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四点半,当城市还在沉睡,田野已经苏醒。露水打湿的田埂上,一双生满老茧的手正在抚摸稻穗,就像抚摸自己的孩子。这些手的主人不会知道,此刻几百公里外,写字楼里的白领正在为一杯咖啡的外卖迟到十分钟而投诉。
清晨四点半,当城市还在沉睡,田野已经苏醒。露水打湿的田埂上,一双生满老茧的手正在抚摸稻穗,就像抚摸自己的孩子。这些手的主人不会知道,此刻几百公里外,写字楼里的白领正在为一杯咖啡的外卖迟到十分钟而投诉。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割裂。
在北方的一个村庄,七十岁的老农仍然坚持着千年不变的耕作节奏。春种秋收,夏耘冬藏。他不懂什么是“互联网+”,不知道什么叫“短视频带货”,手机于他而言,只是一个能够听见远方儿女声音的黑盒子。
去年,他的三亩苹果丰收,果实累累压弯枝头。然而客商收购价却压得极低,低到甚至不够支付一年的化肥钱。他不知道,在同一时刻,城市超市里的同样品种的苹果,正在以他售价五倍的价格出售。
他只会种地。就像他的父亲,父亲的父亲。
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最现代的文明根基。他们的手粗糙如树皮,却能种出最香甜的米饭;他们的脸黝黑如土地,却映照着最纯净的天空。
在这个扫码支付、刷脸识别的时代,他们还在用最笨拙的方式计算收成。在这个直播带货、网红营销的时代,他们还在等待陌生的客商来村里压价收购。他们生产了我们碗中的每一粒米,却难以分享这个时代的红利。
记得有一次,一个老农带着自家种的花生进城看望儿子。在地铁口,他畏畏缩缩地拿出塑料袋装的花生想分给路人,却遭到嫌弃的目光。那些人不会知道,这些沾着泥土的花生,比他们吃过的任何进口坚果都更加纯净。
农业的GDP占比越来越小,但粮食的安全价值从未贬值。当我们热衷于讨论数字经济、元宇宙时,可曾想过:再高级的虚拟世界,也需要现实中的一碗饭来支撑。
每一粒米都记得泥土的温度,每一颗菜都带着晨露的清新。这些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大地母亲通过农人的手,给予每个生命的馈赠。
我们不能让种地的人寒心。当你下次嫌弃农产品价格昂贵时,请想一想:这是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来源,是无数个清晨和黄昏的劳作结晶,是我们得以生存的根本。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不应该碾过那些托起车轮的人。在追求高科技、高发展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回头看看那些越来越佝偻的背影,记住那些越来越粗糙的双手。
因为他们种下的不只是粮食,更是文明的根脉。
来源:阿迪锅人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