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亿美元市场,中国小县城靠它年销400万件!美国网友排队下单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2 09:08 1

摘要:几千年来,从唐三彩到明清青花瓷,瓷器不仅是“餐桌上的国宝”,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头牌。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

几千年来,从唐三彩到明清青花瓷,瓷器不仅是“餐桌上的国宝”,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头牌。

古代外贸靠瓷器撑门面,多少外国人第一次见到中国货,就是盯着瓷碗直呼“China,China!”——于是,这个词顺手就成了“中国”的代号。

图源:英语街

可在当下,德化这个福建小县城,却凭一棵陶瓷圣诞树,把古老的瓷器玩出了新花样——别说考古学家了,就连圣诞老人估计都没想到,装饰圣诞树的生意会让德化人单店年销400万件。

图源:网络

这不是段子,而是全球市场的真实写照。

图源:CCTV-13

文化的高冷光环,被短视频和电商一顿猛操作,硬是转化成了美元和欧元。

图源: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全球陶瓷市场规模眼看着逼近 3 万亿美元,德化瓷从千年窑火里一路烧到了亚马逊畅销榜,堪称一出“老手艺打工人的逆袭史”

从“白如玉”到“卖全球”

德化瓷的背景与优势

德化的窑火,得追溯到宋元。那时候,窑口比奶茶店还多,火光映照一整片山头。

到了明代,德化已经是“世界瓷都”之一,清代出口更是覆盖欧洲、东南亚。想象一下:几百年前,欧洲贵族端着德化白瓷喝下午茶,心里还在感叹一句:“东方神秘力量”

图源:网络

但到了今天,德化瓷的身份已经从“文化交流使者”转型为“跨境电商选手”

德化县全县有 4500多家陶瓷企业,年产值高达 660亿元,产品出口 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个数字不光是历史的传承,更是现代供应链和产业集群的胜利。

图源:网络

德化瓷的优势很明显——一是工艺基础厚实。千年传承让德化陶瓷在材质、釉色、工艺上有稳定性。就算放在工业化的今天,依旧能打出“高品质”的标签。

二是产业链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研发设计,再到生产、销售,德化本地能“一条龙”解决,供应链反应速度快。

图源:人民网

三是适应市场能力强。别看陶瓷是传统品类,德化的企业对市场嗅觉灵敏得很。

早在2012 年,就有人盯上了“陶瓷圣诞树”的海外市场,结果一卖就是 50 万件,如今一家企业就能年销 400 万件。

图源:新华社

正因如此,德化也逐渐成了瓷器的代名词——就像说到“刀具”想到阳江,说到“小商品”想到义乌一样,说到“陶瓷”,除了景德镇外,不少人已经默认会提德化。

央视的专题报道,更是把德化瓷推上了新的流量高点。

图源:CCTV-13

因此,德化瓷早就不仅停留在“文化遗产”层面的存在,而是把“工艺”与“市场”无缝对接,既能在博物馆里当展品,也能在亚马逊仓库里当爆款。

图源:德化县政府

一棵陶瓷圣诞树

撑起400万件的跨境神话

全世界到处都有陶瓷产区,从西班牙的瓦伦西亚,到意大利的萨索洛,再到越南、泰国这些新兴产地。

图源:网络

便宜的有大把,精致的也不少。

而在外贸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德化瓷器凭什么能突出重围?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靠那棵陶瓷树。

陶瓷圣诞树,听起来有点离奇。毕竟圣诞节是西方的节日,为什么会跟中国德化的陶瓷挂上钩?

图源:网络

事实是,这种陶瓷树在海外极受欢迎,能当节日装饰,也能当收藏摆件。

德化有些企业,十年来只深耕这一细分领域,把产品线扩展到 4000多款,累计出口超过 5000万件。

谁能想到,中国人做的白瓷树成了洋人节日的“标配”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商业智慧。因为在餐具、茶具这些“大路货”市场,竞争壁垒很难做,拼来拼去就是价格战。而在“节日文化用品”这个细分赛道,德化瓷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买的不只是器物,还有氛围感和仪式感。

图源:CCTV-13

毕竟节日少不了“排面”,一棵闪闪发亮的陶瓷树,就成了家庭聚会的气氛担当。

更妙的是,这棵“陶瓷树”的成功,不仅打开了一个蓝海市场,还把德化瓷带入了“创意+工艺”的新模式。

你会发现,现在的德化瓷器越来越敢玩,除了传统茶具、餐具,还在尝试跨界:与金属、玻璃、木材 结合,做出新式摆件;设计恒温茶杯、抗菌瓷制日用品,把科技和传统结合;结合个性化需求,打造“万物皆可瓷”产业线;针对不同饮品文化,推出日式抹茶碗、中式功夫茶具、英式下午茶套组等产品线。

图源:CCTV-13

所以,德化瓷的逻辑并不是“谁更便宜”,而是通过 设计创新、文化差异、节日元素,走出了一条弯道超车的路。

图源:德化县政府

说白了:别人还在卷“餐桌标配”,德化早已开始卷“圣诞树下的气氛组”。

德化瓷的出海“三级火箭”

跨境购物平台打开市场天窗

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德化瓷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像是带着千年窑火冲进了“互联网大卖场”。

它的出海逻辑,就像一枚“三级火箭”,层层加速,把老手艺推上了新高度。

亚马逊则是第一站。

图源:亚马逊

这里的陶瓷餐具、茶具、装饰品种类繁多,价格带在 13.99–59.99 美元之间,走的是“设计+实用”的路线。

图源:亚马逊

对美国消费者来说,能买到一套“有东方元素”的茶具,既能拍视频装点生活,又不会太贵。

Etsy 是第二站。

平台用户以中高收入群体为主,偏爱原创、手工感。

图源:Etsy

于是德化瓷的“手工咖啡杯”“手工花瓶”很受追捧。对这一群人来说,哪怕一只杯子要 49.99 美元,他们也会觉得“物超所值”,因为买到的是“独特性”和“手工温度”。

Temu 则是“低价狂欢”的舞台。比如一款 5 件套的手工陶瓷茶杯,单价只要 17.09 美元,30 天能卖出近万件。

虽然单品利润率低,但胜在量大,适合走规模效应。

更值得一提的是,TikTok 的“场景化营销”给德化瓷插上了翅膀。

图源:Tik Tok

#ceramics 话题下有超过 100 万条视频,单条点赞过百万。

图源:Tik Tok

那些展示拉坯、烧制全过程的视频,既治愈又震撼,让不少外国网友直呼:“想亲手试试!”、“马上下单”。

短视频和跨境电商的联动,直接让德化瓷多了一条“流量出海”的快车道。

图源:亚马逊

这直接带动了跨境电商销量,也让中国陶瓷的品牌形象得到了更年轻化的传播。

可以说,从亚马逊到 TikTok,德化瓷的“出海路径”已经不仅仅是卖货,而是通过文化叙事、视觉冲击和社交媒体种草,建立起了完整的海外消费者心智。

图源:亚马逊

全球陶瓷市场3万亿美元蛋糕

德化能分几口?

市场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根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2023年全球陶瓷市场规模为1487.6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能涨到2952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7.9%。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陶瓷不仅不会“过气”,反而越来越“吃香”。

对德化来说,这是机会,也是挑战。

机会在于 “东方美学出海”

近几年,旗袍、茶叶、酱油、竹制品在海外走红,背后都是中国文化符号的出圈。

图源:凤凰网

德化瓷,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本身就自带故事感:千年窑火、白如玉的质感、跨越大洋的历史。

对于外国消费者而言,这种文化叙事能带来附加值——买的不只是杯子,而是“东方生活方式”的想象。

图源:Instagram

但挑战同样现实。

首先是国际规则。不同国家对陶瓷制品的安全认证要求各不相同,比如欧洲的CE、美国的UL 等,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投入成本去做适配。

图源:网络

其次是竞争加剧。东南亚、拉美等地的陶瓷产业正在崛起,当地人工便宜、运输近水楼台,价格战在所难免。

图源:小红书

更关键的是,德化瓷在海外目前更多停留在 “Made in China” 的层面,而不是一个具体品牌。消费者可能记得“陶瓷圣诞树”,却未必知道是德化哪家公司生产的。

这就导致,产品能卖,但品牌力不足。

如果想要真正走向高端化,德化瓷未来需要的不仅是出货量的增长,更是品牌资产的打造。就像“景德镇”早已成为一个地名品牌,与“品质”、“艺术”深度绑定一样,“德化瓷”也需要在国际市场树立类似的认知。

图源:小红书

否则,再大的市场,也可能被淹没在低价竞争的红海之中。

3 万亿美元的全球陶瓷蛋糕就摆在眼前,德化当然能分到一口,但要想分到“大块”,靠的绝不是“谁更便宜”,而是“谁更有名”。

写在最后

德化瓷的故事,既是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复兴,也是中国制造的全球化缩影。

图源:小红书

从陶瓷圣诞树到跨境电商爆款,从 TikTok 的拉坯视频到亚马逊的茶具套装,它证明了“文化+市场”的双重力量。

更有意思的是,德化瓷的海外走红,并不是孤例。

中国的电饭煲、麻将机、辣条、酱油,乃至折叠伞、保温杯,都在悄悄进入全球消费者的购物车。

图源:BBC

它们共同说明一个事实:在全球化和社交媒体的双重推动下,中国特色产品正在成为“世界日常”。

德化瓷的未来,可能不仅是卖出更多陶瓷碗碟,而是成为“东方美学”的代言人。

图源:CCTV-13

它要做的不只是出口,而是出口同时出口“文化认同”

图源:网友评论

在这一点上,德化瓷或许比很多互联网公司更早理解了全球市场的真谛——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谁更便宜,而在于谁更有故事。

图源:央视新闻

未来,当老外端着德化陶瓷杯喝咖啡、在圣诞树下摆陶瓷小摆件时,或许很难想象,这些东西来自福建的一个小县城。

图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但这就是全球化的奇妙之处:中国白,正在世界舞台上,白得更加耀眼。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头条深一度#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