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61年3月17日,撒丁王国的议会在都灵宣布一个新国家的诞生。那天,没有太多的喧嚣,但很多人记得那日午后的阴影。意大利王国,这个名字在半岛上空反复回荡。到底算统一了吗?罗马的辉煌被提及得有点多,有人觉得是在复刻历史,但更多人觉得终于可以不再纠结身世和身份了。
1861年3月17日,撒丁王国的议会在都灵宣布一个新国家的诞生。那天,没有太多的喧嚣,但很多人记得那日午后的阴影。意大利王国,这个名字在半岛上空反复回荡。到底算统一了吗?罗马的辉煌被提及得有点多,有人觉得是在复刻历史,但更多人觉得终于可以不再纠结身世和身份了。
但这一天的情感很复杂。它被后人设定为独立日,也许是为了让人不忘那一纸文书,其实对于一些拥护地方自主的人,那道统一的命令像是硬塞进心里的石头。庆祝?不少老人只惦记年轻时的阵痛,那些流血和离散。撒丁和那不勒斯,伦巴第和西西里,哪个地方不是有人家被打散。可到了现在,独立日成了全年重要的国民节日,一张国旗挂在广场中央——那些线头和褶皱,有点像半岛历史上未缝合的伤口。
转头看这些仪式又不无温情。意大利独立日里,市政广场上的乐队拉响小夜曲,鲜红、雪白、墨绿三色的旗帜摇曳。二战老兵穿着旧制服,那些褪色的勋章远不及他们脸上的皱纹显眼。他们沿着街道走,旁边的小孩配三角帽子,玩得开心,却搞不准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矛盾冲突。整个场面就像是把苦难编成节目单,有些人甚至边走边流泪。你说他们是在纪念过去,更多的可能是缅怀失去的东西!
三次独立战争其实远比节日上的表演复杂。1848到1860年,撒丁王国拉拢法国,抵抗奥地利,梅斯纳和加里波第这些名字在历史书里频繁闪现,实则一波接一波的割据势力反复横跳。哪有那么平顺?统一并不意味着完美融合,新的王国诞生后,北南经济差异更加突出。甚至到今天,米兰和那不勒斯的青年对彼此的印象并不相同。
当然,也不能忽略那种奇怪的团结感。意大利人每到独立日就集体放下手头事,跑去广场看看演唱会。有人说,这是文化身份和共同命运的证明。从意大利国家统计局最近一份调查来看,独立日当天约有78%的成年人参与庆祝活动。社会学家认为,相比法国、德国独立纪念日,意大利的节庆性更浓,也更私人化。这个比例不算低,至少说明过日子的气氛还是有的。
政治统一带来的震动,最初让意大利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农业被资本渗透,北方工厂冒烟,南方却始终慢半拍。有报道称,1871年意大利工业产值同比增长近40%,但南部地区就业降幅达到15%。贫富分化加剧了吗?很难一口咬定。有人相信工业化让国家更强大,也有人认为,南北分裂只是换了个表达方式。
文学、艺术的迸发,确实让人无法忽略。普契尼和威尔第的歌剧在巴黎和伦敦大受欢迎,达努齐奥的小说在欧洲上层社会是热门话题。托斯卡纳的建筑风格和西西里的民谣流行开来,意大利的美食和电影也占据了国际版面。可同时,意大利内部的小语种和地方方言却逐渐边缘化。有人觉得统一带来了文化的融合,另一部分学者则指出,老传统正在消失。你说这算进步吗?似乎还没有定论。
那么,独立日到底是用来庆祝团结还是哀悼分裂?不少年轻人喜欢这种盛大仪式,边拍视频边发社交网络,给远在德国打工的亲友直播。现场气氛极其热烈,几乎所有新闻网站都能刷到当天的照片。主流媒体报道显示,独立日本地GDP同比增长了2%。节日消费拉动经济,这在意大利也不是新鲜事了。据意大利经济部公开数据,2023年独立日相关文创产业收入达到4.73亿欧元。你说这到底是文化的胜利,还是市场的胜利?
但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3月17日,总有人选择冷处理这一节日。不少南方老人觉得,独立让土地被大企业兼并,自己的祖屋再也守不住。伦巴第的农场主也抱怨税负加重。社会分化,没有一天是被彻底消除的。有现场记者采访时发现,独立日游行的参与者虽然不少,却有相当一批年轻人并不愿参与。他们更关心就业和房价,不想再听过去的故事。
意大利独立其实有点像打补丁。国家大一统,没有不和谐的声音是不现实的。有人为统一喝彩,也有人怀念旧邦。甚至同一家人里,上一代和下一代想法完全两样。有些二战老兵在游行的时候失声痛哭,他们丢失的不止是青春,可能还有一种没法再回头的家园。不少人说“团结”,其实内心更在意自我。
你若仔细观察,每个城市的独立日气氛都不一样。罗马喜欢铺张,佛罗伦萨偏爱艺术展示,米兰则商业气息浓重。当地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独立日当天城市间旅客流动同比提升22.5%。不过西西里的村庄还是更低调。他们觉得自己是意大利,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历年独立日上那种自发的参与,看上去有点像宣誓。有人穿旧军服,有孩子模仿罗宾汉戴三角帽,这些小动作把历史变得近在眼前。各级政府也都会发言支持团结与自由,实际上他们也在推文里强调稳定和发展。现任意大利总统在2022年独立日讲话里提到,“过去的努力是团结的基础”,但他不太提南北矛盾。这种选择,本身就不是偶然。
不过也有人弃权。有人说独立只带来了表象的进步,忘记了农民的流离失所,尤其是塞瓦斯托波尔的难民。更多人相信,国家统一后才有国际地位,意大利能在欧盟谈点条件,也算是硬实力变现。一边是现实主义,一边是失落情绪,讲话中不会同时出现,但历史书上两种感觉一直并存。
回到独立日节庆,实际上它不只是历史纪念。更多年轻人看重的是休闲假日和促销,把国旗挂在阳台,假装很懂国家认同。有人吐槽说,国旗挂的方向老是错,连三色都能搞反,谁给校对?但这个失误好像也没人太在意,节日总能被包装成百姓的狂欢。游行和文艺活动多了,消费和人流也有数据可查。不是每个人都感受到历史深度,但他们都参与其中。
有一个很有趣的矛盾在于:一边强调团结,另一边难掩各地区自我认同。你看那不勒斯的市民穿着蓝白搭配,完全不提撒丁王国,却照样发朋友圈为独立日打卡。谁说非要统一才是幸福?
意大利独立日,被赋予那么多意义,有点像块拼图,哪怕历史的边缘缺了几块也没人太过计较。过去的痛苦与现代的欢乐夹杂其中,酸甜苦辣其实都能尝出来。
国家统一、文化认同、个人命运,没人敢说哪一样最重要。意大利的独立日存在于人们眼中的不同侧面,或热烈,或冷淡,或复杂。有些时候团结并不是唯一的目标,但这一天,无论如何都成为了一个连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标识。
来源:幺儿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