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张雪峰在镜头前拍着胸脯说出“先捐5000万”时,他或许没料到,这份直白的善意会被卷入“蹭爱国流量”的争议漩涡。有人把他和吴京、司马南摆在同一套评判体系里,质问他“是不是也在挤爱国赛道”。但在这场充满标签化的讨论中,我们或许该先放下对“流量人设”的惯性猜忌,看
当张雪峰在镜头前拍着胸脯说出“先捐5000万”时,他或许没料到,这份直白的善意会被卷入“蹭爱国流量”的争议漩涡。有人把他和吴京、司马南摆在同一套评判体系里,质问他“是不是也在挤爱国赛道”。但在这场充满标签化的讨论中,我们或许该先放下对“流量人设”的惯性猜忌,看看这个“小镇青年”出身的教育博主,到底在争议背后藏着怎样的真实底色。
“5000万”的争议:是蹭流量,还是“张雪峰式”的直给?
张雪峰的“语出惊人”,从来不是为了流量而生的套路。高考季之外,他的报考生意进入淡季,此时“蹭流量”对他的商业价值增益甚微。但他还是说了——就像他当年在2012年籍籍无名时,就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尖锐的爱国言论一样。那时流量时代尚未到来,他的表达纯粹是性格里的“直给”在驱动。
对比吴京的“战狼式”家国情怀输出、司马南的“流量式”议题炒作,张雪峰的逻辑完全不同:吴京的表达是影视工业化的情感共鸣,司马南的言论是流量场域的议题制造,而张雪峰的“捐5000万”更像一个草根出身的创业者,在表达善意时没学会精英阶层的“委婉措辞”。他的“土气”和“直白”,成了被诟病“上不了台面”的理由,却也恰恰是他区别于流量玩家的标志。
从“报考网红”到“争议 donor”:张雪峰的身份困局
张雪峰的事业做到了教育咨询领域的头部,但他的个人素质成长没能跟上商业版图的扩张。这种“脱节”让他在公众语境里显得格格不入:他会在直播间像推销课程一样“推销”善意,用“先捐5000万过去”的口语化表达,打破了公众对“慈善表达”的优雅想象。
但换个角度想,这种“脱节”何尝不是一种真实?当精英阶层习惯用“战略捐赠”“公益基金”等词汇包装善意时,张雪峰的“拍脑门式承诺”,像极了无数普通人在街头听到募捐倡议时,脱口而出的那句“我捐一百!”——本质上都是朴素的善意,只是他的舞台从街角变成了全网直播间。
别让“赛道思维”,消解了善意的多元表达
把张雪峰往“吴京第二”“司马南之流”的框架里套,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偷懒。吴京的爱国表达根植于电影工业的叙事逻辑,司马南的争议源于对流量密码的精准拿捏,而张雪峰的善意,更像是一个草根逆袭者在掌握资源后,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回馈社会——哪怕这种方式带着浓浓的“市井气”。
我们可以批评他表达不够成熟、格局不够宏大,但不该用“是不是在蹭赛道”的诛心之论,否定这份善意的可能性。毕竟,在这个人人紧盯“流量 ROI”的时代,还有人愿意用略显笨拙的方式喊出“捐5000万”,本身就比那些精于算计的“流量慈善”更值得琢磨。
普通人的爱国与善意:本就不该有“精英话术”门槛
张雪峰的争议,本质上是**“精英表达体系”对“草根表达习惯”的审视**。当我们要求公众人物“说话要有身份感”时,其实是在无形中建起一道门槛:只有掌握了“得体措辞”的人,才有资格公开表达善意。
但爱国和慈善从来不是精英的专属游戏。一个小镇青年出身的教育博主,用自己最直白的方式喊出捐款承诺,或许不够“高级”,却足够真诚。这种真诚,不该被“他是不是在走吴京的路”“他是不是在学司马南蹭流量”的质疑声淹没。
与其纠结张雪峰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吴京或司马南,不如把目光放回善意本身:如果一个人愿意拿出5000万做公益,无论他是用“战狼式”的热血、“学者式”的严谨,还是“张雪峰式”的直白来表达,这份善意的内核都值得被看见。毕竟,在流量裹挟一切的时代,真诚的善意,比任何“赛道套路”都更珍贵。
以上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来源:中医金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