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有一种刑罚叫“一丈红”。相信很多朋友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都是在热播的宫斗剧《甄嬛传》里。剧中,飞扬跋扈的华妃轻描淡写地一句“赏夏常在一丈红”,就让一个刚入宫的嫔妃落得终身残疾的下场。那画面虽然没有被直接拍出来,但光是听着宫女太监们的惊恐描述,就足以让人感受
清朝有一种刑罚叫“一丈红”。相信很多朋友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都是在热播的宫斗剧《甄嬛传》里。剧中,飞扬跋扈的华妃轻描淡写地一句“赏夏常在一丈红”,就让一个刚入宫的嫔妃落得终身残疾的下场。那画面虽然没有被直接拍出来,但光是听着宫女太监们的惊恐描述,就足以让人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
那么,这个听起来如此吓人的“一丈红”,在真实的历史上到底有多残酷?它真的是清朝后宫惩罚嫔妃的常用手段吗?为什么影视剧里提到了,却又似乎总在关键时刻“不敢细说”?
“一丈红”究竟是什么?
要理解“一丈红”有多吓人,咱们得先回到影视剧构建的那个场景里。在剧中,“一丈红”是一种专门针对后宫女性的酷刑。执行的时候,行刑的太监会用一块又厚又长的木板,通常被描述为 “两寸厚、五尺长”对准受刑人腰部以下的部位,特别是臀部和腿部,使劲地往下砸。
这种刑罚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不计具体打多少下 。行刑的命令往往是“打到……为止”,而这个“为止”的标准,就是要打到受刑的嫔妃血肉模糊,筋骨尽断,看上去就像披上了一层鲜红的布料,惨不忍睹 。因为受刑之处远远看去,恰似一丈长的红绫,所以得名“一丈红”。
它不仅摧毁一个女人的身体,更是从根本上剥夺了她在后宫生存的资本。在那个母凭子贵的年代,能为皇帝开枝散叶是嫔妃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丈红”重创腰臀部位,极有可能导致女性无法生育。
所以,这一刑罚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折磨,更是一种彻底的、毁灭性的打击,让一个女人在后宫社会里“社会性死亡”。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甄嬛传》里,华妃会选择用这种方式来清除异己,因为它足够狠毒,足以让对手永无翻身之日。
“一丈红”真实存在吗?
了解了影视剧中“一丈红”的可怕之处,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浮出水面:这究竟是艺术加工,还是真实历史的再现?怀着这个疑问,我们去翻阅史料,试图找到它的踪迹。然而,一个令人意外的事实是,在清朝官方的法律典籍,比如 《大清律例》 中,我们完全找不到任何关于“一丈红”这个刑罚的记载。这也就是说,“一丈红”并非清朝国家法典里明文规定的正式刑罚。
不仅是法律条文,在清宫的档案、皇帝的起居注或是其他正史记录中,也几乎寻不到它的影子。很多历史学者和研究者都倾向于认为,“一丈红”这个名词,很可能是小说家或编剧为了增强戏剧冲突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它的广为人知,几乎完全归功于 《甄嬛传》 这部现象级的电视剧。
有人可能会举例说,历史上不是有珍妃被慈禧下令杖责的记载吗?这算不算是“一丈红”的实例呢?这里就需要澄清一下了。根据史料记载,珍妃确实因为顶撞慈禧而遭受过“褫衣廷杖”,也就是被剥去衣服当众挨打,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妃子来说是极大的羞辱。但她的最终结局,大家也都知道,是被投入井中溺亡,并非死于杖刑。
而且,这种“廷杖”虽然残酷,但与“一丈红”那种不计次数、旨在致残致死的执行方式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把珍妃的遭遇等同于“一丈红”,是没有充分历史依据的。
影视剧为何“不敢细说”?
既然“一丈红”在剧中被渲染得那么恐怖,为什么导演和编剧往往选择点到为止,而“不敢细说”其具体过程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因为它本身就是虚构的。既然在真实历史上找不到“一丈红”的具体执行档案和详细记录,那么任何过于细致的描绘都只能是凭空想象 。如果影视剧煞有介事地将每一个细节都拍出来,反而会给人一种“伪纪录片”的感觉,容易引发历史爱好者的质疑和批评,有悖于严谨的创作态度。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来说,留白和想象远比直接的血腥画面更具冲击力。就像恐怖片里,最吓人的往往不是怪物本身,而是怪物出现前的氛围营造。在《甄嬛传》中,我们没有看到夏常在受刑的惨状,但我们看到了其他嫔妃的惊恐表情,听到了太监的禀报,以及事后她被两个太监拖走时那双无力垂下的腿。这些侧面描写,足以在观众的脑海中构建起一幅无比凄惨的画面,其心理震撼力远胜于直接展示血肉模糊的镜头。
这种“不敢细说”的处理,其实是一种更高明的叙事技巧。
来源: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