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由韩国人创造”——东亚的怪胎,韩国为何频频突破对华下限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2 12:39 1

摘要:韩国媒体又开始讨论“汉字起源”,网上闹得不小!前几天的“big question”节目把风头点得正热。那二十分钟的视频播放量破十万,金振明在镜头前说得信口开河。他自信满满告诉韩国人,得学真正的历史,这些年大家都被骗了。三百万个历史误解,这数字谁信?可到了汉字这

韩国媒体又开始讨论“汉字起源”,网上闹得不小!前几天的“big question”节目把风头点得正热。那二十分钟的视频播放量破十万,金振明在镜头前说得信口开河。他自信满满告诉韩国人,得学真正的历史,这些年大家都被骗了。三百万个历史误解,这数字谁信?可到了汉字这件事上,金振明却一本正经地讲——“汉字不是中国造的”,是韩国人(其实这里应该一笑而过),而且“汉字这词都起错了,得叫‘殷字’”。这套说法不是第一次听,可一出口,观众都愣住了?

他的理由还挺绕,说什么殷商其实是“东夷族”,现在东夷族就剩韩国和日本人,当然汉字是祖宗发明的。看到这,我倒是纳闷:他说得理直气壮,可真有人信?接下来他的高论就是“不懂历史,哪能成高级国家”,让人哭笑不得。韩国学界这种自信真是少见,不服不行!

但网络上的反驳其实比节目还多,有博主直接贴出了甲骨文考古数据。中国发掘的殷墟甲骨,皇家档案、卜辞日记,近九万片,二十多万字,英语论文里也都写明了。世界各国专家都认同殷商王朝在今河南,考古出来的青铜器铭文和和韩国半岛那边没什么关系。韩国普通人其实心里也明白,可是舆论一鼓吹起来,哪还顾得上细查?

其实,仓颉造字的故事在中国早就家喻户晓。史书和传说里都说是他,“四目有睫、鸟迹为字”,按照中国学者考证,仓颉可能就是山东、河南附近的部族首领。东夷说也不少见,但这“东夷”,正史写得很清楚,说的是分布在山东、江苏一线的氏族,并非半岛人啊。金振明的说法,逻辑本身经不起推敲,却又总被韩国媒体放大,这就怪有意思了。

韩国这种引用中国学界的只言片语,自己加工,再当成“民族自信”的药引子。这一套操作算不上新鲜。从申遗端午、泡菜、孔子、甚至影射长白山,都能看到这种文化借用和包装。但真要谈证据,实地材料是绕不开的。

那么,韩国到底是怎么养成这种集体性格?持久弥散的民族主义情绪,常年教育里把“民族独立”摆第一位。韩国自二十世纪独立以来,对外绝大多数时刻都强调“自主”。但这种心理带来的副作用也挺大——只要是跟周边有关,几乎所有民族成就都要自己归功为先。外界一有不同意见,哪怕一点点,立刻被视为民族荣誉受损。你可以说韩国是汉文化圈里的独苗,但抗拒汉文化渗透似乎比谁都狠?

归根结底,这心态也和历史现实脱不开。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尴尬,夹在中国和日本之间,历史经常被强权左右。清朝时朝鲜确实是中国的附属国,但也有自己的王朝。到了现代,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造成的民族创伤依然影响到今天。韩国社会由上到下,其实多少都有点“被迫自强”的集体记忆。只是现在,这种记忆演化成了符号化的民族主义,动辄把中国视为压倒性的“他者”,一有机会就反推一次。

外部压力条件下,这种心理愈发放大,尤其在中韩经济角力愈演愈烈的时候。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体量暴涨,产业升级彻底冲击了韩国原本的优势领域。电子、显示器、芯片、汽车制造,韩国最引以为傲的产业,2010年后越来越难和中国市场抗衡。2023年,中国智能手机出口全球第一,造船订单接连超越韩国。韩国仅有五千多万劳动力,中国工业带动的是亿级别就业规模。韩国GDP增长幅度明显放缓,只能努力抱住几个全球品牌苦苦支撑。

曾有权威机构调查,韩国社会对中国的好感度滑落到谷底。2022年民调,韩国人对中国反感度高达88%。社交平台上也有韩流粉表示,“不喜欢中国主要是因为中国太大、竞争太激烈”。其实,经济利益牵动着情绪,情绪映射到媒体,再反过来强化民族主义。这形成了循环,想打破可真不容易!

再往下看,韩国历史其实一直被各种势力分裂。日韩合并时,朝鲜社会对在朝华人极其不友好。1931年朝鲜发生大规模排华事件。联合国档案和中国官方史料都有记载,平壤、釜山、元山多地出现有组织的暴力,数百人遇难,华侨一度流亡。余震一直延续到现代,导致韩国社会对中国人始终存在复杂情绪。说它狭隘也罢,是自保心理也罢,总之很难用简单方式去诠释。

或许就是这种错综心态,外界稍有争议,韩国就会陷入集体敏感。比如2023年世博会申办失败,韩国国内反响极大,刚开始意气风发,投票结果出来后一地鸡毛。电视直播间一片死寂,有人甚至爆粗口怪到别国头上。底气其实不够,但面子绝不能丢。体育赛事时更明显,韩国选手无论输赢,舆论总要找外因。总要证明自己不是输给实力。

这几年韩国官方出版的历史书,像《朝鲜通史》就往主旋律靠拢。书里不断强调“反抗中国侵略”,几乎每一章节都绕不开与中国的恩恩怨怨。哪怕高丽王朝早期和明清朝贡,也在宣传里变成“民族抗争”。韩国民间历史协会又把五千年历史扩大几倍,时常造出“东夷遗民”等新名词。其实翻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这些说法多半自说自话。

你要说他们完全否认中国影响吧?也不是,每到关键节点可以把“韩中血脉相连”拿出来。当中韩关系稍暖,比如外贸顺差扩大时,韩国高层又会提出“中韩一体”。但矛盾出现时,一下子就极端分割——这点很耐人寻味。是不是他们既怕被同化,又不甘示弱呢?很可能本能地想证明自己没那么渺小罢了!

韩国人也有强烈的规则意识,不允许自己被外部轻视。这导致遇到国际场合,“国家体面”成了最高原则。譬如冬奥会、世界杯,一点争议都能发酵成外交问题。文化遗产申遗也是“国运所系”,那种极致的在乎,会自然流露出对邻国防范甚重,却又在国际合作时必须承认现实“伙伴”,自信和自卑夹杂。

韩国在民族身份的问题上,既要独立自强,又无力真正自立。或许他们对历史上的不公平耿耿于怀,总觉得传统没有得到应有认可。可一遇到现实压力,譬如经济压力,文化交流,他们一定会强调韩国自己的“独有性”,这种纠结其实根深蒂固。有人说韩国民族心理比日本激进,但也有人觉得他们表现“委屈但不低头”。

东夷族的说法其实早被学界澄清了。山东、河南一带的古族,经过几千年混血,现代血缘留存微乎其微。汉字作为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竹简等等,中国境内遗存最丰富。韩国如果硬要自居“发明者”,反倒暴露对自我历史的焦虑。这里不是批评谁,更多是种近乎本能的文化保护欲望。

不过有个事实蛮有意思,韩国青少年对外界历史争议有时候反倒很坦然。新一代网民接触中国、日本、欧美各种流行文化,都能辨别什么是真的“新东西”。反倒许多争论更像是上一辈主导,青年人其实想法很复杂。网络大数据分析显示,2023年二十岁以下用户讨论历史话题时,超过27%倾向“多元融合观点”,而不是传统式民族主义。

韩国社会表现出来的集体矛盾,并不仅仅是跟中国的单向冲突。一方面他们极力标榜自我独立,历史文化上强调断裂,另一面却不得不承认现实里的相互依赖。不管是国族叙述,还是经济策略,内在的拉扯始终是矛盾的。

实际上,这些年“韩流”全球化、国际科技合作都离不开彼此。数据显示,2023年中韩双边贸易总额超过三千亿美元,占韩国出口的24%。每逢政治纠纷,贸易战往往都卡到了临界点。韩国自己也清楚,脱离中国市场没几个产业能独立生存。真实处境比表面新闻复杂太多。

当然,说到“民族性”,有网友用“三姓家奴”来形容韩国,似乎过了,但这类标签其实既有调侃成分,也折射出外界对韩国身份摇摆的感受。细究下去,每个民族的“标签”都有点主观,很难一概而论。

说到底,韩国现在的种种争议、媒体综艺话题、历史梳理,表面看是民族自信,其实大半还是对自身现实的焦虑和复杂的安全感塑造。时代走到这里,谁也逃不掉互相影响的命运。没有哪个国家能永远依赖虚构历史站住脚,今天的世界,联系紧密,也容不下单调的自说自话。

来源:灵敏鲸鱼cXqo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