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既然我们很难仅仅通过比较不同家用投影机的光输出亮度(即光通量,单位为流明)来准确评判它们在实际使用中的亮度表现差异,那么就不妨转换视角,转而关注投影机光线最终投射在屏幕表面后所呈现出的“屏前亮度”,因为这一指标才能真正反映观众肉眼所接收到的实际亮度水平。所谓屏
通过实测屏前亮度,
可以更好地了解投影机真正的亮度性能
既然我们很难仅仅通过比较不同家用投影机的光输出亮度(即光通量,单位为流明)来准确评判它们在实际使用中的亮度表现差异,那么就不妨转换视角,转而关注投影机光线最终投射在屏幕表面后所呈现出的“屏前亮度”,因为这一指标才能真正反映观众肉眼所接收到的实际亮度水平。所谓屏前亮度,其物理学对应的概念是光亮度(Luminance),国际标准单位是坎德拉每平方米(cd/m²),通常也称作尼特(nits),此外在部分行业规范(尤其北美地区)中也会使用英制单位英尺朗伯(fL)进行表示,其换算关系为1fL=3.426 cd/m²。光亮度本质上是用于描述光源表面或表面反射光对人眼所刺激产生的视觉明亮程度,它直接反映了单位面积上沿法线方向发出的光强,因此更符合人眼的主观亮度感知。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用户可能已经意识到,屏前亮度这一参数其实也正是各类基于面板自发光的显示设备(如平板电视、电脑显示器、专业级监视器及手机屏幕等)通常用来标识屏幕亮度的通用指标,这使其成为一种能够跨越不同显示技术进行一致性比较的有效依据。、
正因为如此,在国际上多个权威标准组织与机构在评估投影系统的整体性能时,普遍采用屏前亮度作为核心的衡量标准。例如,杜比实验室(Dolby)在其影院系统规范中明确要求,杜比影院中放映HDR内容时银幕中心的参考亮度应达到108nits(约合31.5fL),而播放标准动态范围(SDR)内容时则参考DCI标准,亮度值为48nits(约14fL)。同样,ISF针对家庭影院环境提出,投影画面在遮光良好的视听室中,其推荐的屏前亮度参考目标范围应在14–30fL(即约48–103nits)之间,其中较低值适用于SDR内容的重现,较高值则针对HDR内容播放而设定,以确保高光细节和整体动态范围得以充分展现。此外,其他权威机构如THX和PVA所推荐的投影画面参考虑亮度数值范围也与ISF相近,进一步印证了这一亮度区间在家庭影院应用中的普遍适用性与科学性。因此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选购和调试投影系统时,除了关注投影机本身的流明输出,更应结合屏幕增益、投射尺寸、环境光控制以及最终实测的屏前亮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这里所提到屏前亮度,实际上就是光亮度(Luminance),单位为cd/m2,或者nit尼特,英制单位为fL英尺朗伯,1fL=3.426cd/m2,表示人眼对发光体或被照射物体表面的反射光强度而产生的实际亮度感受
平板电视属于面板直接发光的显示方式,而投影系统的显示方式则是投影幕光反射的显示方式,从用户端的角度而言,测量所采用的亮度属于屏前亮度
杜比和ISF在商业影院和家庭影院大画面亮度都有相近的亮度推荐要求
为什么投影系统普通要求屏前亮度低于平板显示设备,
这与人眼对画面亮度的感知需求有关
这里,不少朋友可能会好奇,为什么现在的平板电视亮度普遍可以达到500甚至上千尼特,手机屏幕的亮度更是常见超过1000尼特,而在商业影院和家庭影院的投影系统中,行业推荐的亮度值却相对较低,通常远低于这些数字,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眼对画面亮度的感知需求会随着画面面积的增大而降低。具体来说,当屏幕面积变大时,即使物理亮度数值较低,人眼所感知到的整体亮度依旧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视觉效果。杜比实验室对此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他们发布过题为“Influence of Screen Size and Field of View on Perceived Brightness”(屏幕尺寸和视场对感知亮度的影响)的论文,详细探讨了屏幕物理尺寸和观看距离如何影响观众对亮度的感知。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的屏幕尺寸结合较近的观看距离,能够增强人眼对亮度的整体感知,换句话说,观众看到的画面越大,所需的单位面积亮度就越低,因为人眼的视觉系统会将光线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处理,达到相似的主观明亮感。家庭影院和商业影院的屏幕面积通常远远大于平板电视和手机屏幕,其观看距离也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投影系统无需将亮度提升到极高水平仍能提供出色的观影体验。比如,平板电视的屏幕尺寸一般在40至80英寸之间,而家庭影院的投影幕布尺寸往往达到120英寸甚至更大,观看距离也相应增加,这种空间和视觉的变化使得投影亮度可以较低而不影响画面质量。相较之下,手机屏幕亮度之所以要达到1000尼特以上,是因为其屏幕尺寸极小且常用于户外强光环境中,需高亮度来抵抗阳光直射带来的视觉干扰。而商业影院中,设计投影亮度时还要考虑整体环境光线控制,影院内环境黑暗,背景光干扰极少,这进一步降低了对极高亮度的需求。此外,过高亮度在暗室环境中反而容易引起观众视觉疲劳,降低观影舒适度。总而言之,人眼对亮度的感知不是简单的数值堆砌,而是依赖于屏幕尺寸、观看距离、环境亮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正因如此,投影系统在设计和应用中采用了相对较低却最为合理的亮度标准,以实现最佳的视觉体验和系统性能平衡。
杜比实验室曾专门发表过“Influence of Screen Size and Field of View on Perceived Brightness屏幕尺寸和视场对感知亮度的影响”的论文,说明了人眼对亮度的感知与屏幕的物理尺寸和观看距离有关
从DCI新的HDR补充规范,
再来看HDR参考级投影机的屏前亮度要求
去年,DCI发布了重要的技术文件《High Dynamic Range D-Cinema Addendum》(高动态范围数字影院补充规范),为高动态范围(HDR)显示设备在专业数字影院环境中的实际应用,确立了一系列详尽的技术标准与严格的测试方法。该补充规范特别针对HDR内容在制作、分发与最终放映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出了全面而细致的解决方案,旨在系统性地实现HDR影院放映在色彩还原、峰值亮度、动态对比度等多个关键维度上的高度统一与高质量重现,从而显著提升观众的沉浸式观影体验。
在这一HDR补充规范中,最引人瞩目的内容无疑是对电影审片室(Review Room)和商业放映影院(Exhibition Theater)中银幕中心峰值亮度的要求大幅提高:明确规定在投影机投射全屏100%白色测试信号时,画面中心的峰值亮度必须达到299.6nits,其中对于制作级审片环境,亮度容差控制在更严格的±18nits范围内,以确保色彩与亮度判断的准确性,而对于放映影院,则允许略宽松的±30nits容差,以适应不同影厅的实际运营条件。为确保整块银幕不同区域的视觉观感一致,DCI还对亮度均匀性作出了具体规定,要求审片室内银幕边缘与四角区域的亮度应维持在中心亮度的85%至100%之间,而放映影院中银幕侧边亮度则须保持在中心亮度的75%至100%之间,以此有效避免暗角或亮度不均对画面整体质量的影响。此外,HDR技术的核心优势不仅体现在捕捉高光细节的能力,更在于其能够再现接近真实的深邃黑色,因此该规范首次对投影系统的最低有效黑电平作出明确限制,要求不高于0.005nits,这一极为苛刻的黑位标准旨在保证暗部细节得以精准呈现,并大幅提升整体画面的对比度层次感。
《High Dynamic Range D-Cinema Addendum》提出了HDR参考投影机在审片室与电影院中的建议峰值屏前亮度数值
DCI这一针对HDR的补充规范虽然主要面向专业影院市场,却对家庭影院投影机的选购带来了不少的影响,在挑选时也应对亮度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如果用户希望在家中复现接近电影审片室级别的HDR视觉体验,那么投影画面屏前亮度也应尽可能接近300nits的高标准。考虑到一般家庭影院常使用130-150英寸左右的屏幕,要实现300nits的屏前亮度,通常需要选择光输出能力在5000至6000流明甚至以上的高性能家用投影机,并搭配高增益的投影幕布以提升反射效率。而结合此前国际行业组织对家庭环境下HDR观影的亮度建议,用户至少应确保投影画面屏前亮度达到100nits左右才能获得基本合格的HDR效果,在理想状态下则推荐尽可能趋近300nits的水平,从而充分释放HDR内容在光影表现、色彩饱和度和动态对比度方面的全部潜力,这就要求消费者在选购时不仅关注标称流明数值,还需全面考虑屏幕尺寸、镜头素质、环境遮光控制以及实际的亮度均匀性表现等多重因素,以真正实现家庭影院HDR观影体验的专业化与影院级还原。
来源:影音CN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