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南卡江畔,晨雾中的候鸟掠过界碑,翅尖的露珠坠入江水;咖啡梯田上,红褐色的果实宛如颗颗宝石。这片被傣语称为“勐马”(迁居的村庄)的土地,承载着傣族先民拓荒的智慧与多民族共生的记忆。如今,勐马镇帕亮村683亩咖啡地的承包纠纷,通过
2025年4月,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勐马人民法庭干警在橡胶林间搭建的临时审判点开展巡回审判 摄影 刘津佟
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文| 李元梅
在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南卡江畔,晨雾中的候鸟掠过界碑,翅尖的露珠坠入江水;咖啡梯田上,红褐色的果实宛如颗颗宝石。这片被傣语称为“勐马”(迁居的村庄)的土地,承载着傣族先民拓荒的智慧与多民族共生的记忆。如今,勐马镇帕亮村683亩咖啡地的承包纠纷,通过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勐马人民法庭与当地乡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村社区“五位一体”的城乡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联合调解,化为共享收益的契约。咖啡香中,不仅飘荡着产业振兴的希望,更沉淀着各族群众在法治框架下的团结协作。边陲热土上的古老村寨,正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笔,为民族团结写下崭新注脚。
咖啡地里的调解现场
“这地是我们1988年开荒种下的,合同上白纸黑字写着租期50年!”咖农范某攥着发黄的承包合同,指尖几乎要戳破纸页。土地出租人扎某抱怨道:“当年每亩地一年的租金差不多才100元,现在咖啡豆卖30元一公斤,换你你甘心吗?”
这场纠纷让帕亮村的咖啡地弥漫着比咖啡浆更苦涩的气息。1990年前后,百余户从外地迁居而来的农民承包了这片土地。如今,随着咖啡价格飙升,出租人纷纷要求收回土地。县委政法委牵头的联合工作专班扎进村寨,勐马法庭法官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每户情况:“扎某的女儿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娜某还欠着信用社5万元贷款”……
为了保护本地咖啡产业发展并平衡双方群众利益关系,勐马法庭法官多次前往咖农家中释法说理,最终,工作专班把出租方的不同需求分成三类,因地制宜,按需调解,终于化解了这起纠纷。山风掠过咖啡地,曾经剑拔弩张的双方,正合力修剪着同一片咖啡树的枝丫。
据了解,根据庭所联动机制设立的17个“非诉联动中心”在勐马法庭辖区内实现了全覆盖,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城乡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形成了“一庭两所一中心”联动调解格局。
界碑旁的巡回审判点
南卡江的晚风拂过界桩,国徽下的巡回法庭刚刚敲响法槌。原告叶某是一位来自缅甸的妇女,她将泛黄的结婚证小心翼翼地折好,仿佛在抚平14年婚姻留下的褶皱。被告扎某是中国拉祜族汉子,低头擦拭着女儿娜某作业本上的茶渍和泪痕。
勐马法庭法官翻开卷宗,往事逐渐清晰:叶某与扎某于2012年诞下长子后,2014年在民政局登记结婚;婚后第7年女儿娜某出生,但两人之间文化差异的裂缝却一直未能弥合。法官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第二款清晰地写着:“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然而,跨境婚姻的复杂性远超普通离婚案件。
“按照我们的传统,夫妻分开,得请寨老来作个见证。”调解陷入僵局时,勐马法庭法官邀请了寨老作为盟约见证人。在云南边境,盟约见证人熟知族群习俗,能化解当事人对“冷冰冰法律”的抵触,也能避免调解方案与民族文化及当地习俗发生冲突。
寨老坐在火塘边,用拉祜语与当事人拉家常。最终,扎某同意叶某享有定期探视权,而子女的落户问题也由盟约见证人与法庭共同协调相关部门解决。
这样的场景在2024年上演了244次。背着国徽翻山越岭的勐马法庭法官们,将95.7%的纠纷化解在炊烟升起的村寨,他们早已摸索出一套调解方法——法律是“骨架”,但“血肉”必须是当地人能听懂的语言、能接受的规则。那些曾经拍桌子叫嚷“不公”的村民,如今开始主动翻找《民法典》的条款;而人民调解员腰间的法律手册上,也常夹着几页手写的乡规民约。
当调解书递到叶某手中时,她轻声用拉祜语说了一句“谢谢”。扎某把女儿揽进怀里,火塘的光映在界碑上。“中国”二字在暮色中依然熠熠生辉,它不再只是地理的标记,更是公平的封印,是这段跨境姻缘最后的证词。
火塘边的普法夜校
傍晚时分,贺安村的喇叭还在播放着玉米催肥的农技提醒,岩罕家的火塘边却已挤满了人——裹着泥巴的胶鞋、沾着咖啡浆的围裙……20多位村民刚放下农具就匆匆赶来。
“上次讲的偷渡案件,岩某帮人运了三次‘客人’,判几年来着?”村民小组长点燃松明子,火光映照在勐马法庭法官手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口袋书上。法官翻到折角的那页说:“组织他人偷越国境,量刑最少两年起步——岩某就是‘好心’帮亲戚运送生活用品,结果半路被塞了两个没证件的缅甸姑娘。”
针对边境乡镇的普法痛点,勐马法庭干警们把普法课堂设在了农闲的深夜,拿嫁接咖啡苗解说土地流转……
2024年,勐马法庭的夜课举办了30余场。当最后一户人家收好《普法进万家》材料时,远处茶地里已传来早起的采茶歌声。在这片四季农忙的土地上,法治的播种与丰收,同样需要不分昼夜的耕耘与坚守。
当南卡江的晨雾再次漫过界碑,勐马法庭的干警们又踏上了巡边路。他们深知:在这片被咖啡香浸润的迁居之地,每一次调解都是跨越百年的“新盟约”,每一次普法都是民族团结的纽带,而那枚别在制服上的法徽,始终与界碑上的国徽遥相辉映。
本期封面及目录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16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74期
编辑/孙敏
来源:中国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