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困局下,有鱼生活的线下“突围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2 09:46 1

摘要:9月10号,阿里在发布会上宣布,将通过高德地图推出 “扫街榜” 并投入超10亿元补贴,这已是继淘宝闪购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投入。于此同时,抖音也早以内容生态为切口,以短视频种草形式抢占本地生活市场的部分份额,2024 年 GTV 更是已接近美团的三分之一。作为电

阿里又出手了。

9月10号,阿里在发布会上宣布,将通过高德地图推出 “扫街榜” 并投入超10亿元补贴,这已是继淘宝闪购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投入。于此同时,抖音也早以内容生态为切口,以短视频种草形式抢占本地生活市场的部分份额,2024 年 GTV 更是已接近美团的三分之一。作为电商行业的巨头们,却纷纷开始剑指线下业务,又是否标志着国内电商行业的战略转折序幕?

事实上,国内电商市场早已趋于饱和,在短暂的直播电商“狂欢”过后,带来的是行业的再次衰落。2024 年中国电商市场全网销售额同比下降 7.0%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 9.74 亿网购用户构筑的数字堤坝已触及 87.9% 的渗透率临界点,这意味着每 10 个人中近 9 人都在使用网购,点击购物车的指尖,也正在叩击流量红利的终局之门,这场以阿里为代表的线下流量争夺战已然拉开序幕。

而作为电商黑马的“有鱼生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下,又能绽放出怎样的烟花?

传统电商的增长天花板与新势力破局

自1999年阿里上线B2B平台以来,中国电商已历经26个年头,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让过去的电商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可如今,市场的高速增长引擎正在失速。仅仅三年时间,综合电商销售额增速从 2022 年的 17.5% 骤降至 2024 年的 - 6.9%,直播电商增速从 124.0% 断崖式下跌至 12.1%,行业全面进入存量竞争时代。传统电商巨头普遍面临增长乏力困境,阿里淘天集团营收增速也逐步放缓,京东零售业务近乎停滞,平台获客成本持续高企,满减等传统手段已难撬动消费欲望。

也正是在2022年,那个电商平台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时期,有鱼生活悄然上线,依靠“广告分佣+电商消费+文化数据IP”的组合拳,两年时间迅速发展4000万用户。

线上的成功为有鱼生活奠定了扩张基础,也让其敏锐察觉到线下场景的价值。与行业巨头一样,为突破纯线上模式的增长瓶颈,有鱼生活推出“有鱼小店”线下商城概念,并开始逐步实施搭建一个完善的线下商城生态。

线上场景的创新衍生

有鱼生活线上的成功,依托是其开创的商业模式。

广告分佣、商品佣金这些分成模式,行业内其实早有完善的体系,有鱼生活做的,便是利用“贡献金”(类似其他平台的积分),将其串联整合到一起,并给与用户确实可得的实惠。

通过任务形式将广告派发用户,完成任务即可获取对应贡献金奖励,用户获得奖励的同时也提升了留存率。“店主”模式,则参考业内成熟体系,上传营业执照后通过平台审核及考试,以推广商品的真实交易流水3%的贡献金作为奖励。

叠加上贡献金商品无门槛“兑一发三”机制,以不断的小小奖励累积兑换商品,极大提升了用户成就感。

其推出的“文化数据IP”,更是走出从所未有的道路,通过推出的《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文化数据IP,授权品牌开发联名产品,打造出独特的文化数据IP实体产品,大大提升了传统商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也为平台在广告营收、商品销售外,开创出一条新的营收渠道。

生态协同的破局之道

但线下拓展的成败,并不在于线上如何优秀,而在于线上线下的生态协同能力。阿里投入的超10亿元补贴,也正试图打通高德与饿了么、淘宝闪购、飞猪等业务,构建 "到店+到家+酒旅" 全场景闭环 。

相比之下,美团 "App 内一站式服务" 已形成成熟范本,其到店业务毛利率高达 80% 以上,"搜索、团购、支付、评价" 的完整闭环,支撑起 2025 年 Q2超 40% 的订单量增长,年活跃商户数再创新高,印证了生态协同构筑的坚固护城河。

场景流量的价值释放正颠覆消费决策逻辑,高德 "扫街榜" 通过 "轮胎磨损榜" 量化跨区消费意愿,用 "回头客榜" 记录复购行为,让 2962 家烟火小店在 61 座城市完成口碑逆袭。某社区面馆从 3.8 分到 4.6 分的跃升,300% 的客流增长,印证了麦肯锡 "信任下沉" 趋势 —— 当算法推荐遭遇信任危机,可追溯的真实行为数据让线下流量价值实现可量化、可运营的精细管理。

生态边界的消融则打破了渠道藩篱,阿里 "1+6+N" 架构调整、京东与连锁商超共建履约网络、抖音打通内容与消费链路,而有鱼生活通过 "有鱼小店" 概念能否成功,在电商巨头们的强大压力下,显然是一个未知数。但无论如何,对于有鱼生活而言,又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创新尝试;对于行业而言,这也是一场中小平台奋勇直追的挑战。

从头看来,这场变革的内核,是对消费本质的重新发现 —— 它从来不止于商品交易,更是情绪价值、体验满足与身份认同的综合选择,但最终能站上潮头的,必然是那些读懂线下场景深层逻辑,能在虚实之间架起人性桥梁的创新者。

来源:IT时代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