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锦新样|王晓明:当代政治的失败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2 10:37 2

摘要:写于2001年“9·11”翌日,此文超越了即时性的悲愤与谴责。王晓明教授当年敏锐地将惨剧置于全球政治伦理的放大镜下,追问骇人暴行背后的深层土壤——国际政治中恃强凌弱的现实、对弱者苦难的系统性漠视,以及由此滋生的绝望与仇恨。他犀利指出,单纯武力反恐无法根除恐怖主

写于2001年“9·11”翌日,此文超越了即时性的悲愤与谴责。王晓明教授当年敏锐地将惨剧置于全球政治伦理的放大镜下,追问骇人暴行背后的深层土壤——国际政治中恃强凌弱的现实、对弱者苦难的系统性漠视,以及由此滋生的绝望与仇恨。他犀利指出,单纯武力反恐无法根除恐怖主义,真正的疗愈需始于对“当代政治失败”的深刻反省:重建公平与尊重生命价值的全球秩序。其洞见在动荡的当今世界,更具警醒意义。

当代政治的失败

文 | 王晓明

(原载《读书》2001年11期)

二十八天前,我和全家人一起乘坐美国航空公司的 AA011 航班,从波士顿启程返回上海。哪里想得到,就在昨天,这同一个航班的飞机,或许还是同一批机师和乘务员,连同近百名与我一样的乘客,竟被劫持着撞向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成了震惊世界的大惨案的第一批牺牲品!

2001年9月11日,被劫持的飞机撞向纽约世贸中心南塔(来源:theguardian.com,Rob Howard/Corbis摄)

须臾之间,难以计数的无辜者丧失生命,曼哈顿中城犹如瓦砾场,不但是纽约,在华盛顿,在匹茨堡,都有被劫持的飞机轰然撞地,据说连副总统切尼都急急避进了白宫的地下室:这无异于对美国政府的公然宣战,也是对美国社会的疯狂报复,是骇人听闻的暴行,是肆无忌惮的破坏。昨天晚上,我读中学的女儿惊得只会说一句话: “ 太可怕了 ……” 可以想象,从昨天到今天,全世界无数的人都被这同样的心情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同仇敌忾的气氛迅速蔓延,各国的政治领袖或讲话,或致电,慰问 “ 受害者及其家属 ” ,齐声谴责 “ 国际恐怖主义 ” ,英国首相布莱尔更号召全世界的民主国家 “fight together ( 共同战斗) ” ,向 “ 恶魔 ( evil) ” 宣战:这应该也是正常的反应,遭遇这样的惨祸,人的第一个本能反应,恐怕都是想找出元凶,拧下他的头来!

可是,有一些地方的反应却很不相同,特别是中东,是加沙地区的难民营。那里有许多人像过节一样地高兴,分赠蛋糕,甚至称惨案的制造者是 “ 英雄 ” 。说实话,昨天晚上电视里播放的这些庆贺者脸上的由衷的笑容,远比曼哈顿的瓦砾场更令我震惊。莫非这些人都是恐怖分子?或者他们都被某些残忍的 “ 伊斯兰教义 ” 迷了心窍,丧失了起码的恻隐之心?而就在此刻,在上海,我刚刚知道,也有一些人在街头,甚至在文化机构的办公室里,幸灾乐祸地说: “ 让美国人吃吃苦头也好 ……” 面对如此巨大的惨祸,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反应?

美联社拍摄的一段视频,记录了“9·11”事件后, 部分 巴勒斯坦民众在耶路撒冷的大马士革门附近庆祝的场景(来源:youtube.com)

我不禁想到那些劫持飞机的人,他们肯定是一大群人,有坚强的理智,周密的头脑,还具备各种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恐怕有相当部分还受过高等的教育。是什么样的信念使得他们不但视他人为草芥,而且自己也视死如归?当他们用暴力制服机师和乘客,驾着飞机在曼哈顿上空往来盘旋、校正方向的时候,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在政治领袖和媒体人物的嘴上,这些人都是 “ 恶魔 ” ,他们不属于 “ 受害者 ” ,没有谁会去揣摩他们的想法,大概也没有人愿意关心他们的家人又如何感觉。人们焦虑的只是如何下手去抓出这些 “ 恶魔 ” ( 这当然应该) ,却还来不及进一步追问: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在源源不断地制造一大群这样的 “ 恶魔 ” ?又是什么样的生活,使得那些难民营里的阿拉伯人 —— 还有譬如上海的那些居民,如此铁石心肠,完全无视这大批无辜的生命的毁灭?

由于历史遗留的旧账,也由于人类社会本身的某些特性,不同的地区、民族、国家、阶层、社区乃至个人之间,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倘若矛盾不断激化,就会酿成暴力冲突和仇恨心理;如果冲突中的强者再无视道义,一味逞强,那弱者就会被逼上心理的绝路,一变而仇恨整个社会,用中国的老话讲,就是不惜拼个鱼死网破, “ 吾与汝偕亡! ” 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所以会开辟 “ 政治 ” 这一个生活领域,就是要想减少 ( 甚至根绝) 这种局面的发生。越是进入现代社会,各地生活的 “ 全球化 ” 程度飞速提高,当代政治所担负的这种控制和减少矛盾恶化的责任,就越显得重大。

纪录片《转折点:911与反恐战争》中, “9·11”事件后, 士兵正在阅读有关战争讯息的报道(来源:douban.com)

可惜的是,当代的政治生活恰恰在这一点上令人失望。或许是由于政治领袖们眼光太狭窄,欠缺历史意识和道义承担的精神,或许还由于别的更为复杂的原因,许多专制政权在国内一味诉诸暴力,动不动就是军警,就是监狱;而在国际政治领域里,则同样充斥着狭隘的利益盘算,以及为这盘算所激发的太多的恃强凌弱。最近三十年来,阿富汗、东非、巴尔干地区,更不用说中东了,恃强凌弱的事情,我们见得还少吗?暴政是冷酷和残暴心理的温床,你在不把人当人的环境中生活得久了,自然就会感觉不到尸体的沉重;当强者在冲突中步步得手的时候,弱者的绝望的报复心理,也就在地下一同滋长。记得多年前看过一个法国电影,叙说一个想伸张正义的女记者,屡受政府特工的暴力拦阻,最后一败涂地,愤恨地对朋友说: “ 我现在懂得了那些恐怖分子为什么会扔炸弹! ” 一旦这心理的毒火猛烈喷发出来,也就宣告了当代政治生活的重大失败。什么才是 “ 国际恐怖主义 ” 的真正的来源?不是本 · 拉登,也不是塔利班或萨达姆,而是那正在全世界蔓延的、视恐怖行动为正义举措的报复的激情,那觉得人世上已无理可讲、惟有诉诸暴力的绝望的狂怒!也绝不仅是国际政治的现状在培育这样的狂怒,世界各地的专制和暴力压迫,同样要为这漠视生命价值的毒火的滋蔓,担负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实,最近这十年里,人类社会遭遇的惨祸并不只有这一桩。譬如科索沃地区,那里的居民生活的毁灭程度,明显要比这一次严重。在卢旺达的部族仇杀中死亡的人数,更远远超出了这一次。可是,请比较一下国际社会的反应,包括中国的媒体的反应,再想想我们自己的情感的反应,我想谁都会看出来,这反应的强烈程度,并不和惨祸的规模成正比。在抽象的意义上,谁都会赞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等值的,可为什么一遇到具体的事情,国际社会还是明显地分出了等级呢?为什么纽约的人死了,我们惊心动魄;东非的人死了,我们却不怎么在意,甚至都不大知道呢?你当然可以解释,在今天的世界上,每个地方的重要性本来就不一样,纽约是世界的心脏,基加利却恐怕连小指头都算不上。可我要问的是,这种基于政治和经济权衡的自觉不自觉的等级意识,和由此而来的对于国际国内许多地方的灾难的漠视,是否也正助长了那些强势力量的肆无忌惮,而同时加重了弱者的绝望心理呢?

1994年7月,失去父母的卢旺达儿童在位于戈马的难民营中(来源:un.org,联合国图片/John Isaac)

悲剧已经发生了。倘若国际社会的回答,仅仅是拨更多的钱给中央情报局,调集更多的航空母舰,发射更多的激光制导炸弹,那非但不可能消灭 “ 国际恐怖主义 ” ,恐怕反只会增强它的后劲。我甚至觉得,布莱尔式的激越的叫嚣,正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当代政治生活中的主流思想对 “ 恐怖主义 ” 的认识是多么肤浅。而当从电视里看到,纽约街头的若干被访者悲愤地向记者表示,他只想驾了飞机,把那些中东的阿拉伯国家炸回到 “ 石器时代 ” ,我真是觉得,救治这当代政治生活的严重失败,人类社会还要走很长的路。

来源:小镇评论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