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最受欢迎诗人排行榜!宋朝入选人数意外?这两句诗你一定读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2 10:02 1

摘要:总觉得选“最受欢迎”的诗人是件冒险事,就像在老茶馆里问谁的茶最解渴——有人偏爱龙井的清鲜,有人独恋普洱的醇厚,可若真把那些名字列出来,又会忽然发现:原来有些诗人早成了我们生活里的老熟人。未必能背全他们的生平,却总在某个瞬间,被一句诗戳中心事:春天下雨时想起“春

谢谢大家支持

欢迎大家来评论区中讨论分享

下面我们来欣赏今天的内容

总觉得选“最受欢迎”的诗人是件冒险事,就像在老茶馆里问谁的茶最解渴——有人偏爱龙井的清鲜,有人独恋普洱的醇厚,可若真把那些名字列出来,又会忽然发现:原来有些诗人早成了我们生活里的老熟人。未必能背全他们的生平,却总在某个瞬间,被一句诗戳中心事:春天下雨时想起“春眠不觉晓”,失意时念起“一蓑烟雨任平生”,就连替人抱不平,都忍不住说句“生当作人杰”。从盛唐的李白杜甫,到东晋的陶渊明,再到宋朝的苏轼李清照,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能跨越千年的情绪共鸣。今天不想说枯燥的文学史,只想和你慢慢聊——聊那些我们眼熟的诗句,聊诗句里藏着的人生,也聊聊为什么过了这么久,我们还是会被这些文字打动。提起唐朝诗人,最先跳出来的,多半是李白。榜单把他放在第一位,倒不是因为“诗仙”的名号有多响,而是他的诗里,藏着每个人心里都有的那点“狂气”。你看《将进酒》里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哪像是一千多年前的人写的?分明是每个在生活里跌过跟头的人,夜里睡不着时,想对自己说的话。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读这首诗时,总觉得李白就坐在对面,举着酒杯劝你:别愁那点破事!黄河水都能从天上奔到海里,你这点烦恼算什么?头发白了就白了,钱花光了再赚,当下该喝就喝,该笑就笑。可细想又会发现,这份“狂”不是真的没心没肺——他写“高堂明镜悲白发”,是懂时光易逝的;写“万古愁”,是知人生有憾的。只是他偏要对着遗憾举杯,把愁绪都泡进酒里,变成一股“天塌下来也能扛”的底气。这种底气,我们今天不也需要吗?加班到深夜时,被领导批评时,想起“天生我材必有用”,心里的委屈好像就轻了些。如果说李白是天上的月光,那杜甫就是人间的灯火。他的《登高》,写尽了成年人的无奈,却也藏着最坚韧的温柔。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你看开头的景:风又急,天又高,猿猴叫得人心慌,鸟儿在江边打转。这不就是我们心里“乱糟糟”的时候吗?工作不顺,家人生病,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走,连呼吸都觉得沉。然后他写自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背井离乡,身体不好,一个人站在高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可最动人的不是这份苦,是他明明这么难,却没说过一句“放弃”。就像我们身边那些默默扛事的人,明明自己快撑不住了,却还会对家人说“没事”。杜甫的诗,从来不是为了让我们哭,是让我们知道:再难的日子,也有人和我们一起熬。同样写“人间”的,还有白居易。他的《琵琶行》,写的是一个歌女的故事,可我们总能在里面看到自己。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诗太戳心了。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在地铁上看到一个人偷偷擦眼泪,明明不认识,却忽然觉得心疼;在网上刷到一个陌生人的故事,明明和自己无关,却忍不住红了眼。白居易写的,就是这种“陌生人之间的共情”。歌女弹的不是琵琶,是她一辈子的委屈;白居易听的不是曲子,是自己心里的漂泊。原来不管是一千年前还是现在,“不得志”的委屈、“没人懂”的孤独,都是一样的。可正因如此,当我们发现有人和自己“同病相怜”时,心里的苦好像就少了些——原来我不是一个人。王维的诗,则是另一种安慰。他的《山居秋暝》,像一杯凉白开,不惊艳,却能解渴。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雨后的山是空的,月亮照在松树上,泉水在石头上淌,女人们洗完衣服说说笑笑地回来,渔船划过荷叶,留下一圈圈涟漪。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只有安安静静的日常。可就是这份“安静”,偏偏能安抚我们乱糟糟的心。可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忽然就想停下来——原来不用跑那么快,也能好好活着;原来最简单的山水、最平常的人声,就是最好的治愈。王维说“王孙自可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不管外面多热闹,别忘了给自己留一片“空山”。还有王昌龄的《出塞》,短短四句,写尽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话就把时间拉得很长很长。月亮还是秦朝的月亮,关隘还是汉朝的关隘,可守关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很多人再也没回来。我们今天不用“万里长征”,可谁没为了“守护”做点什么呢?父母为了孩子熬夜加班,医生为了病人坚守岗位,消防员为了救人冲进火场——这些都是“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勇气。王昌龄的诗,从来不是写遥远的战场,是写我们每个人心里的“责任”。孟浩然的《春晓》,则是刻在骨子里的“春日记忆”。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谁没在春天的早晨赖过床?醒来时听见鸟叫,想起夜里下过雨,心里忽然软下来:不知道院子里的花,落了多少呢?这首诗太简单了,简单到像随口说的一句话,可就是这份“简单”,让它成了每个人的童年。现在我们住在城里,听不到鸟叫,也看不到落花,可读到“春眠不觉晓”,还是会想起小时候的春天——阳光照在被子上,妈妈在厨房做饭,窗外的花开得热热闹闹。孟浩然的诗,是把最平常的春天,变成了永远的乡愁。李商隐的《锦瑟》,则是另一种味道——像一杯浓茶,初尝不懂,再尝却品出万千滋味。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句话太扎心了。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翻旧照片时想起某个人,走在老路上想起某件事,忽然发现:原来当时没在意的瞬间,后来都成了遗憾。李商隐写的不是具体的“情”,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后悔”——后悔没好好告别,后悔没多说一句“我爱你”,后悔没珍惜那些在一起的日子。可正是这份“惘然”,让我们学会了珍惜现在——因为我们知道,今天的“平常”,明天可能就成了“追忆”。在一堆唐朝诗人里,陶渊明像个“异类”。他不是什么大官,也没写过波澜壮阔的诗,只写些“种豆南山下”的日常,却能排在第七位。为什么?因为他写的,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想要的“退路”。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话太让人向往了。现在我们住在“人境”里,车马喧比陶渊明那时厉害多了——手机消息响个不停,工作群里@不断,连吃饭都要想着明天的报表。可陶渊明告诉我们:“心远地自偏”。不是要我们真的去种豆南山,是要我们在心里留一块“东篱”。累的时候,放下手机,看看窗外的树;烦的时候,泡杯茶,想想“飞鸟相与还”——原来只要心里静,在哪里都能找到“南山”。他的《归园田居·其三》,更像在说我们的“渴望”。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多简单的一句话,却藏着最难得的勇气。我们每个人都有“愿”:有人想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人想和爱的人在一起,有人想活得简单点。可现实总让我们妥协——为了钱做不喜欢的事,为了面子说违心的话,为了“别人觉得好”放弃自己的“愿”。陶渊明种豆种得不好,草比豆苗还多,可他不在乎,因为他在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份“不在乎”,就是我们缺少的勇气。读他的诗,就像有人在耳边说:别怕,只要你想,就能回到自己的“园田居”。终于说到宋朝了——这份榜单里,宋朝有两个人入选,一个是苏轼,一个是李清照。他们俩,一个把苦日子过成了诗,一个把女儿家的心事写成了绝唱。先说说苏轼吧。他排在第五位,有人说低了,有人说高了,可在我心里,他就该在这儿——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好,是因为他活成了我们都想成为的样子。你看他的《题西林壁》,明明是写庐山,却道尽了人生的道理。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可越长大越懂其中的意思。遇到烦心事时,总觉得天要塌了,可过段时间再看,才发现原来没什么大不了;和人吵架时,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可换位思考后,才明白彼此的难处。苏轼告诉我们:别总钻牛角尖,换个角度看问题,很多事就通了。他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被贬到黄州,没钱没权,却能在东坡上种庄稼,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被贬到惠州,吃不到好东西,却能发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不是没烦恼,是懂得和烦恼“和解”。还有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把西湖写活了,也把“美”的道理说透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晴天的西湖好看,雨天的西湖也好看;西施不管化不化妆,都好看。苏轼想告诉我们的,其实是“接纳不完美”。我们总追求“晴天”,怕“下雨”;总希望自己“完美”,怕有缺点。可苏轼说:下雨有下雨的美,缺点有缺点的好。就像我们的日子,有开心的时候,也有难过的时候;我们自己,有优点,也有缺点。可正是这些“不完美”,才让日子有意思,才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再说说李清照。她是榜单里唯一的女诗人,排在第十位,却足够特别——因为她写的,是最真实的“女儿心”。她的《夏日绝句》,写得比男人还豪气。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短短十个字,把中国人的“骨气”写绝了。你能想象吗?一个女子,在那样的年代,敢说“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她写项羽,不是真的怀念项羽,是在说自己的态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现在我们不用“死亦为鬼雄”,可这份“骨气”还在——不向困难低头,不向不公妥协,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守住自己的底线。李清照的诗,是给所有女性的底气:女子未必不如男,只要有骨气,就能活成“人杰”。她的《题八咏楼》,则写尽了家国情怀。

《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江山留与后人愁”,这句话太沉了。李清照生活在宋朝末年,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她看着八咏楼,想着千里江山,心里满是愁绪。可她的愁不是“小家子气”的愁,是“大格局”的愁——她愁的是江山社稷,愁的是黎民百姓。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愁“江山”,可这份“担当”还在:看到有人需要帮助,会伸出援手;看到国家需要,会挺身而出。李清照的诗,告诉我们: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都该有一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胸怀。写完这份榜单,忽然发现:这些诗人从来不是“老古董”,他们就像我们身边的人——李白是那个陪你喝酒解闷的朋友,杜甫是那个懂你委屈的知己,苏轼是那个教你乐观的前辈,李清照是那个给你勇气的姐妹。他们的诗,也从来不是“课本里的要求”,是我们生活的“说明书”——难过时读杜甫,知道有人懂你的苦;迷茫时读苏轼,知道该怎么和生活和解;委屈时读李清照,知道该守住自己的骨气。宋朝有2人入选,苏轼和李清照,他们像宋朝的两场雨——苏轼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细雨,温柔却有力量;李清照是“生当作人杰”的暴雨,激烈却有骨气。可不管是哪场雨,都浇不灭中国人心里的那点“劲”——对生活的热爱,对正义的坚持,对美好的向往。有时候会想:为什么这些诗能流传千年?不是因为写得多华丽,是因为写得“真”。李白的狂是真的,李白的狂是真的,杜甫的苦是真的,苏轼的豁达是真的,李清照的骨气也是真的。那些藏在诗句里的情绪,不是文人墨客的“无病呻吟”,是每个普通人都会有的喜怒哀乐——是对时光的感慨,对家乡的思念,对不公的愤怒,对生活的热爱。正因为这份“真”,所以不管过了多少年,我们还是能在诗句里看到自己。就像每次读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总会想起远方的家人;读到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总会想起自己为小事纠结的模样;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总会想起心里那个“想逃却逃不掉”的田园梦。这些诗句,早就不是纸上的文字了,是我们情感的“寄托”——当我们说不出“我想你”时,就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我们说不出“我很难过”时,就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虽不在榜单内,却是同份共情);当我们说不出“我不怕”时,就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再回头看这份榜单,其实“宋朝有几人入选”“谁排第一谁排第十”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诗人用文字给我们留下了一笔“财富”——这笔财富不是金银珠宝,是面对生活的勇气,是理解他人的共情,是守住本心的坚持。李白教会我们“狂”一点,别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杜甫教会我们“暖”一点,懂得心疼他人的不易;王维教会我们“静”一点,在浮躁的世界里守住内心;苏轼教会我们“笑”一点,再难的日子也能过出滋味;李清照教会我们“刚”一点,不管什么时候都别丢了骨气。陶渊明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别丢了初心”。我们每天为了生活奔波,为了钱,为了面子,为了别人的眼光,做了很多自己不想做的事,说了很多自己不想说的话,慢慢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可每当读到这句话,就会想起自己最初的“愿”——小时候想当老师的,别因为工资低就放弃;想和爱的人相守的,别因为现实压力就妥协;想活得简单的,别因为别人的评价就改变。陶渊明种豆种得不好,可他守住了自己的“愿”,这就够了。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可我们读的时候,想到的却是自己的感情——是和爱人吵架后的后悔,是异地恋的思念,是长相厮守的渴望。爱情从来不是“轰轰烈烈”,是“柴米油盐”里的陪伴,是“生病时的照顾”,是“老了还能牵手散步”。白居易写的不是帝王的爱情,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的“对爱的期待”。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在告诉我们“守住本心”。现在的世界太复杂了,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算计,太多的“身不由己”。有人为了利益背叛朋友,有人为了升职不择手段,有人为了面子谎话连篇。可王昌龄说“一片冰心在玉壶”——不管外界怎么变,我的心像冰一样纯洁,像玉一样干净。这份“冰心”,是对朋友的真诚,是对工作的负责,是对自己的尊重。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守住这份“冰心”,就不会迷失自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多人说写的是爱情,可我觉得,它写的是“坚持”——是对梦想的坚持,是对责任的坚持,是对爱的坚持。就像老师为了学生熬夜备课,医生为了病人坚守岗位,父母为了孩子付出一生,他们都是“春蚕”,都是“蜡炬”,不求回报,只愿自己的付出能有意义。这份“坚持”,是中国人最珍贵的品质,也是这些诗句能流传千年的原因。不知不觉,聊了这么多诗人,这么多诗句。其实说到底,这些诗人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他们也会难过,也会迷茫,也会后悔,也会渴望爱与被爱。可他们比我们厉害的是,他们把这些情绪写成了诗,留给了我们。让我们在难过的时候,有“万里悲秋常作客”可以共情;在迷茫的时候,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指引;在后悔的时候,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可以安慰;在渴望爱的时候,有“愿作比翼鸟”可以期待。宋朝的苏轼和李清照,就像是这份“普通人的情绪清单”里的两个代表——苏轼代表了“怎么和生活和解”,李清照代表了“怎么守住自己的骨气”。他们告诉我们,不管生活多苦,都能“竹杖芒鞋轻胜马”;不管世界多复杂,都能“生当作人杰”。最后,想和你说:下次再遇到烦心事的时候,别着急,别难过,找一句喜欢的诗读一读。你会发现,千年前的诗人,早就把想说的话,想给的勇气,都写在诗句里了。那些刻进我们日子里的文字,从来不是“老古董”,是我们一辈子的“知己”——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遇到什么事,它们都会陪着你,给你力量,给你温暖,给你面对生活的勇气。

来源:诗情画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