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宝林丨民间故事的新生命——再论民间故事的发展前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1 23:20 1

摘要:针对“民间故事衰亡”论,我在1995年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的印度大会上提出了论文《论民间故事的发展前景》,以中国的事实说明民间故事永远不会衰亡。此文拟作更进一步的调查论证。

针对“民间故事衰亡”论,我在1995年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的印度大会上提出了论文《论民间故事的发展前景》,以中国的事实说明民间故事永远不会衰亡。此文拟作更进一步的调查论证。

中国民间故事正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使不少国际朋友大为惊异。他们往往产生疑问:在西方许多国家中民间故事已经消歇,为什么中国故事却如此火爆?

确实,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本文想对中国故事运动的情况作些较深入的分析,试图解答一些疑点。

首先,我们看到,尽管中国的民间故事蕴藏非常丰富,但中国故事的兴旺却不完全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自觉努力,逐渐形成的。

中国民间文艺家认为,科学研究的使命不仅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神圣使命是改造世界,利用科学规律为人民造福。

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民间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根基,现代文化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健康地繁荣发展。

民间文学的价值论研究使人们认识到民间故事的巨大教育作用和娱乐功能,不仅在格林童话出版的时代存在,而且在当前和今后,必将仍然存在。民间故事是人类对生活美的一种最直接、最迅速、最生动的反映,其中优秀之作流传了千万年,仍将流传下去,以它生动曲折的情节和深刻动人的智慧,吸引千百万人,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民间故事既是一种民俗,又是一种民间艺术。作为民俗,其本质是一种生活美;作为民间艺术,它又是一种艺术美。美是什么?美的就是可爱的,所以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有个性,也有共性,是由当时当地人们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决定的。民间故事活在人民的民俗生活中,既是一种生活美,又是一种艺术美,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它是人民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艺术结晶,是理想和现实的美好结合,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娱乐价值,用中国的一句古话说,就是“寓教于乐”,是深受人民重视的艺术财富,其艺术生命力是无限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必将仍然如此。

对民间文学与作家创作的关系的研究,发现与论证了“雅俗结合”的艺术规律。为人民而写作的作家、艺术家认识到民间文学是文艺创作的重要基础之一,努力学习古今中外大作家(如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拉伯雷、巴尔扎克、果戈理、托尔斯泰、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蒲松龄、鲁迅以及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等人)的成功经验,注意学习民间故事。著名作家郭沫若、老舍、阮章竞、冯骥才、张贤亮、刘绍棠、贾平凹等人都担任过民间文艺研究会的领导工作。正是出于对民间故事艺术价值的深刻理解而产生的坚强信念,促使成千上万的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作家、艺术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民间故事的普查、采录和改编、出版工作中来,作出了极其辉煌的业绩。如今《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各县卷已经全部出版,各省卷正在出版之中,已出数卷。每卷一百万字左右,内容非常丰富。民间故事的报刊各省、市乃至县、区都有,著名者如北京的《民间文学》《曲艺》,上海的《故事会》《上海故事》《故事大王》,山西的《民间传奇故事》《中外故事》《笑话大王》,河北的《民间故事选刊》,吉林的《民间故事》,辽宁的《故事报》,河南的《故事家》,浙江的《山海经》,山东的《新聊斋》《故事大观》,武汉的《古今故事报》《今古传奇》等等。这些报刊全部都登故事作品和评论,每期几万字,既有中国的故事,也登外国故事,既有传统故事,也有新故事,分类排印,有许多专栏,如“传奇故事”、“笑话园”、“经典故事”、“历史故事”、“一分钟故事”、“科幻故事”、“神仙故事”、“当代写实故事”、“外国文学名著故事”、“发明家故事”、“生意经故事”、“妈妈讲故事”、“当代笑话”、“16岁故事”、“破案故事”、“法制故事”、“哲理故事”、“家庭笑话”、“谜语故事”、“校园故事”、“智力故事”、“神秘故事”、“机智人物故事”、“道德故事”、“帝王故事”、“农村故事”、“清官故事”、“系列笑话”、“古代笔记故事”、“当代都市故事”、“精神文明故事”、“特产故事”、“山水故事”、“革命故事”、“爱情故事”等等,内容非常丰富多彩,贴近民众生活与心理,使人爱不释手。看了之后,还会向别人说,听众更多几倍。此外,在各地的文学刊物和各种报纸上,也常登故事作品,非常吸引读者。各种中外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话、童话、动物故事的专集,收入大量故事作品,每年都要出版多种,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故事的讲述活动在工人文化宫、少年宫、文化馆、图书馆、麦西莱甫晚会(维吾尔族)、丧礼中的笑话晚会(朝鲜族)和其他许多场合都在进行,评书评话艺人在书场、广播电台与电视台的演出,每天都有,受到热烈欢迎。这些事实说明中国民间故事已经形成了蓬勃发展的热潮。

其次,民间文学本体论的研究,明确了民间故事口头性、变异性、立体性的特征。正因为民间故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所以能不断推陈出新,取得新的生命。民间文学有集体性,同时也有个性,在具体讲述传统故事时,必然会加上个人的审美创造,使故事更吸引人。这就使故事不断变异而适应新的时代。新故事的创造同样特别注意继承传统故事的艺术特点而又有创新,所以人民非常喜爱。

过去拘泥于口头讲述的传统特点,往往把故事的书面流传排斥在外。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常常是互相结合、互相影响的,作家改写民间故事、评话说书,创作了不少著名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品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由文人改编民间故事加工创作的。这些小说、戏曲中的故事又回到民间广泛讲说,使这些故事质量得到提高并得到更广泛的流传。现代的故事记录文本通过书刊大量印刷,长期流传,也受到人民喜爱。新故事有许多是根据真实的新闻故事创作的,也有不少是根据小说、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改编的,经过故事员的讲述,在民间流行,又收入故事书刊广为流传,所以它们是口语文学与书面文学的结合、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结合。

故事是一种立体艺术,它的流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谈家常、炉边话式的故事讲述方式固然重要,艺人在书场的说书与故事员的演出也是一种重要形式,书刊中的故事则得到更久远的流传。此外,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故事节目也是非常重要的流传方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孙静修老爷爷讲的故事培养了好几代年轻人的成长。刘兰芳的评话《岳飞传》曾在全国70多个广播电台播出,她对古代故事的现代处理,引起听众的热烈共鸣。刘兰芳还善于在剧场的舞台上讲说故事,甚至在几万人的露天舞台上也照样演出。民间故事、笑话幽默还被改编成连环图画、漫画,广为印行,改编成话剧,如《大灰狼》《马兰花》;歌剧,如《白毛女》《阿凡提》;舞剧,如《宝莲灯》,以及电视剧等等艺术形式,使故事由单一的语言艺术变成了立体的综合艺术、造型艺术,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艺术感染力也更强了,当然也有改编得不好的。但人民是个淘金者,不好的作品是不能在群众中流传的,是一定会被淘汰的。

过去我们只强调一种故事记录方式,现在讲究两种版本。科学版本要严格地进行忠实记录,不能随便改动;而文学版本则可以进行适当修改,甚至可以进行改编、再创作,使作品更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从而获得新的艺术生命,不致因僵化、过时而被淘汰。过去人们以为实现现代化以后文盲的扫除,报刊、电视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会使故事逐渐衰亡。现在看来,这种看法太消极了,经过我们的自觉努力,发现这些现代传媒都可以成为故事新的载体,使故事插上冲天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我相信,故事作为人民长久喜爱的传统艺术,是扎根在人民生活的土壤中开放在人民心坎上的艺术花朵。在新时代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一定会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我们高兴地注意到,像美国、日本等高度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如今故事活动也日益活跃起来。《日本昔话通观》巨型丛书一套出版了三十多卷,《一休》等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电视剧层出不穷,各地图书馆的故事会也广为开展。1997年美国民间大使国际交流协会(前总统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里根、布什、克林顿为该会名誉主席)组织了六七十人的“讲故事专业团”到中国访问,他们拜访了孙静修辅导过的北京市少年宫的“故事大王小组”、上海的《故事会》编辑部、陕西师大、河北的故事村——耿村等不少地方。代表团中有故事讲述家、研究家、大中小学教师、作家、故事出版商等各种人物,还有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此事说明美国人对故事是多么重视。目前民间故事特别是幽默笑话已进入了国际计算机网络,这种最新的传媒载体必将使各国故事得到更加快捷而广泛的国际传播。我相信,经过各国民间故事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世界民间故事的新高潮必将到来。

来源:思想与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