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向左滑动
在三都县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位老师的名字,被无数学生和家长深深铭记。他,就是韦忠智——合江小学教育支部副书记。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他一站就是三十余年;一份爱心,三十载坚持,他把自己的微薄工资变成贫困学生的“助学金”,把共产党员的初心写进山里孩子的未来。
9月开学季,走进三都县合江小学,教师韦忠智正在为学生们上一堂特殊的“班会课”。以感恩为主题,告诉孩子要感恩父母、老师,还有生长的这片土地,同时,播放了一段珍贵的视频。视频里,是他曾经资助过的学生手捧鲜花回来看望他。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感恩的种子,希望孩子们通过努力走出大山。
故事的起点,要回溯到数十年前。当年的韦忠智也曾是一名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山区少年。然而,贫寒的家境几乎让他的求学之路中断。幸运的是,在他最绝望的时刻,得到了来自乡亲们的帮助。
“我在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这个阶段,因为那个时候家里面非常贫寒,那个时候我们的书费只是5角钱就够了,没有钱我就从家里面扛了一袋米糠到街上来卖,想要换取5角钱来支付我两兄妹的书学费,但是没有卖掉,就回家去了,后来村里面知道这件事,那年村支书就在村委会上宣布免掉我们的书学费,然后我才能顺利地读书。”教师韦忠智说。
1987年学成之后,韦忠智选择回到家乡,踏上讲台,成为一名教师;1993年1月,他庄严地举起右拳,在党旗下宣誓,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韦忠智把这份感恩融进了教书育人的日常,更写进了共产党员的担当。 彼时他家境并不宽裕,工资虽微薄,但只要听说学生因贫辍学,他总会掏钱帮助学生。党徽在胸前,责任在肩头,他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化作一张张学费、一套套课本,悄悄塞进学生的书包。
“记得有一个男生,他的母亲去世了,那个时候他们的书学费是30块,我就亲自送到家去,去到他家又发现又有一个类似的孩子,又接着去第二家,也同样送了学费。”教师韦忠智说。
在三都县的山区学校里,韦忠智见证了太多孩子因贫困而步履维艰。资助学生便成了他的另一项“事业”。从最开始用自己的工资为学生垫付书本费、购买文具,到后来长期定点资助特困生直至他们大学毕业。
“因为这个孩子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在家又听话,看到他这样艰辛,从那个时候我就跟踪资助了那一个月500块钱工资,资助几个学生,我剩下89还是100块我记不住了,那一个月就只剩这么点钱了。”教师韦忠智说。那时他刚入党不久,工资微薄,却用“党员先上”的朴素信念,把党徽贴在胸口,把工资送到孩子手里。
这样的事情,多年来数不胜数。他到底资助过多少学生,花了多少钱,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他就像“父亲”一样,默默地为无数家庭扛起了一份重担,培养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孩子。现在这些孩子都亲切地称呼他为:“韦爸”。教师节来临前,他收到了孩子们的关心和问候。
三十多年来,韦忠智以无私的关爱和责任,将每一位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他事事都放在心上,用温暖与爱心铺就孩子的成长之路。
“韦老师在我们心中是真诚的、善良的、兑现承诺的好老师,我非常喜欢他。”三都县合江小学学生唐顺然说。
在平凡的岗位上,他用最执着的坚持,温暖着整个山区,而他这份深沉的爱,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带动了整个集体向善向上。
“因为我也是农村孩子出来的,我知道从深山要走出来,走到城市里面非常地难,但是韦老师这种长达三十几年的对山区孩子进行资助,让更多孩子从大山里面走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光荣的事情,我也希望以后我能像韦老师一样。”三都县合江小学教师王益鹏说。
如今,韦忠智依然坚守在三都山区小学的讲台上,他的背影或许不再挺拔,声音也不再洪亮,但他就像一根默默燃烧的红烛,用温暖而持久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山里孩子的求学路,更把“人民教师”和“共产党员”的双重身份,写进大山深处最亮的那束光。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