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琅琊新闻网讯秋日的孟良崮,天高云淡,大型实景演艺《英雄孟良崮》正在上演。来自大连的观众郭金飞眼眶湿润,紧握双手:“听到‘俺们沂蒙山的男人,都……上前线了’的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生死与共’——它不是教科书上的字句,而是直抵人心的情感力量。”这样的场景,正
琅琊新闻网讯 秋日的孟良崮,天高云淡,大型实景演艺《英雄孟良崮》正在上演。来自大连的观众郭金飞眼眶湿润,紧握双手:“听到‘俺们沂蒙山的男人,都……上前线了’的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生死与共’——它不是教科书上的字句,而是直抵人心的情感力量。”这样的场景,正是蒙阴用现代艺术呈现沂蒙精神的生动写照,也让红色基因变得可知可感。
提起沂蒙精神,蒙阴以独特的精神基因构成其核心土壤。这里不仅孕育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范式,更在新时代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拓宽传承路径。这片土地缘何成为沂蒙精神的“遗传密码库”?
历史年轮:精神基因的血火淬炼
翻阅历史画卷,可以看到每一个精神坐标都是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力量孕育和层积而成的,沂蒙精神也是如此。
蒙阴县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深厚的红色历史积淀。据《中共蒙阴党史大事记》记载,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蒙阴就有党的活动。1923年,共产党人刘晓浦、刘一梦回到家乡垛庄传播革命火种;1933年9月,龙须崮暴动打响蒙阴武装斗争第一枪,进一步扩大了党的影响。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该县共有4万余人参军参战,13万人踊跃支前,5000多人血洒疆场,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沂蒙精神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淬炼形成的。尤其在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孟良崮战役期间,蒙阴人民用‘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蒙阴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铭铎说。
如果说在革命战争时期书写了沂蒙精神最壮烈的篇章,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蒙阴人民担当奉献、敢于牺牲,迸发了沂蒙精神磅礴奋进的力量。这个时期,蒙阴广大干部群众战天斗地、整山治水,创造了沂蒙建设史上的奇迹。特别是在1959年修建岸堤水库时,全县淹没良田10万亩,搬迁3.8万人,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品格,成为沂蒙精神在和平年代的生动注脚。
进入新时代,蒙阴继续高举沂蒙精神大旗,打造“学沂蒙精神必到蒙阴”红色品牌,把沂蒙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作为长期的工作主线、作为干好蒙阴工作的根本点,扛牢建设现代化强县的重任,在工业经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下足苦功夫、干出新精彩,奋力谱写现代化强市建设蒙阴新篇章。
人物图谱: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从革命先驱到新时代传承者,蒙阴人民在不同时期用不同方式诠释着沂蒙精神的红色基因。
出生于垛庄镇垛庄村“燕翼堂”家族的刘晓浦、刘一梦叔侄俩,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分别任中共山东省委执行委员兼秘书长、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1931年4月5日,他们在济南英勇就义,刘晓浦时年28岁,刘一梦26岁。他们用壮烈而短暂的一生作答最初的诺言:一心跟党走,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这一诺言也感召其家族26人参加革命工作,6人献出生命。其中,刘晓浦之女刘曾蔼在大青山突围战中牺牲,年仅18岁。
在蒙阴这块热土上,英雄模范人物层出不穷,垛庄“四大娘”杨松贵等组成的抗日女模范群体、抗战民兵英雄刘彬厚、“爆炸大王”臧西山……他们都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沂蒙六姐妹”更是模范群体典范中的典范。“俺娘和其他五个姐妹都是共产党员,主动挑起了组织全村拥军支前的重任。从1946年开始,无论是在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还是南麻战役、淮海战役,她们为部队筹集粮草、运送弹药、救护伤员,几乎就没有落下过。”伊廷珍之子徐敏安,已在“沂蒙六姐妹”红色旅游景区义务讲解4年,“她们一生无私奉献、不屈不挠的品质深深影响着我,这也是我坚持做义务讲解员的动力源泉。”
新中国成立后,蒙阴群众为修建岸堤水库抛家舍业、勇于奉献,用实际行动赓续着沂蒙精神。上世纪60年代,蒙阴人民怀着早日建成军工企业的梦想,发扬沂蒙精神,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支援军工企业建设,为国防建设作出贡献。
新时代的传承者让红色基因焕发新活力。“沂蒙精神百校行”团长李伟带领团队走进全国360余所大专院校,他们用青春话语架起精神传承桥梁,在30万名大学生心中播下红色的种子。崮下巾帼红、红领巾等10多支宣讲团走遍全县开展宣讲,庄户乐队用方言传唱红色故事,青年创业者将红色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形成老中青三代接力传承沂蒙精神的生动局面。
红色阵地:沂蒙精神的活态基因库
精神的发展离不开红色阵地的建设。蒙阴县对红色阵地的保护和建设,培育了沂蒙精神发展的新土壤。
岱崮保卫战纪念碑至今巍然矗立,在松涛阵阵中,仿佛在讲述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岱崮保卫战亲历者、蒙阴县岱崮镇十字涧村村民徐志本每次遥望纪念碑时,都会想起八路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夺取胜利的场面。“太平别忘八路军,幸福别忘共产党!”身为志愿讲解员的徐志本,铿锵响亮的竹板声时常响彻山间。
目前,蒙阴县已建成刘晓浦刘一梦革命事迹陈列室、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六姐妹”事迹陈列室、云蒙明珠展览馆等一批红色场馆,形成“活态基因库”。
“围绕红色阵地建设,我们把孟良崮片区的纪念馆、纪念碑和樱之崮三点连线成片,形成全县红色文化资源中心;坦埠片区建成先锋榜样馆和红色堡垒馆;‘沂蒙六姐妹’片区建成‘沂蒙六姐妹’红色讲堂、支前广场等;岱崮片区建成三线军工文化园。”说起红色阵地片区联动发展,构建立体化的沂蒙精神传承载体框架,蒙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方艾如数家珍。
核心引擎:赋能蒙阴高质量发展
沂蒙精神是一代代沂蒙儿女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蒙阴基因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
“特定的革命历史和地理环境,塑造了蒙阴人民忠诚、担当、坚韧、奉献的独特精神品格。沂蒙精神在蒙阴这片红色热土上,绝不停留在历史的荣光中,而是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蒙阴县委党校高级讲师李静认为。
从孟良崮的烽火岁月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沂蒙精神中的蒙阴基因始终保持着“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不变的是“党群同心”的核心密码,变化的是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当青年宣讲员与红嫂后代同台讲述,当VR技术还原支前场景,这片精神土壤正孕育着新时代的“蒙阴表达”。
“沂蒙精神是蒙阴最突出的政治优势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蒙阴的‘根’和‘魂’,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弘扬践行沂蒙精神,是蒙阴干部必须扛牢的政治责任,也是统领各项工作的精神旗帜。58万蒙阴人民,人人都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人人都代表蒙阴形象,都应高举沂蒙精神旗帜,为擦亮沂蒙精神品牌贡献自己的力量。”蒙阴县委书记尤元勋对如何理解、传承沂蒙精神给出的答案,深刻透彻、与时俱进。
如今,沂蒙精神已成为驱动蒙阴生态优先、创新引领、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赋能蒙阴走出了一条红色文化引领、绿色发展为基、成果共享发展的高质量特色发展之路,在新时代革命老区建设中焕发出耀眼光芒。
来源:临沂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