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同事小陈差点和父亲吵翻——他偶然翻父亲手机,发现父亲给一个女主播刷到了36级守护,亲密度15万,而每月他给家里的5000块家用,大半都成了直播间的“火箭”。更让他膈应的是,主播一口一个“叉哥”(他父亲小名)叫着,PK时还煽动粉丝:“叉哥肯定不会让我输!”
别为虚拟“陪伴”掏空钱包!直播打赏的这些坑,太多人还在踩
前阵子同事小陈差点和父亲吵翻——他偶然翻父亲手机,发现父亲给一个女主播刷到了36级守护,亲密度15万,而每月他给家里的5000块家用,大半都成了直播间的“火箭”。更让他膈应的是,主播一口一个“叉哥”(他父亲小名)叫着,PK时还煽动粉丝:“叉哥肯定不会让我输!”
这不是个例,去年整个直播打赏市场规模已经突破2000亿,其中擦边主播占了大头,而中老年人正成“刷榜主力”,曾有“夕阳红主播联动”的传言,说一群老人刷礼物差点掏空当地养老金。
很多人以为打赏是“性压抑”驱动,其实根本不是。我认识个小伙子,月入3000却贷款6万打赏,理由是“主播每天给我发早安晚安,比亲妈还关心我”。现实里他请女生吃饭花300,对方都懒得回消息;但在直播间,30块就能当小主播的榜一,还能加微信、听专属语音。对中老年人更甚,子女常年在外,主播的一句“叔叔您真好”,比保健品销售的“亲情牌”还管用——就像安徽那名男子,竟挪用儿子的死亡赔偿金打赏,只为换主播一句“心疼你”。
这背后全是精心设计的套路。直播间排行榜里,十个“铁粉”九个是托,剩下一个就是真冤种。PK时主播常说“差100个爱心就翻盘,你忍心看我被惩罚吗?”50块刷出去,刚当“功臣”,立马冒出来个“王总”刷跑车,主播眼神瞬间更“拉丝”,你不甘心,又掏2万冲前十,成了“坤总”,转头发现主播好几天不播,还怀疑人家跟“王总”约会。更狠的是“三七分账”套路,主播和对手早串通好,富人刷的钱如数奉还,普通观众刷的才是“利润”,你越上头,他们赚得越多。
细看这些受害者,其实都有个共同点:现实里缺“存在感”。广东有个大哥,白天在工地搬砖,晚上住棚房,却5年刷了10几万当榜一,被拉黑了还说“不后悔”;还有个“老光棍”,贷款6万打赏,就为了主播一句“你比别人懂我”。他们要么在现实中没被异性正眼看过,要么子女疏于陪伴,虚拟直播间里的几句甜言蜜语,就成了他们的“精神救命稻草”。
别被这种“廉价快感”骗了!现实里请人吃饭300块未必有人记情,但直播间30块的“榜一”,不过是主播的流水线操作。建议大家多留意家人的手机,尤其父母的直播关注列表,别等养老金被刷空才后悔;如果是未成年打赏,记得用平台的退款机制止损。与其给陌生主播送钱,不如多陪父母聊聊天,给身边人多些关心——真实的温暖,从来不需要靠“刷礼物”换。
来源:体坛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