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文玩的人多半听过沉香、檀香——既能盘出包浆,又是香道里的宝贝。你可能不知道,古代君子的“四大雅事”里,斗香、品茗、插花、挂画,斗香可是排第一的。后来佛教慢慢普及,香不光成了供佛的必需品,更从文人圈走到了老百姓的生活里,成了人人都爱的“生活调味剂”。
聊文玩的人多半听过沉香、檀香——既能盘出包浆,又是香道里的宝贝。你可能不知道,古代君子的“四大雅事”里,斗香、品茗、插花、挂画,斗香可是排第一的。后来佛教慢慢普及,香不光成了供佛的必需品,更从文人圈走到了老百姓的生活里,成了人人都爱的“生活调味剂”。
说起香的用处,其实古今差别真不大,反而越品越觉得古人会玩。
比如熏衣服,现在咱们喷香水,古人早有“香氛自由”。西汉就有记载,到了宋朝更夸张——有个叫梅询的人,每天早上必点两炉香,把衣服熏得透透的,穿好还故意甩甩袖子,让满屋子都飘着香,人送外号“梅香”。你看,这不就是古代版的“斩男香”嘛。
治病也是香的老本行。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写过,苏合香丸能治病,里面就有麝香、檀香、沉香这些“香中珍品”。现在流行的精油疗法也一样,闻着香就能缓解焦虑、降降血压,说白了,跟古人用香养生,算是隔空呼应了。
至于祭祀用香,就更不用提了——祭天地、拜菩萨、办大事,点上一炉香,求的就是个心安顺利。到了现在,快节奏的日子里,香又多了层意义:点上一炉,看着烟慢慢飘,紧绷的神经能松下来,这不光是品香,更是给自己找个静心的机会。
不过你可能没琢磨过,这么好用又好闻的香,在中国已经火了几千年了。
最早能追溯到先秦那会儿——不管是士大夫还是普通老百姓,身上都爱挂个香囊,衣襟上还别着香草,香味儿早就融进柴米油盐里了。真正火到顶峰是在宋代,街上随处能看见“香铺”,还有专门做“印香”的厂子,连酒楼里都有卖香的“香婆”,那会儿的香文化,可比咱们现在想的热闹多了。
说到香道里的硬通货,绕不开“沉檀龙麝”这四大香药,每一种都有自己的“脾气”。
沉香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也最金贵,被称作“植物中的钻石”。这东西特别“倔”,非得让瑞香科的树受了伤,再熬上好些年,才肯慢慢结出香来。海南、广东、云南这些地方有,越南、印尼也产,但天然沉香现在少得可怜,能遇到就算有缘分了。
檀香跟沉香不一样,是檀香科植物的“心尖子”——印度、马来西亚产的多,台湾也有栽培。点燃后香味儿挺浓,还带点微苦。挑檀香有个简单法子:摸密度、看油性、闻香味儿,这三样都在线,基本就是好货。
龙涎香更有意思,西方叫它“灰琥珀”,看着是灰黑色的蜡状块儿,其实是鲸鱼消化系统出了“小故障”才产生的。别看来源特别,闻着却有股子甜丝丝的土味儿,特别耐闻。
麝香则是雄麝的腺囊分泌物,干燥后是颗粒或块状,香味儿独特还带点苦。既能当香料,又能入药,外用能镇痛消肿,但现在野生麝香受保护,可得注意来源。
其实香道这事儿,讲究的不是有多复杂的手法,而是那股子“静观”的劲儿——看着烟慢慢飘起来,闻着香一点点散开,心里的烦事儿好像也跟着轻了。那些讲究的器具、手法,说到底都是为了让香味儿更好地出来,让品的人能真正静下来。毕竟几千年来,中国人爱香,爱的从来不是香本身,而是香里藏着的慢生活、好心情。
来源:沉香收藏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