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避免无意识拔管带来的致命风险,他的双手被约束带保护性地固定在床沿。初次走近他,那双因疾病而略显浑浊的眼睛里,散发出难以言喻的警觉与焦灼,指尖在床单上反复抓挠。
在ICU恒定的低嗡声与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中,时间仿佛被拉长又压缩。58岁的张老师躺在4号病床上,气管插管连接着呼吸机,维持着他脆弱的呼吸。
为避免无意识拔管带来的致命风险,他的双手被约束带保护性地固定在床沿。初次走近他,那双因疾病而略显浑浊的眼睛里,散发出难以言喻的警觉与焦灼,指尖在床单上反复抓挠。
一、穿透迷雾:从“行为干预”到“生命看见”
张老师因重症肺炎诱发急性呼吸衰竭紧急入院,气管插管后的最初几日,镇静药物的使用似乎也难以完全平息他潜意识里的抗拒,只要药效稍减,他便会奋力扭动身体,试图挣脱那些维系他生命的管道,监护仪上心率和血压的骤然飙升,是身体无声呐喊与恐惧的信号。
那天是下午两点,我为张老师进行床上擦浴时,轻轻握住他松开约束手套的手,一个细微的触感让人心头一震——他的指尖,不再是挣扎对抗,而是极其轻柔地、带着一丝犹豫地,在我的掌心蹭了蹭。
我俯下身,贴近他的耳畔,声音放得轻缓地问:“张老师,您是不是想说什么?如果能听懂我的话,请您眨眨眼,好吗?”等待的几秒钟格外漫长。终于,他的睫毛微微颤动,紧接着两颗泪珠滑过眼角。
这一刻,我清晰地意识到,我们在专注于监测数据、执行医嘱、防范风险的同时,不经意间将眼前这位饱受折磨的长者,简化成了一个“需要管理的危重患者”,却暂时遗忘张老师也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牵挂的人。
我立刻找来写字板和笔,清晰地写下几个问题:“您觉得哪里特别难受吗?”“您是在担心家人吗?”当我把板子举到他眼前,他的目光急切地扫过,最终定格在“家人”两个字上,然后,他极其郑重地、缓缓地眨了三次眼,一股强烈的心酸与理解涌上我的心头。
后续的沟通中,我们才拼凑出这份沉重牵挂的源头:同是老师的妻子在半年前确诊胃癌,正在医院肿瘤科艰难地接受化疗。他入院当天,原本是要陪伴妻子去复查,未曾想自己却因突发呼吸衰竭被紧急送入ICU。
“我要是撑不住了…她一个人…可怎么办啊…”当我颤抖着在写字板上替他“说”出这句深埋心底的恐惧时,他整个身体剧烈地抖动起来,喉咙里发出压抑的呜咽,呼吸机的波形瞬间变得尖锐而紊乱。
原来,所有看似“不配合”的挣扎,并非对治疗的抗拒,而是源于对病榻上妻子的无尽担忧、对自身命运的无助恐惧,以及深怕成为爱人负累的锥心之痛——这份沉甸甸的爱与责任,在死亡的阴影下,被扭曲成了绝望的抗争。
二、叙事的微光:在生命荒漠中播种希望
自那天起,每日抽出半小时,坐在张老师床边,进行“无声的对话”,成为我们之间不成文的约定。叙事护理的核心,便是在倾听中重构生命的意义。他用眼神引导我翻到写字板的特定页面,或用唯一能自由活动的指尖,以约定的节奏轻敲床栏:一下是“是”,两下是“否”。
护士们小心翼翼地拂去病痛的尘埃,一点点挖掘、拼接着张老师生命故事的碎片:他是一位乡村小学语文教师,扎根乡村教育三十余年,工作事迹曾广为传颂,他最爱领着孩子们在春日的田埂上放声朗诵,让诗歌伴着稻浪起伏。他的妻子也是一位老师,儿子正在国外攻读博士,每次视频通话,他总强打精神挺直腰板,声音洪亮地说“我们好着呢,别操心!”。
一次,我轻声唤起他心底的温暖,“张老师,还记得带孩子们在稻田里读诗的日子吗?”话音未落,他黯淡的眼眸倏然被点亮,像是投入了一颗星子,嘴角的线条一点一点变得柔和、上扬。监护仪屏幕上,那曾因焦虑而狂跳的数字,渐渐回落、稳定,连呼吸机送气的节奏,也仿佛与他内心的宁静同步了,变得舒缓而悠长。
我们开始共同编织未来的图景,这是点燃希望的关键:等他成功脱离呼吸机,第一件事就是给妻子打视频电话,一定要笑着告诉她:“老伴儿,别怕,我快好了,很快就能回去陪你复查!”,等身体再好些,要一起去看看长沙湘江的秋天,看漫山红叶如霞似火……这些平凡而具体的期待,如同在生命干涸的荒漠中播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每当治疗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让他眼神涣散、意志动摇时,我就会俯身在他耳边,轻声提起这些“未来的约定”。每一次,他都会重新积聚力量,那曾黯淡的眸中,重新点燃希望的火种,顽强地闪烁。
三、暖阳破晓:从呼吸依赖到生命重启
系统治疗10天后,张老师终于拔除了气管插管。拔管前的那一刻,他用手死死攥住我的手指,指尖因用力而泛白,无声诉说着巨大的紧张与未知的恐惧。
我回握他的手,传递着温暖和力量,微笑着替他拭去额角的汗珠,“张老师,长沙的三伏天也快结束了,您病好了,天气也凉快了就可以带阿姨去橘子洲走走看看。”他深吸了一口气,胸膛起伏,然后,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缓慢而坚定地松开了我的手。
当气管插管被移除的那一刻,他本能地清了清沙哑的喉咙,随即,一个虽微弱却清晰无比、充满生命力的声音在安静的病房响起:“陈护士…谢…谢谢你!”这一声,是他穿越生死迷雾后的第一声宣告。刹那间,围在床边的医生、护士,包括我自己,眼眶都抑制不住地发热发红。
此后的康复之路,他展现出惊人毅力。每日主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使用呼吸训练器),积极下床活动,甚至成了病房里的“乐观榜样”,将自己的“康复计划”和心路历程分享给邻床的病友,用亲身经历传递着希望。
四、生命回响:叙事之光,照亮彼此
转出ICU那天,护士给张老师换上了整洁的衣服,他精神矍铄,笑容灿烂,眼角的皱纹里仿佛盛满了金色的阳光,“等她好了,我们还一起来看你们!”监护仪的滴答声随着他的脚步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走廊拐角。
但张老师的故事,连同他眼中重燃的生命之光,却如同一束温暖而恒久的阳光,永远留驻在ICU这个见证无数悲欢的房间里,温暖着后来者的心房。
当医护人员愿意停下匆忙的脚步,真正去“看见”患者的恐惧、牵挂与微小的期待,那些冰冷的仪器和复杂的药物之外,便会滋生出一种最温柔也最坚韧的力量。这力量源自对生命本身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它能支撑患者挺过最难熬的时光。而我们作为医护人员,也在每一次俯身倾听、每一次心灵对话中,被患者的勇气和韧性所滋养,收获着专业生涯中最珍贵、最触及灵魂的成长。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 邹婵 蔡喆燚 肖邈 陈薪如
(编辑YT)
来源: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