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行动 | “姥姥家缝纫铺”:15年公益缝补,织出温暖邻里情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2 10:27 3

摘要:8月29日上午,青岛市李沧区沧口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姥姥家缝纫铺”里,缝纫机的“哒哒”声此起彼伏。69岁的姜淑琴戴着老花镜,手指灵活地推着一件淡黄色京剧服,针脚沿着领口边缘细细游走——为了让社区居民郑进敏能赶上当晚的纳凉晚会演出,她特意提前来“加班”改衣服

8月29日上午,青岛市李沧区沧口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姥姥家缝纫铺”里,缝纫机的“哒哒”声此起彼伏。69岁的姜淑琴戴着老花镜,手指灵活地推着一件淡黄色京剧服,针脚沿着领口边缘细细游走——为了让社区居民郑进敏能赶上当晚的纳凉晚会演出,她特意提前来“加班”改衣服。

“姜姥姥,您这手艺还是这么利索,衣服交给咱们缝纫铺,我们放心。”沧口街道永宁路社区72岁的郑进敏坐在旁边的小凳上,看着原本紧绷的领口渐渐变得宽松,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而这样温暖的场景,在“姥姥家缝纫铺”已经上演了十五年。

一台缝纫机,开启十五年公益路

说起和缝纫的缘分,姜淑琴的眼睛亮了起来。18岁那年,她进入青岛服装三厂,一拿起针线就没放下过,练就了一手好手艺。2003年从青岛橡胶二厂退休后,带孙辈的日子清闲下来,邻居们知道她会做裁缝,时不时拿着不合身的衣服来求助,她总是一口答应。

“一开始就在家里弄,客厅的小桌子当工作台,自己的缝纫机搬出来,帮大家改改裤脚、补补破洞,都是免费的。”姜淑琴笑着说,没想到找她的人越来越多,同小区的、隔壁小区的,有时候一天能收到五六件衣服。直到2019年沧口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启用,工作人员找上门来邀请她加入志愿服务队,还特意腾出一间屋子,摆上了一台电动缝纫机,“我一看见那台机器,就觉得特别亲切,当场就说‘我来干’!”

就这样,“姥姥家缝纫铺”有了固定的“家”。同住永宁路社区1号院的老姊妹孙春俭,听说姜淑琴在党群服务中心开了公益裁缝岗,立马报名加入;老同事吴军华发现缺一台锁边机,第二天就把家里的青岛产老式锁边机搬了过来,“青岛人用青岛的机器,顺手!”三位“姥姥”搭起班子,缝纫机、锁边机一起转,成了社区里最热闹的角落。

自掏腰包“添家当”,针针线线都是情

如今走进“姥姥家缝纫铺”,架子上整齐摆着四十多种颜色的线轴,墙边的架子上分类放着百余种布料,工作台上还多了一台二手缝纫机和一台锁边机——这些“家当”,全是“姥姥家缝纫铺”志愿者们自掏腰包买的。

“我们都有退休工资,平时花不了多少,买点针线布料能帮到大家,心里高兴。”姜淑琴拿起一轴黄色的线说,有时候她们会去李村大集“淘宝”,看到便宜又好用的布料就多买些;有时候蹲在直播间里,看到合适的线轴、纽扣,也会下单囤货。

有一次为了给社区合唱队改演出服,她们一下子买了五种颜色的缎面布料,谁都没提过钱的事。

社区里的老人大多节俭,衣服穿旧了、不合身了也舍不得扔,“姥姥”们总能帮着“变废为宝”。有的老人衣服瘦了,她们就找块相似的布料接在腰侧;有的被套破了,就把几床旧被套拆开,拼补成一床新的;还有的老人拿着三件破旧的床单来,她们就把好的部分剪下来,重新缝制成一床平整的新床单。“老人能爬二楼找到我们不容易,肯定要尽心帮他们弄好。”姜淑琴说,对待老年人,她们从来没收过一分钱。

十余人团队“接力”,志愿服务不停步

现在的“姥姥家缝纫铺”,已经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成了14人的志愿团队,成员都有纺织的底子,每个人都有一手好手艺。她们每周二、周四全天在岗,有时候遇到居民着急用衣服,就算不在值班日,也会特意跑过来帮忙。

“团队里的人换过几个,有的要照顾生病的老伴,有的要带孙辈,但核心的几个人一直都在。”姜淑琴告诉记者,大家都凭着一股热心劲做事,从不计较得失。

应对各种紧急情况是“姥姥家缝纫铺”常遇到的事。采访当天,郑进敏因要参加纳凉晚会,京剧服不合身,急需修改。因为第二天是周五,“姥姥家缝纫铺”不值班,但出于着急,她于头一天晚上九点多,还是抱着试试的想法给姜淑琴发去了求助微信。没想到姜淑琴立刻回复,让她第二天上午带着衣服过来。“我心里这块大石头一下子就落地了,要不这一晚上都睡不好。”郑进敏感激地说。

还有一次,社区锣鼓队的成员拿来一件演出服,改了一遍还是不合身,姜淑琴就拆了重改,来来回回认真地找问题,直到对方满意为止。“只要能帮到大家,多费点劲不算啥。”她说,每次看到居民穿着改好的衣服高高兴兴地离开,自己身上的疲惫感就全没了,“退休了,能走出家门能为大家做点事,比在家待着有意思多了。”

如今,“姥姥家缝纫铺”已经成了沧口街道的一张“暖心名片”。这些平均年龄70岁的“姥姥”们,用手中的针线,不仅缝补着衣服,更缝补着邻里间的感情,用十五年的坚持,把志愿服务的温暖送到了居民心坎上。“只要身体还允许,我们就会一直干下去。”姜淑琴的话,说出了所有“姥姥”的心声。

来源:青岛民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