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TVB最近的人事变动,像极了一盘静默中落子的棋局。乐易玲不再担任邵氏兄弟的授权代表,由顾炯接任——消息一出,业内没有惊呼,只有心照不宣的点头。这不像一场突变,更像一次迟来的确认:那个靠“艺人一姐”掌控港娱命脉的时代,正在被系统性地重构。
当一家电视台的权力天平开始倾斜,真正值得追问的,不是谁坐上了哪个位置,而是这些位置本身还剩多少分量?
TVB最近的人事变动,像极了一盘静默中落子的棋局。乐易玲不再担任邵氏兄弟的授权代表,由顾炯接任——消息一出,业内没有惊呼,只有心照不宣的点头。这不像一场突变,更像一次迟来的确认:那个靠“艺人一姐”掌控港娱命脉的时代,正在被系统性地重构。
我们习惯把乐易玲看作TVB的“铁腕经纪人”,她手握艺人资源多年,几乎成了“TVB造星机制”的代名词。但别忘了,她的影响力从来不是来自头衔,而是来自“卡位”——她在艺人签约、项目分配、对外合作这些关键节点上,拥有事实上的否决权。如今卸下邵氏授权代表一职,表面看只是职务交接,实则意味着她在集团内部的决策链条被进一步剥离。邵氏与TVB虽血脉相连,但授权代表的身份,曾是她跨平台施加影响力的支点。现在,这个支点正在消失。
而接任者顾炯,身份耐人寻味。他并非艺人管理出身,而是长期负责TVB的财务与战略投资。他的上位,更像是董事会意志的延伸——TVB正在从“人治”向“制度化治理”转型。过去,高层的权力往往依附于个人关系网与资源垄断;而现在,公司更需要能对接资本市场、理顺财务结构、推动项目合规运作的专业管理者。这不是在削弱乐易玲,而是在重新定义“权力”的内涵:从“我能决定谁红”,转向“谁能为公司持续造血”。
这背后,是TVB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收视下滑、广告萎缩、人才外流。根据2024年香港通讯事务管理局的数据,TVB免费频道的黄金时段平均收视较十年前下降近40%。与此同时,ViuTV、HOY TV以及Netflix、YouTube等平台的冲击,让传统电视的“独家造星能力”荡然无存。当观众用遥控器投票,靠“封杀”或“力捧”来维持话语权的旧模式,早已难以为继。
于是我们看到,TVB近年来频繁调整架构:成立新部门专注短视频内容,与内地平台合拍剧集,甚至尝试直播带货。这些动作看似零散,实则指向一个核心战略——从“电视台”转型为“内容资产运营公司”。在这种逻辑下,艺人不再是“公司财产”,而是“合作IP”;高层也不再是“掌门人”,而是“项目操盘手”。
乐易玲的调整,或许正是这种战略转型的缩影。她依然在TVB,依然负责艺人管理,但她的权力边界正在被清晰划定。这让人想起Netflix早年从DVD租赁转向流媒体时,也有一批“渠道为王”的高管悄然退场。不是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时代换了游戏规则。
那么问题来了:在一个内容极度碎片化、观众注意力转瞬即逝的时代,TVB真的能靠管理层的“专业化”翻身吗?还是说,这只是一场优雅的退场前奏?当“邵氏”这个曾经象征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品牌,如今只剩下授权代表的签字权更迭,我们是否也在见证一个文化符号的制度化消解?
权力的交接从来不只是名字的替换。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一家机构对未来的想象——TVB选择顾炯,或许不是在告别乐易玲,而是在告别过去的自己。可问题是,新的自己,又该是谁?
来源:游戏岛Awb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