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拉斯克奖揭晓!顶科协奖得主获奖;临床奖成果华人有重要贡献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2 11:37 1

摘要:进入9月以后,各类大奖接踵而至,继前天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公布了今年的获奖人之后,详见:奖金千万的2025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揭晓,丘成桐最强弟子孙理察获“智能科学或数学奖”;9月11日晚,作为著名的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也公布了今年的获奖人选,下面我们

进入9月以后,各类大奖接踵而至,继前天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公布了今年的获奖人之后,详见:奖金千万的2025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揭晓,丘成桐最强弟子孙理察获“智能科学或数学奖”;9月11日晚,作为著名的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也公布了今年的获奖人选,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

今年的拉斯克基础研究奖授予了来自德国马普所多学科科学研究所的迪尔克·格尔利希(Dirk Görlich)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斯蒂文⋅麦克奈特(Steven L.McKnight)。他们本次因“揭示了蛋白质序列中低复杂度结构域的结构与功能,并阐明了细胞内运输和细胞组织新原理的发现”而获奖。凭借大胆的想象力和精巧的实验设计,马克斯·普朗克多学科科学研究所的Dirk Görlich与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Steven L.McKnight)阐明了细胞内运输和细胞组织的新原理。

Dirk GÖRLICH,1966年生,1989年硕士毕业于马丁路德·哈勒维腾贝格大学,博士毕业于柏林洪堡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在剑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此后在海德堡大学和马克斯·普朗克多学科科学研究所工作,目前为马克斯·普朗克多学科科学研究所科学成员、主任。Dirk GÖRLICH还是德国科学院院士,他曾获德国国内的多个大奖,包括莱布尼茨奖等;还曾获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金奖。而他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大奖应该就是我们前两天介绍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了,他是生命科学或医学奖领域的首届获奖人,这也让他开始被国内所认识。而他本次获得了含金量颇高的拉斯克基础研究奖,也算是从侧面反映了国内“顶科协奖”的高标准与慧眼识珠吧。

而与Dirk GÖRLICH一同获奖的Steven L.McKnight,1974年本科毕业于德克萨斯大学,1977年博士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在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后留所工作,此后他还一度选择创业,1995他又回到学术界加入了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至今。他曾获美国国家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威利奖(共同获奖的另外3位后来同时得了2019年的诺贝尔奖)和韦尔奇奖等。

本年度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了美国爱荷华大学的Michael Welsh博士、美国福泰制药的Paul Negulescu博士和前员工Jesús González博士。他们因“在开发囊性纤维化新型疗法(一种可挽救这种致命遗传病患者生命的三联药物组合疗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是由第7号染色体CF基因突变引发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外分泌腺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这种疾病会逐渐损害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包括肺、肝和肠道。它会干扰营养吸收,并导致黏液积聚变厚,为有害细菌提供滋生地,这些细菌往往会引发危及生命的肺部感染。该病是一种罕见病(全球患者约10万人,集中在欧美),最开始被发现的患者通常活不过幼年;随着在研发囊性纤维化(CF)新型救命疗法方面的重要进展,促成了2019年里程碑式药物Trikafta的上市(本次获奖的3位有重要贡献)。据报道,该病目前全球中位生存年龄已提升至40-50岁

囊性纤维化相关研究,特别是开发出了首款有效治疗药物在欧美具有重要影响力;因此,该成果已先后获得过了沃伦·阿尔珀特奖、邵逸夫奖、科学突破奖、盖尔德纳国际奖和本次的拉斯克奖等多个具有诺奖风向标性质的国际大奖(但似乎诺奖还没颁发给过罕见病领域的成果),以上大奖的获奖人每次均稍有不同,但必有Paul Negulescu,其次便是Michael Welsh。值得一提的是,出生于上海的著名华人科学家,曾任香港大学校长的徐立之(Lap-Chee Tsui)也在囊性纤维化的基础研究中做出过重要贡献,他成功找到了导致囊状纤维症的缺陷基因,是遗传学上的重要突破。他因此与其他4人分享了2018年的沃伦·阿尔珀特奖(包括了本次获拉斯克奖的Paul Negulescu和Michael Welsh,屠呦呦曾在2015年获得该奖)。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Lucy Shapiro获得了本次的医学科学特别成就奖。她本次因“在生物医学科学领域耕耘55载——因发现细菌如何在时空维度上协调其遗传逻辑以生成不同子代细胞”而获殊荣;她因创立斯坦福大学久负盛名的发育生物学系而载誉;更因在国家层面展现出卓越领导力而备受赞誉。

拉斯克奖(Lasker Award)被誉为“美国的诺贝尔奖”,是生物医学领域最具声望的国际奖项之一,也是重要的诺贝尔奖风向标。该奖于1945年创立,旨在聚焦那些改善人类健康的基础生物学发现和临床进展,并引起公众对科学支持重要性的关注。据了解,在以往拉斯克奖的得主中,有近半数的基础医学研究奖获得者和近三分之一的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得者随后获得诺贝尔奖。我国首位诺贝尔自然科学领域得主屠呦呦在2011年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后在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奖。近些年来,多次有华人学者获奖,2022年,现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卢煜明院士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成为了继屠呦呦之后第2位获奖的中国人;2024年,著名华人科学家陈志坚获得了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他也被誉为目前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学者。#全民科普在行动#

参考链接:https://laskerfoundation.org/

来源:科技大满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