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不仅道出了梅花的坚韧,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生中苦与甜的辩证关系。对于作家陈勇而言,创作之路亦是如此,苦与甜交织,方能铸就文学的辉煌。
文丨吴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不仅道出了梅花的坚韧,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生中苦与甜的辩证关系。对于作家陈勇而言,创作之路亦是如此,苦与甜交织,方能铸就文学的辉煌。
陈勇是我的湖北监利同乡,与我素未谋面,我们能成为很要好的朋友,应该感谢微信朋友圈,让我们在虚拟的世界里收获真挚的情感。
在微信中,我与陈勇时不时与之交谈得知,他不仅与我是同乡,而且与我还是公检法系统的同行,都是文学爱好者,业余时间都喜欢写作。
如今年龄已过62岁,退休已经两年的陈勇,一生追求文学,酷爱微型小说创作,成就斐然,出版了《爱比阳光更温暖》等微型小说集11部、《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百家论》等评论集14部,共计500多万字,主编各类文学专著22部。其作品《鱼鹰》等几十篇小小说作品获全国大奖,《老人与狗》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微型小说卷》,并被翻译成英文、日文、越南文等多种文字,传播海外。陈勇的评论专著填补了微型小说理论研究空白,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武汉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国现代文学馆等中外研究机构收藏。2023年,他入选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十大贡献人物,同年1月6日,陈勇从事微型小说事业40年研讨会召开,吸引了来自五大洲10个国家的学者、作家等参与,124位中外业界名家发来贺信,中国作家网、美国时代周刊、英国卫报等几十家中外主流媒体,均作了深度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陈勇获得的“金麻雀提名奖”,是小小说领域的专业奖项,全称为“小小说金麻雀奖·理论奖提名奖”。该奖项由《小小说选刊》《小小说出版》和郑州小小说学会共同颁发,旨在表彰在小小说创作或理论研究方面表现突出的作家。陈勇凭借其评论集《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百家论》获得第六届该奖项的提名,体现了他在小小说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
陈勇在微型小说创作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得益于他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对生活的敏锐洞察以及不懈的勤奋努力。他扎根基层,从江汉平原的风土人情中汲取灵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作品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蕴含深刻的人文关怀。他的成功,是坚持与热爱的结晶,为微型小说创作树立了典范。
1963年2月2日出生的陈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问起他的成功之道,他对我侃侃而谈。
苦:是他创作的磨砺
陈勇的苦,首先源于创作的艰辛。灵感的枯竭、文字的雕琢、故事的构思,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陈勇引用美国记者、作家、小说家、“新闻体”小说创始人、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海明威的话对我说:“写作,就是把心里的话掏出来,放在纸上。”然而,这个过程远非易事。他从1980年开始写作,历经15年才发表处女作。在此期间,他克服了投稿屡次遭遇挫折、生活艰难等诸多挑战,凭借顽强的毅力坚持创作。如《卖鸡蛋的小女孩》投稿43个刊物才最终发表,但他凭借毅力坚持创作,在电脑还未普及,写稿完全用笔写,右手上常因抄写稿件结茧也不停歇。每一次投稿的失败,每一次的重复推敲,每一次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删减和润色以及修改,都是对陈勇意志的考验,就像梅花在寒冬中忍受着严寒的侵袭,陈勇也在创作的苦寒中砥砺前行。这种坚持体现了陈勇对创作的执着,成为他创作生涯的重要支撑。
陈勇的苦还体现在对生活的压力与外界的质疑上。陈勇在未成名之前,都曾经历过贫困、孤独和不被理解的时光。在司法局工作,除了要把本职工作干好外,业余时间还要坚持写作,他用文字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然而,在他创作的道路上,也曾面临过身体承受不了、经济拮据以及外界的质疑。但他凭借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最终成为入选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十大贡献人物。正如梅花在冰雪中独自绽放,陈勇也在生活的困境中坚守着自己的梦想获得成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甜:是他创作的收获
当陈勇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一部部作品时,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便是他最大的甜。当读者被他的作品所打动,当他的作品在社会上引起共鸣,陈勇的付出便得到了回报。陈勇在一次次获得成功后,曾多次发表感慨。
“文学照亮人生”
他在代序《文学照亮人生》中提到,文学如明灯照亮他的人生道路。尽管出身贫寒、历经坎坷(如辍学、失业、亲人离世等),但文学始终是他心灵的寄托,给予他力量与希望。他感慨:“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并强调作家需兼具生活积累、情感沉淀与写作技巧,方能抵达文学的彼岸。
“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过眼云烟,唯有作品才是最真的”
陈勇认为,物质追求终将消逝,而文学作品才是永恒的价值。他将一生精力投入创作,视作品为生命的延续,即便生活困顿,也从未放弃对文学的坚守。
“用百倍的努力、勤奋与执着,划向文学胜利的彼岸”
他以自身经历诠释了坚持的力量,从初中辍学的青年到成为中国作协会员、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陈勇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文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他的感慨不仅是对个人奋斗的总结,更是对所有文学追梦者的激励。
陈勇在青少年时期通过大量阅读小说(包括古今中外作品)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1980年在监利县总工会图书室的集中阅读,以及1982-1985年读电大期间的系统阅读,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他的作品多源于现实生活,通过截取生活断面,以小见大,反映江汉平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众生相。例如,《卖鸡蛋的小女孩》源自清晨买菜时的所见所闻,《鱼鹰》则是在老江河笔会中获得灵感,这种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使他的作品充满真实感和画面感。
陈勇的小小说以画面感强为显著特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瞬间与细节,通过细腻描写展现人物情感和社会风貌。例如《水嫂》《鱼鹰》等作品,以生动场景传递生活百态,既有对真善美的讴歌,也有对假恶丑的批判。
他不仅专注于小说创作,还深入研究微型小说理论,出版了《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百家论》《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百家论》等评论集,填补了该领域的理论空白。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的相互促进,使他的作品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
陈勇还积极参与文学活动,如2008年接受美国学者穆爱莉专访,2009年湖北作协为其召开作品研讨会,这些交流不仅提升了他的知名度,也促使他不断反思和提升创作水平。同时,他热心扶持新人,通过组织活动和推荐作品,推动了当地文学发展。
陈勇将文学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认为“写作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他以“为文学而生”的态度,几十年如一日地投入创作,即使面临生活压力和创作困境,也从未放弃。这种对文学的纯粹热爱,是他持续产出高质量作品的动力源泉。
陈勇对于微型小说的探索卓有成效,他的微型小说,如《爱比阳光更温暖》《最美的花儿献给您》等,以细腻笔触描绘生活百态,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越南文等多种语言,传播海外。其微型小说《鱼鹰》《老人与狗》等获全国大奖,《老人与狗》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微型小说卷》,展现了他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
陈勇理论研究突破。他著有13部微型小说评论集,如《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百家论》《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百家论》等,填补了微型小说理论研究空白。这些著作将史料性、学术性、可读性融为一体,为中国乃至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理论研究提供了珍贵文献,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中国现代文学馆等中外研究机构收藏。
陈勇推动了文学事业发展。陈勇曾任监利市作协执行主席,主持工作期间推动成立湖北作协监利小小说创作基地,设立多个文学分会和文学基地,组织作品研讨会、文学讲座等活动,培养了大批本土作家,提升了监利文学的影响力。
陈勇的国际影响力大。2008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穆爱莉对其专访,2023年入选“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十大贡献人物”,其作品和理论研究受到国际学界关注,促进了中外文学交流。
陈勇以勤奋和执着坚守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不仅丰富了微型小说创作实践,也为该领域的理论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陈勇的甜还来自于对自我成长的超越。每一次的创作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自我的挑战。陈勇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人性的深度,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就像梅花在经历寒冬后,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陈勇也在苦与甜的交织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苦与甜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没有苦的磨砺,就没有甜的收获;没有甜的激励,就没有苦的坚持。在陈勇创作中,他既要勇于面对苦的挑战,又要善于品味甜的滋味。只有在苦与甜的辩证统一中,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陈勇的苦与甜,如同梅花的香与寒,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生命的华章。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灵魂的呐喊。在苦与甜的轮回中,他用笔尖诠释了生命的真谛,让世界因他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附:读陈勇微型小说的感想
陈勇的微型小说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百态,其作品往往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出丰富的思想内涵,引发读者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对人性的洞察
陈勇的作品常通过细腻的描写揭示人性的善恶、贪婪与善良。如《紫色水壶》中,一个看似普通的水壶成为照见人性的镜子,反映出人们在利益面前的自私与贪婪,以及少数人的善良与坚守。这种对人性的刻画让读者在阅读中反思自身和社会中的类似现象。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他的小说关注社会问题,如《神偷》通过一个改过自新的小偷形象,探讨了社会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偏见和接纳问题,引发对社会包容与改造机制的思考。《狗殇》则以家庭遗产纷争为背景,揭示了人性在利益面前的丑陋,批判了物质主义对亲情的侵蚀。
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
陈勇的作品中常融入对自然的描写,如《水妹》《水姐》等渔家女性题材的小说,通过描绘老江河的美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生命在自然中的坚韧与美好。这种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尊重,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诗意与温暖。
艺术手法的精妙
陈勇擅长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如《紫色水壶》中,台商孔老先生的善良与乡亲们的自私形成鲜明对比,而紫色水壶作为象征,既代表了对自然的珍视,也暗示了人性的复杂。这种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深度。
引发共鸣与思考
他的作品贴近生活,能让读者在平凡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共鸣。无论是对亲情、爱情的描写,还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都让读者在阅读后陷入沉思,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陈勇的微型小说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剖析,值得读者反复品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来源:京都闻道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