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共河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奋力建设农业强省、制造强省、数智强省、交通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共河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奋力建设农业强省、制造强省、数智强省、交通强省、文旅强省。河南具有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独特区位优势,历史上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新时代交通强省建设不仅是河南发挥优势、夯实“五个强省”建设基础的关键依托,也是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和支撑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担当。
发挥得天独厚优势,加快释放发展潜力
河南地处中原地区,是联通不同区域板块、衔接沿海内陆地区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河南交通网络日益完善,枢纽地位不断提升,不仅为自身集聚整合要素资源、扩大吸引辐射范围、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不同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各领域持续深化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撑。交通强省建设是河南进一步发挥区位和枢纽优势,释放发展潜力,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必然要求。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交通强省建设创造重大机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依靠区位条件和先发优势,抢抓机遇,实现了率先发展。近年来,人口规模大、具有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成为我国发展中的突出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推动经济发展向内需主导转变,让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对经济循环起到主要支撑作用,为中西部地区提供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进,地处内陆的河南将依托区位优势,更高效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引导西部资源开发,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辐射全国市场的交通物流中心和衔接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的双向辐射枢纽。
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为交通强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河南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两体系一枢纽”格局加速形成,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正在转化为交通优势。截至2024年底,全省铁路总里程约6800公里,其中,高铁总里程超2200公里,居全国第6位,时速350公里的高铁里程多年占据全国榜首,已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12345”高铁出行圈。2024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962.3公里,已实现县县通高速。全年郑州开行中欧班列2052列,发送货物26.75万标箱。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82.5万吨,“空中丝绸之路”全货机航线网络联通欧、美、亚。交通物流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将有力支撑交通强省建设,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构筑先发优势。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交通强省建设开辟广阔空间。近年来,河南依托产业基础、聚焦优势领域,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同频共振、互相赋能。2024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2%和12.0%,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个和3.9个百分点。农业全产业链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提升至3.5∶1。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对高效、绿色、智慧的交通体系提出更高需求,也对交通运输转型升级产生更大推力,为交通强省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和丰富应用场景。
落实重大国家战略,融入全国发展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河南是经济大省,2024年经济总量与人口规模均居全国前列,领跑中部地区。在当前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下,河南加快交通强省建设是落实重大国家战略的先行举措,对发挥经济大省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携手中部地区省份共同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与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强省建设为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提供有力保障。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多个重大国家战略在河南叠加,战略落地实施和叠加效应释放需要坚强的支撑保障。交通强省建设是河南落实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使命担当,将进一步改善全省交通物流条件,强化“通道+枢纽+网络”优势,增强要素集聚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吸引辐射范围,提升河南在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战略定位中的发展优势和在黄河流域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有力支撑重大国家战略落地实施。交通强省建设还将进一步推动河南“一带一路”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开放枢纽高地建设,为中部地区和黄河流域加强对外联系、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打造更大平台。
交通强省建设为深化区域联动融合发挥桥梁作用。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深化区域合作,特别是加强区域重大国家战略的联动融合。河南是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也是中西部地区优化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双向开放合作的前沿阵地,同时,河南又处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的中心节点位置,在深化区域联动融合中应该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大责任。河南建设交通强省将打破区域壁垒,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联动融合搭建桥梁,成为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的衔接纽带,支撑跨区域要素自由流动,加强区域分工合作,为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作出河南贡献。
交通强省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先导条件。交通强省建设将为人员交往、物资流通、要素流动提供坚强保障,有利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交通基础设施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领域,在当前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发展要求下,交通运输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发力点,交通强省建设将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和民生需求,为河南创造更多有效益的投资机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锚。交通强省建设还将促进交通技术更新迭代和业态模式创新升级,加速新质生产力转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新的消费场景,为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发挥交通先行作用,引领“五个强省”建设
河南奋力建设“五个强省”要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前瞻谋划设计,适度超前发展,引领农业强省、制造强省、数智强省、文旅强省建设,协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为农业强省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建设农业强省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责任担当。交通强省建设将改善农村地区交通条件,便利农业机械和农资运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与现代化,为农业强省建设夯实基础、锻造优势。交通的便利化、一体化还将打破城乡壁垒,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要素流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建设,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融合。
衔接产业链畅通供应链,为制造强省建设提供强大支撑。河南是全国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已构建起从原材料供应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全链条配套能力,形成了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材料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制造强省建设要求原材料“进得来”、零部件“供得上”、产品“出得快”,必须依靠交通强省建设,着力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维护供应链安全稳定,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河南制造业与国内外市场对接,拓展市场空间,提升产业竞争力。交通强省建设也将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产业项目落地河南,促进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数智强省建设丰富应用场景。河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与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数智强省与交通强省双向奔赴、相互成就,5G基站、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布局需要依托交通干线“就近接入”,智慧交通、智能物流等新兴领域为数字和智能技术研发、应用、推广提供广阔平台和丰富应用场景,交通物流智慧化发展中产生的海量数据也为数智强省建设提供了数据要素支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引得来、走得出、沉得下”,为文旅强省建设拓展广阔空间。河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交通强省建设将改善全域旅游交通条件,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和产品,进一步提高旅游可达性和文化传播性,把更远的外地游客引进来,让更好的文创产品走出去,使更多的游客和本地居民下沉到县域乡村深度游,增加旅游时间和消费,促进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和繁荣发展。交通强省也有利于加强河南与其他旅游热点地区的互联互通,实现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立足中部面向全球,挺膺担当使命任务
河南建设交通强省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立足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围绕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谋篇布局,加快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提升交通物流服务能力,助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和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基础设施提质:织密“立体互联”的交通网络。优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规划,加快完善“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合理布局综合交通枢纽、物流枢纽,扩大网络覆盖,加密末端配送网点,加强各种交通设施无缝衔接、干支匹配,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公路网建设,推进高速公路“13445工程”收官,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抓紧推进“新三通”建设,争取在全国形成引领示范。加强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两纵两横两干六支+其他”航道总体布局,延伸主要干线水运大通道,打通内河航运堵点卡点,构建“干支联动、通江达海”的内河水运体系。优化全省机场功能布局,打造新郑机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前瞻布局低空经济。
运输服务升级:构建“便捷高效”的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广“一单制”“一箱制”,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促进物流降本增效提质。推广货物内陆通关查验、抵港直装的“铁海直运”模式,优化中欧班列集结组织,完善双向贯通的国际公路运输网络,继续织密“空中丝路”。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冷链物流中心、电商服务站点,建设高效冷链物流体系,推动豫南稻米、豫北小麦、豫西林果等特色农产品“鲜达全国”。强化旅客联程运输组织,优化高铁客运网络和航空客运班次,实现空铁无缝对接,加强机场、高铁站等与城际轨道、城市交通“零换乘”接驳运输。发展定制客运、农村客运“预约响应”服务,提升群众出行体验。构建“快进慢游”交通体系,打造新文旅走廊,开发低空旅游航线,打造“空中看河南”新体验。
枢纽经济赋能:培育“流量变现”的新增长极。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依托郑州航空港、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等枢纽载体,发挥不同物流服务方式优势特点,分区分类引导产业集聚,打造枢纽经济区。围绕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集群,布局“产业路”“园区路”,加强与周边省份产业链衔接,促进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分工合作。重点依托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开封、洛阳三个片区,加快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建设,谋划布局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推进综合客运枢纽立体布局和综合开发,积极与“高端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区、高品质酒店、会展经济、文旅文创”五大消费场景深度融合,打造城市新地标,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绿色智慧转型:打造“通往未来”的模式业态。推进铁路专用线“进港区、进园区、进厂区”,继续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优化运输组织,加强干支衔接提高运输效率。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建设一批交能融合项目,加大交通设施沿线充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支持交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依法依规引导企业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运输设备,结合不同应用场景,推广纯电动重卡、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车辆应用,加快港口作业机械、船舶等清洁能源替代,实施快递包装标准化、循环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工程。推动5G、北斗导航等技术在交通领域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加快国家“一轴一廊”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通道及网络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智能物流等新模式新业态。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