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呼延庆出生在北宋中叶,那时汴京繁华,市舶税收盈余惊人,可朝廷却北有契丹,西有吐蕃,东有海盗,辽国连年侵扰,国库捉襟见肘。呼延庆从小在江南水镇长大,父亲是一名划船卖粮的商人,母亲擅长几国文字。
呼延庆出生在北宋中叶,那时汴京繁华,市舶税收盈余惊人,可朝廷却北有契丹,西有吐蕃,东有海盗,辽国连年侵扰,国库捉襟见肘。呼延庆从小在江南水镇长大,父亲是一名划船卖粮的商人,母亲擅长几国文字。
呼延庆从小耳濡目染,跟着母亲学满语、契丹语、女真话,后来又和西域商旅混迹,练得一口流利的波斯语。
到了十八岁,他考中进士,入京任翰林院撰文,因文笔通俗易懂,擅长翻译异域奏折,不到三年便被授予“平海军”参议,转任提举海防。索额图从一个侍卫,跃居高位,他的升迁速度,简直无人可比。
可呼延庆不同,他虽出身寒微,却因语言奇特,成了独一无二的“活地图”。
而此时,朝廷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正筹划联金抗辽。一众朝臣举棋不定:有说“金国刚崛起,未成大患,可先稳骚扰辽国”,也有人反对:“野心之国,未可轻信。
”宋徽宗下令反复试探,先遣使团过去,第一队人马靠岸直接被扣,礼物丢得一干二净,折腾得两国开战险成现实。宋徽宗大怒,继续挑使者,最后竟选中了呼延庆——说到底,他是唯一能与完颜阿骨打直接对话的人。
可这场谈判并不简单。呼延庆带着三十余人,背着丝绸与瓷器,冒充商队,打算混进金营。
可船刚靠岸,就有人看出“这个翻译口音怪怪的”,把人撵到旗杆下打了一顿,礼物也被抢了个精光。有人提议放弃此行,他却淡淡一句:“生死有命,成败在天。”
几番周折,呼延庆总算见到了完颜阿骨打。屋里只点了几支檀香烛,烛影摇曳。
呼延庆一边用女真话跟金国重臣寒暄,一边观察对方眼色。他突然站起,清了清嗓子,用一口流畅的辽语讲了一个北方古老故事,逗得对方哈哈大笑。
气氛缓和后,他又低声道:“辽国的马匹健壮,可若此战两败俱伤,何不调兵资,共取幽燕?”这样一句话,既抬高了金国的地位,又给宋金联盟留足面子。
完颜阿骨打边听边点头,把这份“海上之盟”草草定下。宋军调舟,金骑随行,辽人措不及防。
战争的前半段,的确按照呼延庆算好的剧本发展,辽国节度使被分割包围,幽州沦陷一时成为佳话。
可是,胜利的背后暗流涌动。金国吃掉辽国后,并未按照盟约退兵,反而以“宋金不平等条约”之名,提出苛捐杂税、通商关卡、割让边境十余州等苛刻条件。
北宋内忧外患,更加捉襟见肘。有人说:“呼延庆这一手好牌打得太聪明,最后却成了害国的魔咒。”
宋徽宗见局势急转直下,想起当初呼延庆的勇气与机智,曾一度想召回他议和。可金国态度强硬,差役一路阻挠,呼延庆被迫在海上漂泊数月,不得回朝面奏。
等他再次进宫,带回几件残破的古铜纹章与断裂的盟书,才知道自己捡回来的,不是胜利,而是亡国的预言。
朝堂上,他面对群臣的指责,默默低头。有人当场拍桌:“呼延庆误国,罪无可赦!”他却反问:“若当初换成执金吾,换成枢密使,能保证金人不背盟?”满堂哗然,却无人能给出清晰答案。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北宋边防日益崩溃,和谈遥遥无期,金军一路推进,到靖康之耻那天,徽宗父子被掳南下。直到那一刻,呼延庆才真正明白,自己做的不过是一场盛世幻梦。
可惜,已无人听著他的解释。
呼延庆晚年自去冠冕,以发覆面,隐居江南一个渔村。村里人偶尔见他扁舟荡漾,满头白发,背影瘦削。
有人上前问:为何昔日英豪沦为隐士?他只是叹了口气:“一时得势,用错了时代。”说完,便望着河面发呆,声音低到听不清。
呼延庆从未想过自己会被称作“民族罪人”。他的一生,既有为了国家四处奔波的忠诚,也有外交棋局中被大势裹挟的无奈。
信息来源:宋史、三朝北盟会编
来源:蓬勃剧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