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耕红山・薯见未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2 09:43 1

摘要:金秋九月,当凉爽秋风掠过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红庙子镇后道村的广袤田野,一场盛大的丰收狂欢便拉开了帷幕。千亩沃野间,金黄圆润的马铃薯如繁星坠落大地,又似无数颗“金疙瘩”组成金色浪潮,在田垄间翻涌,与忙碌的农机、喜悦的农人共同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丰收图景。

金秋九月,当凉爽秋风掠过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红庙子镇后道村的广袤田野,一场盛大的丰收狂欢便拉开了帷幕。千亩沃野间,金黄圆润的马铃薯如繁星坠落大地,又似无数颗“金疙瘩”组成金色浪潮,在田垄间翻涌,与忙碌的农机、喜悦的农人共同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丰收图景。

“你看这土豆,个个饱满圆润,就像裹着金衣的小元宝!”种植大户孙向伟蹲在田埂上,双手捧起刚出土的马铃薯,眉眼间尽是藏不住的笑意,“今年种的‘大西洋’可是薯片、薯条的‘明星原料’,亩产约8000斤,按每斤8毛钱算,一亩地就能收入6000多元!”他自豪地介绍,依托“三位一体”发展模式、联包合同机制与政府的贴心扶持,1.2万吨的订单早已落定,销路稳如泰山。更让他踏实的是,农业技术专家化身“田间卫士”,从播种时的精心规划,到施肥打药的精准指导,全程保驾护航,让这片土地孕育出的每一颗马铃薯都饱含着科技的力量。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农业机械奏响了丰收的“进行曲”。土豆收获机来回穿梭,犁铲翻起层层沃土,沉睡的马铃薯欢快地跃出地面,迅速被分拣、装袋,机械化作业让丰收效率大幅提升。红庙子镇以“优化结构、推广良种、提升品质”为笔,以现代农业技术为墨,在田野间书写产业发展的壮丽篇章。科协种植指导为农户点亮智慧之灯,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让每一滴水、每一份养分都物尽其用,滴灌节水、抗旱减蒸技术为作物撑起绿色“保护伞”,全程机械化作业更是让生产效率插上腾飞的翅膀——传统农业在这里完成了向科技农业的华丽蜕变。

红庙子镇统战委员、副镇长杨兴宇道出了产业兴旺的“密码”:“今年红庙子镇马铃薯种植面积3000亩左右,作为农业生产大镇,我们充分利用生产者种植补贴、规模主体种植补贴等惠民政策,让政策化作‘及时雨’,精准滴灌到每一户农家,如同一颗颗火种,点燃了农户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种植的热情,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幸福与富足。”

如今,红庙子镇3000亩马铃薯田,全部采用大垄双行膜上覆土滴灌水肥一体技术,“大西洋”品种更是以最高每亩8000斤的产量刷新纪录。从曾经的零散种植“小打小闹”,到如今的规模成片“产业航母”;从靠天吃饭的无奈,到科技赋能的从容,这一颗颗小小的马铃薯,已然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杠杆”,托起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美好梦想,在红山脚下,绘就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壮美画卷。

来源:中国红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