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1日,2025电子商务大会——产业电商专场在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创新应用推广工作室主任杜寒作为嘉宾出席活动并以《标准引领、条码赋能——公共采购数字化升级探索实践》为主题进行分享。
【亿邦原创】9月11日,2025电子商务大会——产业电商专场在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创新应用推广工作室主任杜寒作为嘉宾出席活动并以《标准引领、条码赋能——公共采购数字化升级探索实践》为主题进行分享。
杜寒指出,当前行业还存在采购物资难以精准管控价格、产品质量追溯不足、供应链信息不透明等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全球唯一、源头赋码的物资标识体系来解决。该体系依托基于GS1标准的商品条码,可实现从产品制造到采购履约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支撑价格合理性核验、质量安全追溯与供应链全程可视,从而打通企业间信息孤岛,提升采购合规性与供应链协同效率。
以下为演讲实录:
感谢大家。非常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进行沟通,赵院长已经把为什么编码中心参与到整个采购供应链中大的背景和行业需求做了铺垫,接下来我将针对编码中心在过去几年在采购供应链过程当中的实践和提炼的相关内容,跟大家做一个汇报。今天将会围绕标准和条码展开相关汇报。
首先介绍一下编码中心是做什么的。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它所担负的是统一组织、协调、管理我国商品条码、物品编码和自动标识工作的专门机构。目前隶属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生产产品的品类比较齐全,在全国47个地方都设有分支机构,统一在当地进行相关业务的开展。在物品编码层面,我们在国内具有十分强的权威性。
1991年,编码中心代表我们国家加入了国际物品编码大家庭——GS1国际物品编码组织。从那时候开始,编码中心就承担推广一套全球通用、开放和跨行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标准,国际上称之为GS1,国内翻译为全球统一标识系统。GS1国际组织诞生于70年代。随着全球经贸往来,包括货品、商品跨域流通,需要形成一套有关产品在全球唯一的编码,确保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被准确唯一识读。在这个背景下,GS1得以成立。我们国家1991年加入其中,意味着从那时起,中国的产品可以通过GS1体系的支撑走向世界,同时海外的产品也进入到国内来。
编码中心同时承担着两个全国性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67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TC287全国物品编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两个技术委员会的业务范畴内,编码中心成立多年来已先后制定了100多项国家标准,围绕物品编码和物流信息化开展工作。
我们还围绕物品编码建立了非常丰富和完善的数据支撑。每一件商品赋予了一个全球唯一编码,在此基础上我们维护了有关这个编码的一套数据。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在国内商品方面已累积超过2.29亿种商品,每天有4-5万种增量。新产品面市投放市场时,都会在我们的数据平台上进行数据备案。产品不断诞生,数据持续填报至我们的数据平台。该平台向公众开放,消费者、商家、供应链上下游均可通过编码中心的接口,获取围绕条码建立的商品信息。
基于这套编码体系,可获取国际进口商品数据,目前积累了30多万种。我们还建立了高质量、更丰富的商品数字档案,积累了100万种。通过接口,还可与国际数据进行互联互通——国际资源有近7亿种。
采购供应链条中关心的编码,前期大量工作围绕它展开。需先明晰两个概念:一是物资编目体系。无论电商、生产企业、品牌商、采购平台或商城,都维护着自己的物资编目体系。虽各自称呼不一,本质上都是从大类到小类到细类的编码体系。此前行业存在数据孤岛和烟囱现象,彼此隔离。虽然在私域内运转良好,但如今强调产业链协同,要求物品跨域流动、数据信息互通并彼此认可。这种情况下,必须破除信息孤岛。
前期行业尝试沟通融合,编码中心也参与了相关工作,试图将多个编目体系打通、融合或统一。后来我们发现这项工作非常困难:各体系自有运营背景和逻辑,支撑着ERP、CRM等应用系统。强行融合时,因主观理解差异导致类别划分不同;即使同类别的颗粒度也有差别。大家虽有沟通融合的需求,过程却十分艰辛。
企业自建的物料主数据,对采购人而言是采购单元,仍存问题。物料主数据本质是分类编码,即便最细类目也是分类的,因不涉及具体产品。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在采购链条和供应链中建立一套物资标识体系。与编目体系不同点在于:首先,它能精确到特定产品,携带品牌、规格等确定信息,并具备全球唯一标识;其次,需源头赋码——产品制造诞生即赋码,并向有关部门维护相关数据。物资标识体系与编目体系呈一对多关系,例如一个物料主数据可能对应多件具体产品。如果说各企业的物资编目体系如孤山,强行融合难度大,但通过物资标识体系搭建桥梁(如隧道或高速),串联群山是可实现的。
在与采购人及采购链条关键方的沟通中,他们关注几个痛点,我们尝试通过标识体系解决:
痛点1:价格控制问题。
上周行业曝出舆情事件:某单位采购防火墙设备,市价仅数百元,采购报价达数十万。事件引发舆论后,相关责任人和评审专家均受处分。采购人及链条各环节如何把握商品信息和价格的合理性?
某南方政府采购平台运用商品条码实施价格管控:新品上架时需经多重审核。采购平台与编码中心数据库打通,供应商上报数据及价格时,先审核产品信息(对照编码中心数据),再审核报价合理性(参考市场均价或估价)。报价过高或过低时,系统通过设定系数进行防控。多重审核确保商品上架时属性准确、价格合理。该项目两年前启动,上周平台强化了基于商品条码的通知,要求供应商管控上架及事后追溯——包括采购后的服务与价格均需留档。商品条码管控目标已达成。
某能源企业商城的前台界面显示:同一商品仅需供应商填报价格、服务及库存;产品基础属性、图片等均由编码中心维护,确保一致性。
痛点2:产品质量担忧
采购产品多用于生产经营,质量问题将引发重大责任。编码中心隶属市场监管总局,支撑总局有关食品、药品及工业品监管工作。去年12月至今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出台《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实施意见》《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网售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赋码核验试点工作的通知》两项文件,明确提出使用商品条码开展质量安全追溯与核验。文件还鼓励采购方将商品条码纳入技术方案,把采购合规指标融入评估流程。虽实施有过渡期及试点阶段,但随着未来试点品类扩大,更多采购产品将被纳入强化管理。
核验过程中,供应商及平台责无旁贷。以往平台可能仅视自身为交易场所,但未来各环节均需履行质量把控责任:中央平台需在上架时核验产品质量,包括3C认证、生产许可证、能耗标识等文件的准确性及对应关系。
痛点3:供应链管理困境
接触多家采购方均反映供应链存在隔绝问题:货物是否按时送达指定地点?到货是否与订单一致?运输中有无调包?接收后有无丢失?这些问题可通过基于商品条码的供应链管理来解决。
理论上看,商品条码与供应链的关系分三层:
1.标识层:为每件产品赋予全球唯一编码(身份证),含可被设备识读的符号——这是我们创造的核心价值;
2.数据共享层:确保跨行业、跨国别、跨地域的参与方数据互通;
3.嵌套结合层:将供应链融入采购全链条。采购流程可拆解为不同场景(需求阶段、预算管理、合同履约、转固后管理),各环节均可通过商品条码体系获得数字化支撑,同时满足审计与法务监管需求。
过去几年,我们为二十余家采购单位(包括政府、央国企)开展基于商品条码的实践。各单位侧重领域与品类各异,但我们摸索出有效方式:各企业原有成熟的编码或应用体系保持不变,编码中心提供底层支撑——建立数据标准、数据服务及平台接口。针对采购单位不同的诉求和关注点,可由行业内有实力的采购平台建立商品数据服务中心,将编码中心的标准化数据与企业系统进行适配转换,融合静态标准与动态市场数据,最终支撑采购、价格、质量等上层应用。
后续欢迎大家与编码中心或我本人,继续探讨各品类行业的应用方案,谢谢大家。
关于本次会议:
电子商务大会自2011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十五届,产业电商专场以“产供链协同创新”为主题,汇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头部企业及研究机构代表,围绕产业电商领域产供链数字化升级、AI技术应用、跨行业协同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推动产业端产供链效率提升、价值重构提供关键交流平台与实践指引。
来源:亿邦动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