任,毕竟消费者是冲着品牌下单的。”这让不少网友感叹:“以后点外卖得自带放大镜,仔细检查餐品上有没有‘隐藏彩蛋’。”
话说回来,餐饮行业的临时工管理确实是个老大难问题。这些“灵活用工”人员往往缺乏系统培训,加上高强度工作压力,很容易成为情绪火山的喷发口。有业内人士透露:“有些快餐店的临时工培训时间不超过两小时,连收银系统都没摸熟就上岗了,更别提情绪管理了。”
但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这种“情绪签名”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此前有媒体曝光,部分外卖商家为了节省时间,直接使用预制蛋液,兑水就能蒸出“完美”蛋羹。网友们忍不住联想:“临时工不仅在蒸蛋上签名,还可能用了‘秘制配方’,毕竟连食材都能造假,还有什么不可能?”
在这场全民吃瓜的狂欢中,最受伤的莫过于品牌方。樟荣沙县小吃作为连锁品牌,本想靠低价套餐打开市场,没想到被临时工的“神操作”砸了招牌。有网友翻出该品牌去年因卫生问题被处罚的记录,调侃道:“这是要集齐‘卫生门’‘辱骂门’‘歧视门’,召唤神龙吗?”
不过,也有理性声音指出:“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大部分商家还是靠谱的。但这次事件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临时工管理、情绪疏导、危机公关,每一环都不能掉链子。”
作为旁观者,我倒是觉得这事儿折射出当代职场的荒诞现实。临时工就像企业的“背锅侠”,出了问题一句“临时工干的”就能甩锅,却忽略了背后的管理漏洞。如果商家真的重视消费者体验,就该从源头解决问题:加强员工培训、建立情绪疏导机制、完善危机响应流程,而不是忙着删视频、赔礼道歉。毕竟,消费者要的不是“临时工道歉”,而是“永远不出问题”的用餐体验。
最后,我想给广大外卖用户提个醒:下次收到餐品时,不妨先拍个开箱视频。万一遇到类似“艺术创作”,既能保护自己权益,又能给网友提供新的吃瓜素材——毕竟在这个万物皆可直播的时代,说不定你的外卖翻车现场,就是下一个热搜爆款呢?
来源:周道社会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