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9月11日,当我刷到于朦胧工作室发布的噩耗时,手指在屏幕上停顿了近十秒。作为一名长期追踪娱乐圈动态的媒体人,我见过太多明星的起起落落,但28岁生命的戛然而止依然让我胸口发闷。更令人揪心的是,紧接着看到的不是清一色的缅怀,而是各种“为什么会在朋友家跳
2025年的9月11日,当我刷到于朦胧工作室发布的噩耗时,手指在屏幕上停顿了近十秒。作为一名长期追踪娱乐圈动态的媒体人,我见过太多明星的起起落落,但28岁生命的戛然而止依然让我胸口发闷。更令人揪心的是,紧接着看到的不是清一色的缅怀,而是各种“为什么会在朋友家跳下去?”“是什么逼他跳的?”的质问——这场景何其熟悉,九年前乔任梁离世时,同样的阴谋论也曾甚嚣尘上。
2016年9月16日,乔任梁因抑郁症在上海家中去世。彼时我在某娱乐媒体任职,亲眼目睹了事件发酵的全过程。警方通报明确排除他杀,但“SM致死”“娱乐圈黑幕”等谣言仍以每天3-5个新版本的速度滋生。最荒诞时,连乔任梁手臂上的旧伤疤都被解读为“被害证据”。
九年过去,在于朦胧事件的评论区,我看到了几乎复刻的叙事模式:先是对警方通报的普遍质疑,接着是碎片化信息的过度解读(比如“聚餐时情绪异常”被演绎成“遭人设计”),最后演变成对艺人社交关系的恶意揣测。值得警惕的是,如今的传播速度是2016年的4.6倍(据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数据),阴谋论的变异与扩散更为迅猛。
第一重毒性:对逝者的二次伤害。当网友把于朦胧的死亡场景描绘成“密室悬案”,本质上是在消费他的悲剧。这让我想起作家廖一梅的话:“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可现在的网络环境,却硬要把逝者钉在阴谋论的十字架上反复拷问。
第二重毒性:对生者的持续折磨。乔任梁父母至今仍在短视频平台收到“你儿子到底怎么死的”的私信。心理学研究显示,失去至亲者遭遇恶意追问时,PTSD发病率会提高37%(《临床心理学杂志》2023)。于朦胧的亲友们此刻正承受着双重痛苦:失去亲人的悲痛,以及被迫“自证清白”的压力。
第三重毒性:对社会理性的腐蚀。微博观察员披露的案例显示,某营销号通过编造“于朦胧遗书曝光”的假消息,2小时内涨粉8万。这种“人血馒头”经济刺激下,更多账号加入谣言生产线,形成扭曲的内容生态。
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需要建立三层防护网:
技术防护:平台应升级AI识别系统,对“阴谋论”“未经证实”等关键词实施15分钟延缓发布机制,为人工审核争取时间。微博目前对热点事件的特殊标签管理值得推广。法律防护:建议网信办将恶意消费逝者的行为纳入“清朗”专项行动,参照杭州互联网法院2024年判例,对造谣者实施账号永久封禁+违法所得三倍罚款。认知防护:媒体需要普及“悲伤伦理”教育。就像我们不会追问交通事故遇难者“为什么不系安全带”,对演艺人士的离世也应保持同等尊重。去年参观乔任梁纪念馆时,我看到粉丝们把他演过的角色剧照做成了一面记忆墙。这种纪念方式温柔而有力量——它尊重生命本身的完整性,而不是执着于死亡的阴暗面。
对于朦胧而言,记住他是《太子妃升职记》里温润如玉的九王,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痴情不改的白真,远比探究死亡细节更有意义。在这个每分钟产生4.7万条新内容的社交时代,或许真正的悼念就是:让逝者以他们希望被记住的方式活着,而不是成为我们猎奇心理的牺牲品。
正如一位殡葬师朋友告诉我的:“死亡是一面镜子,照出的都是生者的模样。”我们如何谈论于朦胧的离开,最终定义的是我们自己作为看客的品格。
来源:影视热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