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相约首尔再启新程!韩宝惠教授深度解析肺癌免疫治疗关键问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10:50 1

摘要: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办的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2025)于2025年9月9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圆满闭幕。作为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领域全球领先的多学科肿瘤学盛会,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专家学者参会,围绕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的前

2025WCLC 圆满闭幕|2026 相约首尔再启新程!韩宝惠教授深度解析肺癌免疫治疗关键问题与 KRAS 突变治疗新选择

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办的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2025)于2025年9月9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圆满闭幕。作为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领域全球领先的多学科肿瘤学盛会,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专家学者参会,围绕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的前沿诊疗进展展开了深入探讨。

在会议现场,《肿瘤瞭望》特邀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接受专访,基于2025 WCLC免疫治疗相关最新研究进展,分享肺癌免疫治疗现状、耐药应对策略与创新方向,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聚焦新锐 共塑未来

2025年9月9日,2025 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第四场全体会议“科学全体会议暨讲师奖颁奖”顺利召开,会议以“从学员到领袖:推动面向新一代胸腺肿瘤学家的肿瘤学培训发展”为主题,聚焦下一代胸腺肿瘤学科发展的前沿议题,共同探讨了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多组学技术和先进模拟培训等创新科技,构建更加系统、高效的学科发展体系,助力胸科肿瘤学迈向更精准、更高效的新阶段。

IASLC讲师奖( LeCTureship Award)颁奖典礼

会议在IASLC讲师奖(Lectureship Award)的颁奖典礼中正式拉开帷幕。该奖项旨在表彰在胸部肿瘤学关键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临床医生与科研人员。

分期Clifton F. Mountain讲师奖

分期Clifton F. MountAIn讲师奖由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放射科Jin Mo Goo教授获得。Jin Mo Goo教授是胸部影像学领域的全球领军者,不仅曾担任弗莱施纳学会(Fleischner Society)、亚洲胸部放射学会主席等重要领导职务,还曾任《放射学》(Radiology)、《胸部影像学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Imaging)副主编。他的研究聚焦胸部影像学人工智能应用与肺癌筛查,为韩国国家肺癌筛查项目的启动发挥关键作用;同时发表 400 余篇同行评审论文,助力明确肺癌分期标准(尤其亚实性结节相关标准),并持续推动国际肺癌诊疗指南完善与肺癌诊断领域发展。

随即报告中,Jin Mo Goo教授癌症分期是判断预后、确定治疗方案的关键。他提及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自 1990 年起收集全球数据,推动肺癌分期系统迭代,目前他正参与第 10 版分期系统制定,该版本或纳入非解剖学生物标志物。他强调,部分实性结节需同时测量实性成分与总大小以提升预后判断准确性,而 CT 评估胸膜、胸壁侵犯存在局限性,未来将推动分期报告标准化;并认为人工智能与影像技术的进步,将进一步提升影像学在肺癌诊疗中的作用。

转化研究Fred R. Hirsch讲师奖

转化研究Fred R. Hirsch讲师奖由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Mary Beth Beasley教授获得。Mary Beth Beasley教授是肺癌病理学领域的顶尖专家,研究聚焦肺癌侵袭、肿瘤微环境与小细胞肺癌亚型。她在国际指南制定中贡献卓著,参与了最新三部世界卫生组织(WHO)胸部肿瘤分类指南、CAP/IASLC/AMP 分子检测指南的编写及生物标志物标准化工作,同时,她担任肺癌与间皮瘤多个国际专家小组成员,并于 2017-2019 年出任肺病理学学会(PPS)主席。

随即报告中Mary Beth Beasley教授指出当前全球病理学领域面临病理学家及支持人员短缺、工作量激增、报告复杂度上升等挑战,严重影响临床转化与实践;她提及,多组学等前沿技术为病理研究带来突破,但也对人工智能(AI)在临床病理中的应用提出审慎思考 —— 目前美国仅 1/3 病理实验室具备数字病理能力,且 AI 落地还需克服高额成本、系统兼容性不足、临床样本质量差异等现实障碍。她明确表示,AI 不会取代病理学家,而是将成为重要辅助工具;强调病理学家需主动拥抱 AI 技术,同时坚守专业判断以辨别结果真伪,结合临床实际构建完整诊断,持续维系基础科学与临床应用间的桥梁,最终推动患者护理质量提升。

肿瘤内科 Daniel C. Ihde 讲师奖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医学中心 Lizza Hendriks 教授凭借在肺癌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肿瘤内科 Daniel C. Ihde 讲师奖。在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中,她牵头开展颅脑放疗神经认知影响、脑转移瘤治疗反应预测等关键课题;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主导明确“不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分类标准,主持多项在研临床试验,同时担任多版不可手术 NSCLC 临床指南更新的主要执笔人,其成果获学界高度认可,入选荷兰青年科学院。

在获奖后的报告中,Hendriks 教授分析了肺癌诊疗领域的现状:尽管筛查、治疗等环节的进步显著提升患者生存率,但疾病类型细分、靶点增多使诊疗模式更趋复杂,还面临 “动态指南更新快难跟进”“临床试验结果与日常诊疗脱节” 等挑战。对此,她提出针对性建议:加强医护培训、搭建区域协作网络以推广荷兰 OECI 认证模式,推行多学科会诊(MDT),重视患者诉求并通过降阶治疗等策略控制成本。作为肺癌脑转移研究专家,她还指出该领域治疗共识尚不完善,呼吁优化临床试验准入标准以纳入更多脑转移瘤患者;提及欧洲肺癌研究面临法规复杂、研究者发起试验减少等困境,强调需解决医护短缺问题、完善人才奖励体系、关注年轻从业者心理状态,并倡导行业协作,共同推动肺癌诊疗领域可持续发展。

IASLC讲师奖 颁奖现场

主旨报告——薪火相传,智创未来

主旨报告环节,在大会主席、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Isabelle Opitz教授及爱尔兰博蒙特RCSI癌症中心Jarushka Naidoo教授主持下,意大利米兰国家肿瘤研究所Arsela Prelaj 教授以《数据驱动型肿瘤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如何改变肺癌诊疗》为题作主题报告;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医学院Victor Velculescu教授以《解锁完整分子密码:借助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片段组学与机器学习的胸部肿瘤学诊断及早期癌症检测未来》为题作主题报告;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学教育和模拟研究院Lars Konge教授以《赋能下一代外科肿瘤学家:借助技术推进肿瘤外科培训》为题作主题报告,分别从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诊疗决策、多组学技术引领早期诊断以及模拟技术革新外科培训三大维度,深入探讨了塑造胸外科肿瘤学家未来的核心动力。大会不仅表彰了当下领袖的杰出成就,更致力于为下一代搭建融合前沿科技与临床实践的成长桥梁,为全球领域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指明了清晰、可行的演进路径。

主旨报告 讨论现场

大咖论道:破耐药困局,谋联合新策

肿瘤瞭望:首先请您结合临床实践现状,谈谈目前针对晚期NSCLC一线免疫治疗耐药后有何应对策略?

韩宝惠教授:大家知道,随着免疫治疗的不断发展,显著改善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特别是晚期NSCLC的临床实践,免疫联合化疗策略已成为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尽管如此,耐药的发生是必然问题,且机制远比靶向治疗复杂。一方面是肿瘤细胞层面,比如抗原脱落、调变、丢失,让免疫治疗失去靶点;另一方面是免疫微环境改变,例如T 细胞耗竭、功能丧失,NK 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失调等等;此外,肿瘤微环境中某些细胞因子代谢的负面影响,以及肿瘤菌群、微环境调节等因素,都会导致耐药。

谈及NSCLC免疫治疗耐药后应对策略,需基于不同耐药机制采取不同治疗策略。目前免疫耐药尚无统一标准,临床仍沿用化疗时代的二线治疗方案,比如多西他赛等,近期,我国也批准了ADC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用于EGFR-TKI与含铂化疗治疗后进展EGFR突变NSCLC的治疗。不过,驱动基因阳性患者耐药后,可能因 PD-L1 表达上调、肿瘤微环境改善(从 “冷肿瘤” 变 “热肿瘤”),对免疫治疗反应优于驱动基因阴性患者,后续还需针对不同耐药特点分类研究、管理。

肿瘤瞭望:对于伴有自身免疫疾病、脑转移或PS评分较差的患者,免疫治疗的使用需要特别谨慎,本次大会亦特设议题进行讨论。请您分享下针对特殊人群免疫治疗在临床实践中有何特殊考量?

韩宝惠教授:所谓的特殊人群是指不符合三期注册临床研究严苛入选标准的患者群体,比如 PS 评分超过 2 分、年龄大于 75 岁,或伴有 COPD、慢性肝炎、糖尿病等合并症的人群,这类患者在临床中其实大量存在,但现有循证医学证据难以完全覆盖。

因此,仍需对具有上述特征群体展开针对性的研究,以探索对其最佳治疗策略。例如,IPSOS研究针对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3分或年龄≥70岁合并ECOG 0~1分或者有严重合并症或任何含铂化疗禁忌证的患者,探索了一线阿替利珠单抗与单药化疗对比的疗效及安全性数据,结果显示,阿替利珠单抗较化疗组显著改善OS(10.3个月比9.2个月,HR=0.78),2年OS更有明显优势(24.3%比12.4%),且降低3~4级TRAEs的发生率(16.3%比33.3%)。此外,现实世界中的回顾性分析也能作为循证级别较低的用药参考。但对特殊人群而言,临床实践中首要考量是 “安全第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再评估疗效。

肿瘤瞭望:您团队主持开展的曲美替尼、安罗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KRAS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I期研究结果入选本届WCLC,请您为我们解读下本项研究成果?

韩宝惠教授:尽管KRAS 突变被发现近 50 年,但近 5 年才有针对性靶向治疗药物,且多聚焦于 KRAS G12C 位点,国内已批准阿达拉西布、索托拉西布、格索雷赛等药物。但 KRAS 突变是个家族,还有 G12A、G12D、G12V、G12F、G13C、Q61H 等位点,这些位点突变目前仍以传统化疗或免疫联合化疗为基础治疗,基于此,开展此项研究,旨在探索针对广谱KRAS 突变型 NSCLC患者免疫联合化疗治疗耐药后 二线及以上治疗策略。

本研究是一项是I期临床研究,选用国内已上市的安罗替尼、曲美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的治疗方案。前期基础研究结果显示,曲美替尼作为KRAS下游MEK 通路抑制剂,对 KRAS 突变有广谱抑制作用,但作用时间短,易引发旁路激活(如 PDGF、FGFR、c-KIT 等旁路),而安罗替尼恰好能针对这些旁路,相关基础研究发现为二者联用临床实践积累了坚实的研究证据。基于此,在三年前,启动了 I 期探索性研究,探索曲美替尼 + 安罗替尼策略在KRAS 突变型 NSCLC后线治疗的临床疗效,其中,安罗替尼设置了从 6mg、8mg、10mg 爬坡剂量,研究结果显示,入组的后线患者 ORR 超 40%,部分患者已随访超过 2 年。

在前期研究结果启发下,结合KRAS 突对免疫治疗敏感的独特特征,展开了此次项研究,探索免疫联合抗血管靶向策略在KRAS 突变型 NSCLC后线治疗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设计方案:在二线用安罗替尼 + 曲美替尼使疗效稳定的患者中,后线加用替雷利珠长期维持治疗。采用 “3+3” 剂量递增设计,对患者进行曲美替尼与安罗替尼交叉剂量爬坡试验,共设 4 个剂量组(剂量组 A:曲美替尼 1mg + 安罗替尼 6mg;剂量组 B:曲美替尼 1mg + 安罗替尼 8mg;剂量组 C:曲美替尼 2mg + 安罗替尼 6mg;剂量组 D:曲美替尼 2mg + 安罗替尼 8mg)。结果显示,二线及以上治疗中,针对所有广谱 KRAS 突变患者的 ORR 达 33.3%,中位 PFS 为 171天,中位总生存期(OS)尚未达到。由此可见,基于研究所展现的显著临床疗效,加之这三种药物均已上市、可及性有保障的优势,曲美替尼、安罗替尼联合替雷利珠单抗策略有望为难治性 KRAS 突变型 NSCLC 患者(尤其既往接受过免疫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

肿瘤瞭望:请您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及相关研究进展,谈谈对于IO+ADC或IO+抗血管等新型免疫联合方案,最需要警惕的毒性是什么?应如何进行多学科协作(MDT)以优化毒性管理的?

韩宝惠教授:联合免疫方案中,不同药物有不同毒性需警惕。首先是靶向治疗相关毒性,比如皮疹、口腔炎、甲沟炎、腹泻、肝损伤等,若两种靶向药联用,毒性可能叠加。其次是免疫治疗相关毒性,像免疫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免疫性肌炎、免疫性肺炎以及其他脏器的免疫性炎症。

在毒性管理上,针对靶向治疗毒性,若出现二级及以上毒性,首要措施是及时减药;同时可针对性使用皮肤保护剂、止泻药等干预;若干预效果不佳,可暂时停药,待症状缓解后再恢复治疗。针对免疫治疗毒性,需先做基线检测,密切监测治疗后免疫内环境变化,如 T3、T4 异常,可能提示甲状腺炎症,需及时处理;若患者出现肺功能异常或走路气喘,可能是免疫性肺炎前兆,需减药并密切观察、及时干预。多学科 MDT 可整合肿瘤内科、呼吸科、内分泌科、皮肤科等多科室资源,对毒性进行综合评估和个体化处理,进一步优化管理。

肿瘤瞭望:请您结合本届WCLC创新疗法相关研究进展,谈谈您认为哪些创新药物有望改善当前肺癌治疗格局?这些新型药物在转化应用中最需突破的核心挑战是什么?

韩宝惠教授:目前肺癌领域,创新药物层出不穷,其中ADC 药物是一大热点,仅肺部肿瘤中 ADC 药物的靶点就不止10 个,比如HER2、HER3、TROP2、CEACAM5、c-MET、B7-H3等,不同靶点的 ADC 药物对应不同适宜人群,个体化选择很重要。ADC 药物兼具免疫和化疗功能,类似免疫联合化疗的效果,尤其是第二代、第三代 ADC 药物多选用功能性抗体,既能结合肿瘤抗原,又能发挥抗体杀伤作用,未来有望作为部分取代化疗或与化疗并进的新策略。此外,ADC 药物还可联合三代 TKI、其他靶向药以及 PD-1/PD-L1 抑制剂、双抗等免疫治疗药物,应用潜力大。

另一大领域是免疫治疗的升级,从PD-1/PD-L1 抑制剂(1.0 时代)发展到双抗(如依沃西单抗、埃万妥单抗)甚至三抗(如 PD-1/VEGF/CTLA-4等),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不过,双抗、三抗是否能优于或取代一代 PD-1/PD-L1 抑制剂,目前缺乏大规模研究证据,更多是作为现有治疗策略的补充,丰富治疗手段。其中,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不同治疗策略均需精准筛选获益人群,方能实现为不同患者人群选择精准个体化的最佳治疗策略。

肿瘤瞭望:请您分享下未来您最期待的肺癌治疗领域的突破方向有哪些?

韩宝惠教授:早在 15 年前我担任上海胸科院副院长时,就为肺癌诊疗发展提出过两个 “小目标”,其一,将早期肺癌变为可治愈疾病。要实现这一目标,核心在于 “关口前移”—— 通过针对高危人群开展筛查,尽早发现更多Ⅰ期(包括 ⅠA 期、ⅠB 期)肺癌患者,这类患者通过手术治疗,80% 以上可达到治愈效果。

其二,是 将晚期肺癌纳入慢性病管理范畴。时至今日,我认为这两个目标已部分乃至大部分实现。以上海市的大型中心医院为例,目前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中,70% 以上都属于 Ⅰ 期(含 ⅠA 期、ⅠB 期);这类患者中80%患者的 5 年生存率超过 90%,意味着大部分早期患者已能通过规范治疗实现治愈。

再看晚期肺癌的治疗,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靶向治疗已从一代、二代演进至三代,可覆盖的靶点也大幅增加,包括 EGFR、ALK、ROS1、BRAF、MET、KRAS 等 10 余个靶点。许多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生存期已能超过 5 年甚至 10 年;我曾接诊过一位早期使用吉非替尼的患者,至今已存活 23 年,目前仍在接受治疗。由此可见,靶向治疗确实让晚期肺癌逐步转变为可长期控制的 “慢性病”。

免疫治疗也显著改善了驱动基因阴性患者的长期生存,尤其是 PD-L1 表达水平大于 50% 的患者,其 5 年生存率已超过 30%,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我相信,随着 ADC 药物、双抗等创新药物的不断更新迭代,以及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应用,驱动基因阴性患者的 5 年生存率还将大幅提升;“将肺癌变为慢性病”,已切实走进了临床实践。

当然,我们仍面临耐药难题,所有靶向药物与免疫药物在长期使用后,都会出现耐药现象,对于耐药后的治疗策略,仍需我们不断探索。

撷英聚慧,共赴新程

2025年9月9日,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 2025)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圆满闭幕。在为期四天的会议中,全球肺癌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与临床医生共聚一堂,围绕肺癌及其他胸部恶性肿瘤的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多学科协作与转化医学等关键议题开展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交流。

2025 WCLC 联席主席致闭幕辞

在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闭幕午餐会上,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新任主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周彩存教授致闭幕辞。他首先向全球胸部肿瘤领域的工作者与同仁致以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充分肯定了与会专家终身推动学科发展的奉献精神。周教授特别指出,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IASLC工作团队的周密筹备与辛勤付出。他强调,没有团队的高效协作与持续支持,本届大会难以呈现如此丰富的学术见解、重要进展和全年对会员的坚实服务。他进一步表示,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胸部肿瘤学术盛会,本届WCLC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充分展现了全球肺癌社群卓越的合作精神与专业水准。

展望未来,周教授诚挚邀请大家继续参与IASLC即将举办的系列会议,包括下月的2025年亚洲肺癌大会、11月于东京召开的精准医疗与科学转化热点会议,以及12月在芝加哥举办的北美肺癌大会。他强调,胸部肿瘤防治依然任重道远,应以本届大会为契机,将学术对话转化为切实合作,凝聚更广泛的社群力量。他尤其欢迎尚未加入协会的同仁踊跃参与,共同推进抗击胸部肿瘤的事业。最后,周教授祝愿与会者返程平安,并呼吁大家将大会中所学所思转化为临床实践与科研动力,为更多患者带去希望。

周彩存教授致闭幕辞

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周彩存教授向全球同仁发出下一份邀请:“我们明年首尔再见!2026年9月12日至15日,第27届世界肺癌大会将如期赴约。” 在他邀请第26届大会联席主席登台致辞之际,标志着会议的接力棒即将传递,也将会场与会同仁对未来的期许推向新高度。

Myung-Ju Ahn教授

Yasushi Yatabe教授

Jiraporn Setakornnukul教授

《肿瘤瞭望》全程深度追踪、实时报道,为全球肺癌领域工作者第一时间传递大会最新资讯,不仅记录了这一场汇聚全球智慧的学术盛宴,更致力于让未能亲临现场的领域同仁也能穿透数据表象,捕捉诊疗突破的核心脉络。会议虽已闭幕,但探索不息、创新不止。期待本次大会所激发的思维火花和临床洞见,能够转化为推动肺癌诊疗水平提升的实际动力,最终造福广大患者。《肿瘤瞭望》将继续陪伴您,持续提供专业、深入、及时的肿瘤领域前沿信息,与您携手共进,迎接肺癌防控事业更加光明的未来。

2026WCLC,我们韩国首尔见!

来源:肿瘤瞭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