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1日晚10点,荣昌区昌元街道园丁新村的5位居民在暴雨来临前悄然转移。这看似平常的疏散背后,是一场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防灾”的应急理念深刻变革。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朱婷
9月11日晚10点,荣昌区昌元街道园丁新村的5位居民在暴雨来临前悄然转移。这看似平常的疏散背后,是一场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防灾”的应急理念深刻变革。
“李阿姨,今天晚上到明天有大到暴雨,咱们得暂时搬去安置点。”昌元街道社区干部敲开了李阿姨家的门。一个月前,李阿姨所在的小区刚经历内涝,积水最深处超过1米。
李阿姨还记得那场暴雨的惊心动魄:“水一下子就没过了膝盖,要不是救援队来得快,我们这几个老骨头可就危险了。”
但这一次,情况不同了。
改变,始于荣昌区应急管理局打造的“空天地”一体化数字应急网络。
在“8·10”暴雨中受过灾的园丁新村,被列入重点监测区域。31套高位“鹰眼”视频监控点覆盖了多个重点点位,实时传输现场画面到区应急指挥中心。
“灾情发生后,我们建立了动态更新的风险隐患台账。”荣昌区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370HZ集群同播基站、卫星通信电话、北斗定位终端……这些专业设备组成的系统,让预警信息能够精准抵达最需要的人。这样的精准预警得益于应急设施设备重点向基层镇街倾斜分配,在全市率先打造立体化应急通信网络。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荣昌区盘龙镇。防汛网格员老邓的日常工作因数字技术而彻底改变。
“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老邓指着手中的数字应急智能系统说,“水位一旦异常,系统自动报警,我们马上就能定位到具体河段。”
盘龙镇应急办负责人介绍,通过北斗定位终端和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实时掌握全镇河流情况,巡河效率和精准度大幅提升。“数字系统让我们能够实时作出研判决策。”
在精准预警和智能监测的基础上,荣昌区进一步升级应急物资调配机制,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置的关键转变。
“以往灾害发生时,我们需要从仓库调运物资,往往耽误了最佳救援时机。”区应急救援中心负责人介绍,“现在我们将285台套专业救援设备提前部署到可能需要的区域,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
从盘龙镇的智能巡河到园丁新村的提前转移,从数字应急网络到基层叫应能力建设,荣昌区正在织就一张越来越密的安全网。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