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 年 9 月的全球富豪榜就像坐过山车,81 岁的甲骨文创始人埃里森凭借公司财报里 4550 亿美元的待确认订单,身家一夜飙升到 3930 亿美元,把马斯克暂时拉下全球首富宝座。
2024 年 9 月的全球富豪榜就像坐过山车,81 岁的甲骨文创始人埃里森凭借公司财报里 4550 亿美元的待确认订单,身家一夜飙升到 3930 亿美元,把马斯克暂时拉下全球首富宝座。
不过比起这短暂的财富狂欢,更让吃瓜群众沸腾的是他身边那位东北姑娘 ——34 岁的朱可人。
这位沈阳美女不仅成了埃里森的第六任妻子,还在他 80 岁高龄时连生两个娃,上演了一出现实版 "人生逆袭爽剧"。
有人说她是冲着钱来的,也有人佩服她的眼光和魄力,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段横跨 47 岁的传奇姻缘背后的故事。
朱可人的故事得从沈阳说起,1991 年出生的她可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父母早早就为她规划好了出国路,把她送进了东北育才中学这所名校。
这所学校每年海外名校录取率稳居全省前列,朱可人在这里不仅练出了流利的英语,更培养了在高压环境下拼杀的本事。
2010 年,19 岁的她揣着目标奔赴美国,考入密歇根大学攻读国际研究专业,这个专业全美排名前十,专门培养全球治理和跨国企业运营人才,简直就是为进入国际精英圈层量身定制。
毕业后的操作更能看出这位东北姑娘的野心。
别的应届生还在投简历找安稳工作时,朱可人直接搬进了加州湾区的 Redwood Shores,这里离甲骨文总部近在咫尺,租房月租起步就要 2642 美元(约 2 万人民币),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绝对是 "下血本"。
但这步棋走得极妙。硅谷的科技大佬们就像古龙小说里的武林高手,都有固定的 "江湖据点",而 Redwood Shores 就是甲骨文系大佬的聚集地。
埃里森当时刚和第四任妻子离婚,正是情感空窗期,朱可人这招 "守株待兔" 堪称精准卡位。
更厉害的是她的官宣方式。
2024 年密歇根大学要抢全美第一的高中四分卫,埃里森二话不说捐了 1000 万美元,学校发感谢声明时直接称朱可人为 "埃里森的妻子",这段关系就此正式曝光。
这操作比高调秀恩爱高级多了:既给足了母校面子,又坐实了自己的身份,还避免了豪门婚恋常见的八卦争议,简直是公关教科书级别的操作。
后来有消息说,朱可人还在内部牵头慈善板块,把捐款重点放在 AI 和教育,挖来奥运级教练和数据科学团队,这哪是普通豪门太太的做派,分明是在构建自己的资源版图。
再看埃里森这边,这位科技大佬的情史简直能写一部小说。
他这辈子结了五次婚,最长的也没超过 7 年:第一任陪他熬过创业苦日子却没等到发财,第三任是公司前台奉子成婚,第五任是和朱可人同岁的乌克兰模特。
他信奉 "要么第一要么不干",感情里也一样强势,没耐心磨合就换人的主儿,却在 80 岁这年被朱可人 "收服",还公开说自己 "过着前所未有的快乐时光",这背后没点真本事可不行。
这段婚姻一曝光,网友们炸开了锅。"图钱的心思太明显了吧"" 下一个邓文迪 " 之类的评论铺天盖地。
毕竟 47 岁的年龄差摆在那儿,一边是身家近 4000 亿美元的科技巨头,一边是年轻貌美的异国姑娘,任谁都会多想。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段关系没那么简单。
先说说埃里森为什么愿意。这位老爷子可不是傻子,能从 "画大饼" 的穷小子做成甲骨文帝国,看人眼光毒得很。
朱可人绝非空有美貌,她的国际研究专业背景让她能轻松应对跨国社交,东北姑娘的爽朗性格或许正好中和了埃里森的强势脾气。
更重要的是,甲骨文 2024 年财报显示公司云服务收入增长 12%,运营现金流 187 亿美元,正需要稳定的家庭形象配合商业布局。
朱可人带来的不仅是情感陪伴,更是一套完整的 "软实力解决方案"。
再看朱可人的 "财技"。她太懂硅谷的游戏规则了。在这里,婚姻不仅是感情契约,更是资源整合的手段。
埃里森给母校捐款 1000 万美元看似是为爱妻撑场面,实则是精准的形象投资:密歇根大学的校友网络遍布科技圈,这笔捐款能带来的隐形回报远超数字本身。
而生孩子这步棋更是高招,硅谷大佬们最看重传承,埃里森都 81 岁了还喜提两个娃,对朱可人的态度自然不同。
有知情人说,埃里森已经把部分资产转到孩子名下,这可比婚前协议靠谱多了。
其实硅谷的婚恋早就进入 "高配合作模式" 了。
马斯克和埃里森是好友,两人都爱找年轻伴侣;谷歌创始人布林的前妻搞 AI 创业,离婚后照样合作愉快。
在这个圈子里,纯粹谈感情的少,能资源互补的多。朱可人牵头的 AI 教育慈善项目,正好和甲骨文的业务布局形成呼应,这种 "事业搭子" 式的婚姻远比单纯的 "貌美如花" 更稳固。
她没像埃里森前几任妻子那样困于家庭,而是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和事业线,这才是现代豪门女性的生存智慧。
有人拿朱可人和邓文迪比,但其实她聪明多了。
邓文迪靠离婚分财产,朱可人却靠婚姻做平台;邓文迪搞媒体曝光博眼球,朱可人借慈善捐款树口碑;邓文迪单打独斗,朱可人却绑定了 "孩子" 这个最稳固的纽带。
这根本不是一个路数。如果说邓文迪是 "婚姻投机者",朱可人更像 "战略合作者",段位差着好几个 level。
从沈阳到硅谷,从普通留学生到全球首富夫人,朱可人的逆袭之路看似像童话,实则每一步都踩得极准。
她的故事之所以引发热议,本质上戳中了大众对贫富差距和婚姻目的的敏感点。
有人嫉妒她的好运,有人质疑她的动机,但不可否认,她展现了一种新时代女性的生存哲学:与其等待命运垂青,不如主动规划人生。
朱可人的成功不在于 "拿下" 了谁,而在于她把自己活成了 "高价值标的"。
从选择国际研究专业,到搬到硅谷豪宅,再到通过慈善构建人脉,她的每一步都围绕 "资源整合" 这个核心。
在这个讲究精准匹配的时代,美貌只是敲门砖,智商、情商、财商的综合实力才是长期饭票。
埃里森愿意为她投入时间和资源,本质上是一场平等的价值交换。他需要年轻的活力和体面的家庭形象,她需要平台和资源,各取所需而已。
这段婚姻也打破了传统婚恋观的想象。在普通人眼里,47 岁的年龄差不可思议,但在顶级富豪圈,婚姻更像一场精密计算的合作。
甲骨文 4550 亿美元的待确认订单需要稳定的掌舵人形象,朱可人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需求;而朱可人需要跨越阶层的跳板,埃里森无疑是最佳选择。与其纠结有没有爱情,不如承认这是成年人的最优解。
说到底,朱可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从东北育才的学霸到硅谷的社交达人,从国际研究专业到 AI 慈善项目,她把每个选择都变成了向上的阶梯。
至于外界的争议,不过是成功路上的背景音。当你真的站到高处,自然有人为你鼓掌。
毕竟在这个时代,能把人生过成精准投资的,本身就是一种本事。
来源: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