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警察同志,我们从河北来,以前是老32团机修连的,但是我离开50多年了,现在回来发现团场变化太大了,已经找不到机修连的位置了,能告诉我路怎么走吗?”9月4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乌鲁克垦区公安局振兴派出所交通劝导处,一对夫妇向执勤民警询问“32团机修连”的
“警察同志,我们从河北来,以前是老32团机修连的,但是我离开50多年了,现在回来发现团场变化太大了,已经找不到机修连的位置了,能告诉我路怎么走吗?”9月4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乌鲁克垦区公安局振兴派出所交通劝导处,一对夫妇向执勤民警询问“32团机修连”的位置,引起了执勤民警的注意。
“大姐,您要找机修连?现在已经没有机修连了,这么多年,团场几经改革、合并,32团也没有了,都合并成现在的33团了。”听了民警的话,女士长叹一声,感慨光阴似箭,随后缓缓讲起了这次返乡之旅背后的故事。
思念亲人 重返故地
“我姓高,50多年前,我的父亲在这里牺牲了,后来我跟着母亲回到河北省安平县的老家生活,前几年,母亲去世了。说实话,离开这里的时候我还是个孩子,父亲的模样现在也记不清了,但是这些年我越来越想念父亲,所以我和爱人就一起回来祭奠父亲,他这个当女婿的,还没见过老丈人呢。”
50多年的阴阳相隔,3000余公里的跨省寻亲,高女士一番感慨,让执勤民警心里也泛起了涟漪,坚定说道:“欢迎高大姐回家,我现在就向所领导汇报,一定帮您找到您父亲的长眠之地。”
执勤民警随后向派出所领导汇报了这一情况。在核实了高女士夫妇的身份信息后,派出所迅速组织警力赶到现场,全力协助高女士夫妇寻找其父亲的墓地。
线索中断 求助寻亲
经了解,高女士的父亲当年随着王震将军进疆,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下,脱下军装,就地转业,是第一批投入到屯垦戍边事业的兵团人,也是第二师32团的第一批职工。1971年,高女士的父亲在工作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
当时,高女士年仅5岁,虽然父亲的领导和战友们一直在生活上关心和帮衬她们娘儿俩,但是母亲带着一个孩子生活毕竟有些困难,于是思前想后,母亲还是带着高女士回到了河北老家。前几年,高女士的母亲带着对丈夫满满的思念与世长辞。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高女士始终心系父亲。此次,高女士专程从河北来到新疆,就是希望找到父亲的墓地,补上迟来的祭奠。
临行前,根据姑姑的回忆,高女士了解到,原32团一名老职工辛先生的父亲与自己的父亲曾是战友,能对她此行提供帮助,可是到了这里才知道,辛先生的父亲已离开团场且失去联系。唯一的线索断了之后,高女士便想到了找派出所民警协助。
心愿达成 诉说哀思
得知情况后,民警先将高女士夫妇安顿好,随后开始寻找线索。民警对当地的情况了如指掌,于是很快想到辖区一名老党员陈爷爷曾担任原机修连教导员,而该连队正是高女士父亲的原工作单位。
民警联系到陈爷爷并说明情况后,老人的情绪立马激动起来。“我们是战友啊!当年他牺牲的时候,还是我写的悼词,这是我兄弟啊!”
民警在陈爷爷这里得到了确切回复后,立马将好消息告知高女士夫妇,并约定好第二天一早,在民警和陈爷爷的陪同下,前往高女士父亲的墓前祭奠。
在原第二师32团13连(现属33团辖区)的一片墓地前,陈爷爷缓缓说道:“由于年代久远,当年的木制墓碑已被风沙侵蚀,都已经分不清具体哪个墓下埋的是谁了,我大概记得就是这个方位,应该就是你父亲的墓。”
“没关系的,谢谢陈叔。当年的条件多恶劣我知道,埋在这里的都是当年的老英雄,都是我的叔叔,今天,我把爱人带过来,就是让父亲,也让叔叔们都看看,咱们兵团人的孩子现在生活得很好。”
随后,高女士夫妇面向墓地,郑重地献上鲜花,含泪完成了这一场迟来50多年的祭奠。在墓前,高女士诉说着自己多年来对父亲的想念,也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告知了父亲自己这些年来和母亲的生活情况。这一幕,让在场的民警和陈爷爷不禁潸然泪下。
“50多年了,没想到还能找到父亲,圆了我的心愿,谢谢你们!我出生在这里,我父亲牺牲在这里,这里是我的家,以后我会常回来,还要把我的孩子带来,让他们了解兵团的故事。”临别时,高女士紧握民警和陈爷爷的手哽咽道。
从河北到兵团,高女士夫妇跨越数千里,让血脉再次相连,民警全力协助,终让这场跨越时空的思念得以安放。
-END-
编辑:荆希玉
审核:潘明春
签发:王 琴
兵团警界
来源:兵团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