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奇特的“双重奏”,前阵子有个事儿特别扎眼:乌克兰自己造的远程导弹,竟然第一次上了战场,那象征意义,谁看了不竖大拇指?
乌克兰的战火,最近真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一方面,高科技武器闪亮登场,大家都在琢磨,这会不会彻底改变战场规则?
但另一方面,地面战线却像个无底洞,日复一日地吞噬着人力物力,防线摇摇欲坠,压力山大。
这种奇特的“双重奏”,前阵子有个事儿特别扎眼:乌克兰自己造的远程导弹,竟然第一次上了战场,那象征意义,谁看了不竖大拇指?
可就在大家为这事儿振奋的时候,东部那个叫红军城(乌语叫波克罗夫斯克)的交通枢纽,战火却烧得更旺了。这画面,对比起来真是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琢磨琢磨这“远打近防”的节奏错位,还有那“战略突破”和“战术困境”的交织,或许就能看清这场冲突到底会走向何方。
说到底,双方的那些战略考量,还有各自的深层困境,正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战场的每一个角落。
首秀,玩票还是王炸?
最近,乌克兰可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他们自家研发的长程巡航导弹系统,终于成功了。这可不是小事,意味着乌克兰的军工实力,实实在在地迈了一大步。
冲突打到现在,能有这么个新玩意儿,无疑是手里多了一张战略王牌。这枚导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Flamingo”,或者“火烈鸟”,内部编号是FP-5。
据说,它是由乌克兰本土的企业,很可能是西部防务科技公司捣鼓出来的。这“火烈鸟”厉害在哪儿?理论上能打三千多公里,简直是“天外飞仙”!
它搭载了涡扇发动机,八成是从苏联时代AI-25涡扇系统改进来的。更惊人的是,它的战斗部足足有一吨多重,甚至能达到1100公斤。
巡航速度也快得惊人,接近每小时九百公里。导航系统更是配备了GPS/GNSS和惯性导航,抗干扰能力强,打得也准。
导弹本身长度大概五到七米,起飞重量六吨左右。外形设计嘛,据说很注重实用性,可能就是那种低空飞行的“自动炸弹”。
最让人佩服的是,这导弹八成以上的部件都是乌克兰自己造的,这意味着它不依赖西方的卫星链路。现在,这“火烈鸟”已经能打仗了,而且据说正在批量生产。
一个月能造几十到两百多枚。连总统泽连斯基都公开提过这个项目,可见它在乌克兰战略布局中的分量有多重。
“火烈鸟”的首秀,大概就在八月下旬,或者二十号左右。发射地点很可能是在黑海沿岸,或者敖德萨附近的海域。
这次打击的目标,据说是克里米亚半岛北部的一处俄联邦安全局边防基地,也有说是塞瓦斯托波尔的安全部门建筑群。
乌克兰方面宣布,他们一共发射了三枚导弹,而且全部精准命中目标,成功率百分之百。据说,这次袭击直接炸毁或波及了六艘俄军气垫船。
目标基地瞬间陷入火海,大楼顶部都塌了。不幸的是,袭击中有一名俄方人员牺牲。乌克兰可高兴了,把这次打击当作一次标志性的胜利大肆宣扬。
俄罗斯方面呢,只确认了有人死亡,对设施损毁情况则闭口不谈。但不管怎么说,这次打击俄军竟然没能拦截,相关视频和画面在网上都传疯了。
这远程打击,可不仅仅是技术验证那么简单。它更是狠狠地敲打了俄罗斯的后方安全,把冲突的地理边界一下子拉得老远。
你想想,这射程几乎覆盖了俄罗斯本土三分之一的面积,连莫斯科、圣彼得堡和中部工业基地都在射程之内。
这下可把俄罗斯给搞蒙了,他们不得不重新评估所有后方设施的安全等级。对后方纵深区造成的心理冲击,那可不是一星半点,直接打乱了俄军的部署。
俄罗斯很可能因此被迫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后方防御,这样一来,前线的压力自然就更大了。乌克兰这招,等于是向全世界宣告:我们有能力打击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我们有了“自主打击权”的远程巡航导弹!泽连斯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它的战略威慑力,预示着未来可能对俄罗斯境内的油库、电厂、指挥部等战略目标。
红军城,血肉磨坊!
然而,就在乌克兰高歌猛进的时候,东部的顿涅茨克州,有个叫红军城的地方,却拉响了警报。这地方有多重要?它可是个关键的交通枢纽。
东西方向的铁路和高速公路都在这里交汇,简直是十字路口,而且它还背靠着克拉马托尔斯克。乌军曾把它定位为“二线稳固防区”,是整个乌东防线的重要支点。
红军城要是丢了,对顿涅茨克北部,乃至整个乌东防线,都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打击。最近,俄军在顿巴斯南段方向,那推进速度简直是开了挂,目标直指波克罗夫斯克。
俄军这次可是下了血本,集结了突击旅、第20近卫集团军和第2摩步旅等主力部队。他们采取了三线推进的战术,装甲车、重炮、大口径热压武器轮番上阵。
工程兵和无人机也协同作战,一点点地蚕食着城市。现在,俄军已经突破了城市边缘,甚至连特战侦察分队都摸进了市区的东南部。
俄军的炮火已经延伸到了市政广场方向,城市里的防空警报响个不停,简直是噩梦。俄军已经控制了城市西部区域,突破了老城区西侧的防线。
乌军在这里,已经苦战了快一年,消耗巨大,兵力严重不足。像第25空突旅和第155机械旅这样的守军,连续鏖战,编制率都低于30%了,可以说伤痕累累。
更要命的是,俄军正逼近E-50高速主干道,这条路可是乌军最后的运输和撤退通道啊!城市外围,现在只剩下一条通向北方的土路。
而且这条土路也同样受到俄军炮击的骚扰。乌军的指挥所多次转移,但仍然遭遇炮火压制,联络频繁中断。后勤补给更是难上加难,铁路枢纽瘫痪,弹药补充不及时。
乌克兰方面虽然还在嘴硬说坚守,但守军已经无法有效反击,只能被动地阻滞俄军的攻势,情况非常不乐观。
持续的战火,已经把红军城变成了一片废墟。城市里的玻璃都被震碎了,街道上满是弹坑,连居民区也未能幸免。
现在城市人口不足7000人,大部分居民早就撤离或者疏散了。市政设施损毁严重,医院也只能改成野战所,医疗物资和燃料短缺得厉害。
这些都让当地的人道主义危机雪上加霜。前线士兵和志愿者们,甚至已经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了求援请求,可见局势有多么严峻。
远火近防,这节奏不对劲
乌克兰在远程打击上搞得这么高调,取得了所谓的“成功”,可东部前线红军城却岌岌可危,这强烈的反差,真是让人看得心惊肉跳。
泽连斯基政府恨不得把导弹项目吹上天,大肆宣传它的战略威慑力。可乌军方对红军城的局势,却显得低调得多,只说局势“复杂、在控”。
他们大概是怕引起社会恐慌吧。这种强烈的反差,在国内外舆论中,引发了大家对“战略威慑”和“地面现实”之间脱节的讨论。
你瞧,俄罗斯军队可没被远程打击给吓退。反倒加快了对红军城的推进,摆出一副“你打我后院,我拿你前门”的示威性反击姿态。
俄罗斯媒体更是高频率报道“收复红军老区”,配合着城市影像造势,把这当作心理战和信息战的一部分。这种反制逻辑,很明显就是想削弱乌克兰远程打击的实际效果。
同时,也强化他们在地面战场上的既定战略。远程打击固然有战略意义,但如果不能转化为持续的地面压制力,那再厉害的导弹,也难以阻止俄军对关键区域的实际占领。
战争拼的是链条,不是单点开花。导弹的“赢一时”,弥补不了“守一地”的不足。泽连斯基可能有点过分看重“象征意义”的胜利了。
他似乎忽略了一个巨大的风险:在没有战场纵深的情况下,防线一旦松动,后果不堪设想。乌克兰现在面临的困境,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
既能搞出远程打击的“象征性胜利”,又能稳固前线的“实际需求”,这可真是个两难的选择。
棋局未定,谁能笑到最后?
远程打击的成功,无疑把冲突的地理范围给扩大了,直接把战场延伸到了对方的“家门口”。与此同时,俄军在东部的地面推进,则不断地
着实际控制线。
这两者共同作用,正在重塑着冲突的地缘格局。你看看俄军总参谋部展示的地图,把顿涅茨克、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萨都列为“潜在安全整合区域”。
这可不是说着玩的,分明是说他们的胃口可能延伸到整个黑海沿岸,彻底割裂乌克兰与海洋的联系。现在,敖德萨地区已经加强了防空部署。
限制船舶靠港,连居民区都设立了疏散预案,以应对潜在的威胁。乌克兰当前面临的深层挑战在于,他们必须把新型远程武器整合进更宏大的战略体系。
形成持续性压制,而不能仅仅依靠单次的亮点。如果红军城真的失守,那么克拉马托尔斯克、斯拉维扬斯克也可能连锁动摇。
这将对乌克兰的整体防线构成结构性风险。乌克兰方面需要将远程打击转化为连续的压制力,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爆发。
同时,在战略威慑和前线防御之间,他们需要找到更有效的平衡点。俄罗斯军队以前就玩过电子干扰、心理广播这些手段,瓦解乌军的指挥体系。
这也提醒乌克兰,必须全面应对。
笔者以为
这场冲突的最终走向,说到底,还得看双方在战场上的实际控制力、资源整合能力和战略韧性。单一武器的短暂光芒,固然能提振士气,但战争终究拼的是综合实力。
还有那环环相扣的战略链条,是不是完整无缺。
来源:可靠小鱼bJd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