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安龙县乔马村,有这样一位“多面手”:他是田间地头奔波的农民,是钱相派出所守护一方平安的警务助理,是化解矛盾的人民调解员,也是传递法治声音的人民陪审员。他叫贺元松,一名有着数十年党龄的老党员,用十五年的坚守与实干,在乡村治理的舞台上书写着动人篇章,成为乡亲们口
在安龙县乔马村,有这样一位“多面手”:他是田间地头奔波的农民,是钱相派出所守护一方平安的警务助理,是化解矛盾的人民调解员,也是传递法治声音的人民陪审员。他叫贺元松,一名有着数十年党龄的老党员,用十五年的坚守与实干,在乡村治理的舞台上书写着动人篇章,成为乡亲们口中“竖起大拇指”的贴心人。
初中毕业后,贺元松为谋生放羊十余年。放羊的日子里,他从未放下书本,文学、经济、法律、防疫知识……只要能“充盈脑子”的书,他都爱不释手。在啃书本的同时,他还热心帮邻里调处纠纷,将书中知识活学活用,渐渐练就了“把话说到人心坎里”的本事。
日积月累的学习与实践,不仅让他掌握了丰富的兽医技能,成为村里的防疫员,更让他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后来,他顺利当选村干部,从宣传畜牧知识、给畜禽打预防针做起,一步步成长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排头兵”,把乡村善治的种子播撒在乔马村的每一个角落。
“调解不是‘和稀泥’,要站在双方立场,讲事实、摆道理、明法理。”这是贺元松十五年调解工作的心得。
多年来,他凭这份坚持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近四百起,还摸索出一套接地气的“调解秘方”:与人沟通时始终和缓谦虚,给予每位当事人足够尊重;断是非从不偏听偏信,凡事以证据为依据;更擅长用通俗比喻、鲜活案例,把生硬的法律条文和道理“嚼碎了喂”,让当事人既看清利害后果,又能打心底里服气。
这份“秘方”在实践中屡屡见效。韦某相与韦某光因垃圾堆放积怨多年,韦某光在自家耕地砌墙,韦某相认为挡了“风水”要求拆除,还在村组群威胁“放倒全家”。贺元松了解后,先安抚双方情绪,等韦某相春节返乡,又分别劝导:“墙在自家地,说挡风水于法无据”“同宗兄弟,别让外人看笑话”。最终,韦某相当场道歉,韦某光拆除两层砖,两家人和好如初,春节还相约祭拜老祖坟。
还有一次,韦某安夫妇盗割黄竹草被抓,七八户村民围拢要“讨说法”。贺元松火速到场,一句“没证据乱说是污蔑,上法庭要担责”稳住局面,又笑着化解赔偿争议:“那点草要是能卖两千块,我补你钱!”最终双方以六百元达成协议。而在韦某安因地界纠纷打人致轻伤后,贺元松不仅录证据、助办案,还组织重新勘测地界,召开村民共商会“以案说法”,彻底杜绝了此类纠纷。
除了化解已发生的矛盾,贺元松更注重从源头预防风险,普法宣传便是他的重要抓手。
“菜贩用喇叭揽客,我用喇叭传安全。”抱着这样的想法,他把自己的私家车改成了“乔马村治安巡逻”宣传车,车牌旁醒目地“别”着小喇叭,每天循环播放安全生产、森林防火、交通安全、禁毒反邪等知识。这辆穿梭在村组间的宣传车,不仅成了乔马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更把平安法治的种子播撒到了家家户户。
十五年扎根基层,贺元松的时间表里,“群众事”永远排在第一位。他参加陪审三百余场,走访排查矛盾纠纷成了“家常便饭”,先后获评“全县优秀共产党员”“最美网格员”“优秀警务助理”等称号。可谈及家人,他却满是亏欠:“媳妇包揽了所有家务,我却没多少时间陪她。”
即便如此,贺元松依旧没有停下脚步。年近六旬的他,像一棵坚韧的青松,始终保持着无私奉献的劲头。“既然做了村干部,就要当成职业履职尽责,让群众满意。”他说,等退休了,再好好陪家人、带孙子,弥补这些年的遗憾。
从放羊少年到治理能手,从调解达人到普法宣传员,贺元松用十五年的实干,把“初心使命”写在乡村的土地上,用“为民情怀”守护着乔马村的平安与和美。这棵黔乡“青松”,始终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基层党员的担当,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风景。
来源:黔西南公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