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觉得选“最受欢迎”的诗人是件冒险事,就像在老茶馆里问谁的茶最解渴——有人偏爱龙井的清鲜,有人独恋普洱的醇厚,可若真把那些名字列出来,又会忽然发现:原来有些诗人早成了我们生活里的老熟人。未必能背全他们的生平,却总在某个瞬间,被一句诗戳中心事:春天下雨时想起“春
谢谢大家支持
欢迎大家来评论区中讨论分享
下面我们来欣赏今天的内容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读这首诗时,总觉得李白就坐在对面,举着酒杯劝你:别愁那点破事!黄河水都能从天上奔到海里,你这点烦恼算什么?头发白了就白了,钱花光了再赚,当下该喝就喝,该笑就笑。可细想又会发现,这份“狂”不是真的没心没肺——他写“高堂明镜悲白发”,是懂时光易逝的;写“万古愁”,是知人生有憾的。只是他偏要对着遗憾举杯,把愁绪都泡进酒里,变成一股“天塌下来也能扛”的底气。这种底气,我们今天不也需要吗?加班到深夜时,被领导批评时,想起“天生我材必有用”,心里的委屈好像就轻了些。《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你看开头的景:风又急,天又高,猿猴叫得人心慌,鸟儿在江边打转。这不就是我们心里“乱糟糟”的时候吗?工作不顺,家人生病,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走,连呼吸都觉得沉。然后他写自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背井离乡,身体不好,一个人站在高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可最动人的不是这份苦,是他明明这么难,却没说过一句“放弃”。就像我们身边那些默默扛事的人,明明自己快撑不住了,却还会对家人说“没事”。杜甫的诗,从来不是为了让我们哭,是让我们知道:再难的日子,也有人和我们一起熬。同样写“人间”的,还有白居易。他的《琵琶行》,写的是一个歌女的故事,可我们总能在里面看到自己。《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诗太戳心了。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在地铁上看到一个人偷偷擦眼泪,明明不认识,却忽然觉得心疼;在网上刷到一个陌生人的故事,明明和自己无关,却忍不住红了眼。白居易写的,就是这种“陌生人之间的共情”。歌女弹的不是琵琶,是她一辈子的委屈;白居易听的不是曲子,是自己心里的漂泊。原来不管是一千年前还是现在,“不得志”的委屈、“没人懂”的孤独,都是一样的。可正因如此,当我们发现有人和自己“同病相怜”时,心里的苦好像就少了些——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雨后的山是空的,月亮照在松树上,泉水在石头上淌,女人们洗完衣服说说笑笑地回来,渔船划过荷叶,留下一圈圈涟漪。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只有安安静静的日常。可就是这份“安静”,偏偏能安抚我们乱糟糟的心。可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忽然就想停下来——原来不用跑那么快,也能好好活着;原来最简单的山水、最平常的人声,就是最好的治愈。王维说“王孙自可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不管外面多热闹,别忘了给自己留一片“空山”。还有王昌龄的《出塞》,短短四句,写尽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话就把时间拉得很长很长。月亮还是秦朝的月亮,关隘还是汉朝的关隘,可守关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很多人再也没回来。我们今天不用“万里长征”,可谁没为了“守护”做点什么呢?父母为了孩子熬夜加班,医生为了病人坚守岗位,消防员为了救人冲进火场——这些都是“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勇气。王昌龄的诗,从来不是写遥远的战场,是写我们每个人心里的“责任”。《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谁没在春天的早晨赖过床?醒来时听见鸟叫,想起夜里下过雨,心里忽然软下来:不知道院子里的花,落了多少呢?这首诗太简单了,简单到像随口说的一句话,可就是这份“简单”,让它成了每个人的童年。现在我们住在城里,听不到鸟叫,也看不到落花,可读到“春眠不觉晓”,还是会想起小时候的春天——阳光照在被子上,妈妈在厨房做饭,窗外的花开得热热闹闹。孟浩然的诗,是把最平常的春天,变成了永远的乡愁。李商隐的《锦瑟》,则是另一种味道——像一杯浓茶,初尝不懂,再尝却品出万千滋味。《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句话太扎心了。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翻旧照片时想起某个人,走在老路上想起某件事,忽然发现:原来当时没在意的瞬间,后来都成了遗憾。李商隐写的不是具体的“情”,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后悔”——后悔没好好告别,后悔没多说一句“我爱你”,后悔没珍惜那些在一起的日子。可正是这份“惘然”,让我们学会了珍惜现在——因为我们知道,今天的“平常”,明天可能就成了“追忆”。在一堆唐朝诗人里,陶渊明像个“异类”。他不是什么大官,也没写过波澜壮阔的诗,只写些“种豆南山下”的日常,却能排在第七位。为什么?因为他写的,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想要的“退路”。《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话太让人向往了。现在我们住在“人境”里,车马喧比陶渊明那时厉害多了——手机消息响个不停,工作群里@不断,连吃饭都要想着明天的报表。可陶渊明告诉我们:“心远地自偏”。不是要我们真的去种豆南山,是要我们在心里留一块“东篱”。累的时候,放下手机,看看窗外的树;烦的时候,泡杯茶,想想“飞鸟相与还”——原来只要心里静,在哪里都能找到“南山”。他的《归园田居·其三》,更像在说我们的“渴望”。《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多简单的一句话,却藏着最难得的勇气。我们每个人都有“愿”:有人想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人想和爱的人在一起,有人想活得简单点。可现实总让我们妥协——为了钱做不喜欢的事,为了面子说违心的话,为了“别人觉得好”放弃自己的“愿”。陶渊明种豆种得不好,草比豆苗还多,可他不在乎,因为他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份“不在乎”,就是我们缺少的勇气。读他的诗,就像有人在耳边说:别怕,只要你想,就能回到自己的“园田居”。《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可越长大越懂其中的意思。遇到烦心事时,总觉得天要塌了,可过段时间再看,才发现原来没什么大不了;和人吵架时,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可换位思考后,才明白彼此的难处。苏轼告诉我们:别总钻牛角尖,换个角度看问题,很多事就通了。他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被贬到黄州,没钱没权,却能在东坡上种庄稼,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被贬到惠州,吃不到好东西,却能发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不是没烦恼,是懂得和烦恼“和解”。还有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把西湖写活了,也把“美”的道理说透了。《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晴天的西湖好看,雨天的西湖也好看;西施不管化不化妆,都好看。苏轼想告诉我们的,其实是“接纳不完美”。我们总追求“晴天”,怕“下雨”;总希望自己“完美”,怕有缺点。可苏轼说:下雨有下雨的美,缺点有缺点的好。就像我们的日子,有开心的时候,也有难过的时候;我们自己,有优点,也有缺点。可正是这些“不完美”,才让日子有意思,才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再说说李清照。她是榜单里唯一的女诗人,排在第十位,却足够特别——因为她写的,是最真实的“女儿心”。她的《夏日绝句》,写得比男人还豪气。《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短短十个字,把中国人的“骨气”写绝了。你能想象吗?一个女子,在那样的年代,敢说“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她写项羽,不是真的怀念项羽,是在说自己的态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现在我们不用“死亦为鬼雄”,可这份“骨气”还在——不向困难低头,不向不公妥协,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守住自己的底线。李清照的诗,是给所有女性的底气:女子未必不如男,只要有骨气,就能活成“人杰”。她的《题八咏楼》,则写尽了家国情怀。《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江山留与后人愁”,这句话太沉了。李清照生活在宋朝末年,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她看着八咏楼,想着千里江山,心里满是愁绪。可她的愁不是“小家子气”的愁,是“大格局”的愁——她愁的是江山社稷,愁的是黎民百姓。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愁“江山”,可这份“担当”还在:看到有人需要帮助,会伸出援手;看到国家需要,会挺身而出。李清照的诗,告诉我们: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都该有一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胸怀。来源: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