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河北 | 张家口尚义县:“老年大学堂”讲出精神文明新风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2 15:13 1

摘要:6月24日,尚义县第四期“老年大学堂”顺利结课,40多位特殊的“大学生”从这里走出去,大家共同拍了毕业照,拿到了人生最具特色的一张“毕业证”。而这些特殊的“大学生”,正是惠民安置区集中搬迁安置过来的老人们。

6月24日,尚义县第四期“老年大学堂”顺利结课,40多位特殊的“大学生”从这里走出去,大家共同拍了毕业照,拿到了人生最具特色的一张“毕业证”。而这些特殊的“大学生”,正是惠民安置区集中搬迁安置过来的老人们。

从无到有,“老年大学堂”办起来了。

提到为什么要开办“老年大学堂”,安置区的社区工作者梁馨雨颇有感触。社区内老人居多,文化水平不高,虽然工作人员每周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移风易俗的宣传活动,但是老百姓就是看看热闹、领领传单,真正入心入脑的却没几个。

在一次开会讨论中,有人随口说了一句“要是能让这些老人们回学校再学习学习就好了”,却启发了在场所有的人,于是大家一拍即合,便决定在安置区内开办个“老年大学堂”,通过回炉再造,让老人们基本上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为了鼓励群众报名学习,招收到第一批“学生”,安置区想到了一个激励政策——凡是报名听课的老人们,在下课后都可以到社区党支部领取一袋馒头。于是大家看在“馒头”的面子上,开始陆续报名参加,每一期培训班的学员都不少。之后,由于群众听得起劲、学有收获,即使没有了馒头的奖励,到大学堂听课的老人也是满满当当。

“闺女,大娘不是为了几个馒头,我听了一期课程,真是觉得你们讲的很好,让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我岁数大了,听一次也记不住多少,我想多听几遍,多学习学习”,当一位听课的老大娘拉着社区工作者梁馨雨的手说出这番话时,大家知道,这个“老年大学堂”是真正在群众心里扎下根了。

从有到精,“老年大学堂”讲到了群众心坎里。

“老年大学堂”讲什么,才能真正留住群众,才能让老人们实现“学有所得”?为此,安置区的工作人员针对搬迁群众的年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原搬迁乡镇的文化背景等进行了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确定了以移风易俗习惯养成、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老年健康养生为常态化内容,搭配县直单位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的反诈、金融、生态保护等知识,制定授课计划,邀请讲授老师。每期精心设计约6节课程,每节课吸纳40位左右热情洋溢的学员,以贴近生活、生动实用的宣传培训为主,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年已开展到第五期,结业人数达到235人,颁发结业证书235个。

大学堂内,实用知识如春风化雨,滋养着每位求知若渴的心灵。反诈宣传课上,工作人员耐心拆解五花八门的诈骗陷阱,那些生动案例让老人们频频点头,一句句“反诈口诀”在笔记中凝结成守护晚年安宁的“护身符”。消防安全培训则更重实操,老师手把手指导灭火器使用,老人们认真模拟火场逃生,安全之弦在演练中悄然绷紧。

在这里,政策宣讲摆脱了刻板,化作邻里共聚的“茶话会”。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被描绘成老人们听得懂、看得见的身边变化:道路宽了,环境美了,日子更有奔头了。移风易俗的倡导,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落地生根——红白喜事如何办得既体面又节俭?村规民约如何更好地守护共同的家园?笑声与掌声常伴左右,政策精神悄然入心,和睦乡风在共情共鸣中如清泉流淌。那些曾对诈骗套路深恶痛绝的学员,转身成为社区义务反诈宣传员,将识骗防骗的智慧分享给更多邻里。

从精到亮,“老年大学堂”让社区文明起来了。

惠民安置区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包含惠民苑、天福苑、恩泽苑、惠泽苑4个社区,来自尚义县南壕堑镇、大青沟镇等12个乡镇的3.4万人口搬迁至此。过去,居民们在农村大都有自家小院,习惯在院里堆放生活物品,有的老人随意在公共区域晾晒衣服,有的在绿化带上种起了蔬菜,甚至有些人还随地大小便。针对这些生活习惯上的“疑难杂症”,安置区通过“老年大学堂”的带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知礼懂礼守礼,让整个社区文明起来了。

熟悉村规民约的老党员们,成了社区公共事务的“热心眼”和“润滑剂”,积极参与环境监督、协调邻里关系、倡导文明行为。学员的文明程度提高了,相应的秧歌队、腰鼓队、舞蹈队、京剧队等各类文艺团体成立起来了;爱心义剪队、义务维修队、志愿服务队等建立起来了;社区还设立了“老年大食堂”“积分超市”等,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文明实践活动中。

如今,惠民安置区的“老年大学堂”,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平台,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载体和强大引擎。在这里,银龄学员们用热情与智慧,点亮了自身,更照亮了整个社区。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模范引领,让文明新风吹拂安置区的每个角落,让“夕阳红”焕发出推动社区进步、共筑精神家园的璀璨光芒,书写着惠民安置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