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韩国的《每日经济新闻》爆出了一个让韩国半导体圈都有点坐不住的消息:说中国的北方华创,今年上半年的营业利润竟然是韩国半导体设备老大三星Semes的8倍!
最近,韩国的《每日经济新闻》爆出了一个让韩国半导体圈都有点坐不住的消息:说中国的北方华创,今年上半年的营业利润竟然是韩国半导体设备老大三星Semes的8倍!
我后来仔细查了查数据,发现真的没有夸张,三星Semes今年上半的年销售额1.1054万亿韩元,营业利润821亿韩元。北方华创呢?销售额3.1472万亿韩元,营业利润为6478亿韩元,这样一对比就很明显了吧?
要知道,Semes可是韩国三星集团1993年就成立的半导体设备公司,代表着韩国在这个领域的最高水平,结果现在被中国企业在利润上甩出这么远,韩国人心情可想而知。
网上有韩国网友就很直接地说:"没想到有一天我们会在半导体设备上被中国超越,而且差距这么大。"还有人更直白:"这就是我们太依赖美国技术、忽视自主创新的结果。"
不过客观来说,北方华创从2022年开始,这家公司的销售情况就已经略微超过了Semes了。而且人家现在已经是全球排名第六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了,仅次于ASML、应用材料、泛林、东京电子和KLA这些传统豪强。
以前我们在半导体这块总是被"卡脖子",现在终于在设备制造这个环节实现了突破。虽然路还很长,但至少我们看到了希望。
更有意思的是韩国方面的反应,韩国半导体机构的表态很微妙,他们说这种竞争"不能代表双方整个芯片产业的强弱",但同时也承认了中国企业在设备出货量和盈利方面的超越"绝对属于一个象征性的标志"。
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他们还提到了中国企业开发的部分设备"比预测的更有价值,还更加实用,值得韩国企业进口到本土使用"。
说到这,我想起了一个背景。美国这几年对中国半导体的制裁,本来想把我们往死里整,结果反而把中国芯片给"逼上了快车道"。就像网友说的:"美国这是在替我们做产业升级啊!"单单中国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就足以把国产芯片产业给托举起来了。这个优势确实是其他国家比不了的。
你想想看,14亿人的市场,谁能不眼红?
而且中国现在不只是在单点突破,而是在全产业链上都在发力。拿EDA工具来说吧,这可是半导体设计的"母机",长期被美国三大巨头垄断,结果呢?连韩国最大的三星电子,很多年前就开始用中国广立微电子的EDA解决方案了。
并且现在中国的EDA工具还在进军AI领域,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说起来,韩国其实也有过类似的遭遇,在2019年日本对韩国实施半导体关键材料出口管制时,把韩国从"白名单"中踢了出去。那次韩国是真的被"卡脖子"了,现在开始轮到他们焦虑中国的发展了。
面对这种局面,韩国政府也开始学中国的做法,拿真金白银扶持本国产业链。今年的4月,他们把半导体投资从27万亿韩元增加到33万亿韩元。听起来是不少,但跟中国大基金的133万亿韩元投资一比,确实有点小巫见大巫的感觉。
网友们对这个对比也很有感触。有人说:"这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韩国再有钱,体量摆在那儿。"还有人调侃说:"三星估计做梦都没想到,有一天会在设备制造上被中国企业甩这么远。"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也不能太飘,因为韩国在DRAM、NAND闪存等核心领域依然还是很强的。2024年韩国半导体出口同比增长了43.9%,达到1419亿美元,连续14个月保持增长,这样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说到底,这场中韩半导体装备竞赛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韩国是以三星、SK海力士这样的少数巨头为核心的精英模式;中国则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生态模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生态模式的优势开始显现了,虽然韩国的巨头企业技术很强,但产业链相对薄弱,本土设备企业主要依赖这两家公司的有限生态,而且据说三星和SK海力士的标准太高,韩国本土设备企业很难满足要求,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相比之下,中国的模式更注重全链条的发展。从北方华创的成功就能看出来,我们不是在某个单点突破,而是系统性的进步。
韩国《每日经济新闻》最后的评价挺实在的:"面对中国如此绝对的产业规模,以及巨额的投资预算,韩国芯片企业既感到焦虑,但又无可奈何。"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大家有什么想法或者疑问,都可以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讨论、一起交流!
来源:Global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