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苏联1973年摄制的电视连续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中,吉洪诺夫饰演的苏联“谍神”施季尔利茨,展现出沉着、坚毅、果敢、睿智的贵族气质,成功塑造了苏联特工的全新形象,深深打动了70年代的苏联人。
在苏联1973年摄制的电视连续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中,吉洪诺夫饰演的苏联“谍神”施季尔利茨,展现出沉着、坚毅、果敢、睿智的贵族气质,成功塑造了苏联特工的全新形象,深深打动了70年代的苏联人。
电视剧播放期间万人空巷,普京就是因为深受它的影响而投身克格勃。施季尔利茨的原型就是耶丽扎维塔・尤利耶夫娜・扎鲁宾娜。原型一般都是男对男女对女,施季尔利茨却男对女,可见扎鲁宾娜有多厉害影响有多大。施季尔利茨是荧屏上虚构的男“谍神”,扎鲁宾娜却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女“谍神”。
精通俄、英、法、德、意第绪语和罗马尼亚语,有着天使容颜和魔鬼身材的扎鲁宾娜,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人们尤其是男人。二战期间,她和丈夫瓦西里·扎鲁宾并肩作战,在欧美多个国家,成功招募数百名间谍。
扎鲁宾娜最大最亮眼的成就,有以下五项,项项拿得出手又拿不出手。拿得出手是因为成就辉煌,令人刮目相看;拿不出手是因为成果太丰硕,沉甸甸“拿不动”。
一是将盖世太保上校威利·莱曼纳入裙下和麾下,使其成为苏联在纳粹内部最重要的情报提供者,源源不断向苏联提供德国远程火炮、迫击炮和火焰喷射器、化学武器等新式武器的系统资料,德国造船厂修造新式潜艇的情报,以及秘密试验场坐标等材料。
二是招募玛加丽塔色诱爱因斯坦获取情报:扎鲁宾娜将玛加丽塔・科涅库娃招募为间谍,玛加丽塔的丈夫谢尔盖·科涅库夫是苏联著名雕塑家,1924年,扎鲁宾娜让她随丈夫以访问学者身份移居美国,潜伏时间超过20年。
1935年,饱受纳粹迫害、国破家毁的爱因斯坦流亡美国,成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为了表示对他的欢迎和尊重,学校专门请来雕塑家为他塑像。巧得不能再巧,这个雕塑家就是谢尔盖·科涅库夫。
美艳优雅且文艺,弹得一手好钢琴做得一手好菜的玛加丽塔,借此机会结识爱因斯坦,在俘虏他胃的同时俘虏他的耳朵,然后俘虏他的全身心,成为知己和情人。玛加丽塔通过爱因斯坦强大的学术圈和朋友圈,成功窃取美国研制原子弹和发展高能物理的绝密情报。
三是通过 “棋手” 接近罗伯特·奥本海默:奥本海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曼哈顿计划领导者。曼哈顿计划指的是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研制原子弹的计划。
扎鲁宾娜让一个名叫 “棋手” 的女间谍,通过结识奥本海默的妻子,进而接近奥本海默,套取原子弹情报。她还通过各种渠道,向奥本海默推荐了几位从德国逃到美国的科学家,请他在曼哈顿计划中录用他们,奥本海默由此向扎鲁宾娜传递了大量敏感信息。
四是组建间谍网络获取原子弹情报:扎鲁宾娜组建了一个至少有 18名特工参与的间谍网络。他们在艺术天堂——新墨西哥州的圣达菲小镇,买下一家快餐店作为中转站,信使乘坐火车将情报带到阿尔伯克基车站,然后辗转带到华盛顿,再通过外交邮袋寄往莫斯科。
通过这个畅通无阻的间谍网络,扎鲁宾娜领导的特工组织,获得大量美国原子弹计划的数据和资料,帮助苏联短短四年内就实现“弯道超车”,成功复制出原子弹。听清楚了,是“复制”而不是“研制”,用“居功至伟”称赞扎鲁宾娜也不为过。
五是获取美国原子弹试爆参数及日期:1945年7月16日,美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而莫斯科早在两周之前,就掌握了爆炸参数及试爆日期。这一情报的获取与扎鲁宾娜的间谍网络密切相关,正是她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提前将这些重要信息传递给了苏联。
六是利用异地通信安抚爱因斯坦:1945年12月,玛加丽塔奉命返回苏联后,奉克格勃高层指示,扎鲁宾娜让她寄给爱因斯坦一个虚假的收信地址,用异地通信的方式,安慰深度失恋的爱因斯坦受伤的心,帮他平稳渡过感情危机,以便继续从他那里获取相关情报或保持对其的影响力。
1944年,扎鲁宾娜被授予苏联红星勋章,这是对她卓越情报工作的高度认可。
扎鲁宾娜不仅是一名出色的间谍,还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在一些重要国际会议中担任翻译。1943年,她被指派为斯大林、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的翻译。她还参与了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以及纽伦堡审判的翻译工作。
在这些重要的国际场合中,扎鲁宾娜以其精准的翻译和出色的应变能力,为苏联代表团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持。她不仅将各国领导人的发言准确传达给苏方,还通过观察和分析会议中的细节,为克格勃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
随着苏联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冷战局势的缓和,扎鲁宾娜逐渐从情报一线退了下来,过着低调退隐的生活。1987年5月14日,扎鲁宾娜在莫斯科街头下车时不慎摔倒,不幸被车轮碾压,一代“谍神”就此陨落,享年86岁。
来源:邱散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