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亿美元进口额,国产存储芯片市场份额不足4%,如何破解困局?

摘要:中国的芯片产业长期以来被视为科技领域的短板,即使华为海思、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企业取得了一定突破,我们每年仍需耗费巨额资金进口芯片。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芯片进口额达3494亿美元,同比下降15.4%。其中,存储芯片进口额高达900亿美元,占比约26%。

900亿美元进口依赖,国产存储芯片份额不足4%,未来路在何方?

中国的芯片产业长期以来被视为科技领域的短板,即使华为海思、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企业取得了一定突破,我们每年仍需耗费巨额资金进口芯片。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芯片进口额达3494亿美元,同比下降15.4%。其中,存储芯片进口额高达900亿美元,占比约26%。

进入2023年底,存储芯片市场迎来价格回暖。行业预计,2024年存储芯片价格或将上涨50%。在进口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存储芯片进口额可能飙升至1350亿美元,接近人民币万亿元。这一变化对我国电子制造业带来了严峻的成本压力,而国际存储巨头则迎来巨大利好。

三星电子2023年第一季度营业利润同比增长931%,成为涨价潮的最大受益者。SK海力士同样强势反弹,盈利达到150亿元人民币,而2022年同期还处于亏损状态。其他国际存储厂商如铠侠、西部数据等也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并纷纷上调未来季度存储芯片价格预期。

相比之下,国内存储厂商在设备、产能等方面受限,处境颇为艰难。

中国存储芯片企业主要有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和福建晋华。它们在各自的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但也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

长江存储:曾领先全球,如今陷入困境

长江存储自2016年成立以来,凭借巨额投资和政策支持,迅速崛起为国内存储芯片的中坚力量。

2017年:成功量产32层3D NAND芯片,跻身全球前五;

2020年:实现128层3D NAND商用,技术跻身全球三强;

2022年:全球首发232层3D NAND,技术领先三星和SK海力士,达到历史巅峰。

然而,国际设备供应的限制让长江存储的扩展受阻。由于光刻机、刻蚀机等关键设备无法及时获取,生产线难以满负荷运转,市场份额逐渐下滑,2023年已被归入“其他”类别。

长鑫存储依托对DRAM技术的积累与创新,在2019年实现19nm工艺DRAM芯片量产,逐渐进入国际市场。然而,其产能受制于设备限制,全球市场份额始终未能突破3%。

福建晋华:知识产权纠纷带来的遗憾

福建晋华在成立之初因涉嫌侵犯美光的商业秘密,深陷法律纠纷,最终错失发展窗口期,沦为中低端芯片代工厂。这一事件也暴露了国内企业在技术自主性上的薄弱环节。

国产存储芯片发展受阻的核心问题在于设备依赖。据统计,长江存储的生产设备中超过84%依赖海外进口,其中美、日、荷设备占比高达74%。随着国际出口限制的加剧,国内企业在光刻机、刻蚀机等关键设备上的获取变得更加困难。

全球存储市场目前呈现高度集中态势,前五大厂商占据了94%以上的NAND市场份额,以及近99%的DRAM市场份额。国内厂商只能处于边缘地位,竞争力进一步受到削弱。

要改变这一局面,中国存储芯片行业必须走出一条自主发展的新路。以下是可行的应对策略: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芯片产业的核心是技术。国内企业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在材料、制程和设备等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创新,减少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

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协同

半导体设备、材料和制造环环相扣。通过加强上下游企业协作,建立完整的国产供应链体系,有助于提升抗风险能力。

加速国产设备研发与落地

光刻机等核心设备的研发是摆脱被动局面的关键。中国需要以举国之力,集中资源攻克光刻机及相关技术。

扩大国产芯片的市场应用

国内电子制造企业应优先使用国产芯片,以稳定市场需求。政府可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更多下游企业采用国产芯片。

吸引全球顶尖人才

高端芯片研发离不开人才支持。加大对半导体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优化产业人才环境,是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存储芯片是科技强国的基石。面对国际竞争与封锁,中国存储芯片行业需要迎难而上,加速技术突破与产业协作。未来,我们必须通过自身努力,打破技术封锁,实现产业崛起。科技创新,不仅是行业的责任,更是每一位国人的希望。只有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才能让中国的科技产业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来源:博学多才的蛋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