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义“双等四边形”——2025年深圳中考数学第20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2 15:33 3

摘要:数学中的概念来源于生活,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习了诸如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概念,描述一个几何图形,需要准确的语言,形象的字词,这也是我们数学概念简洁清晰的基础。

新定义“双等四边形”——2025年深圳中考数学第20题

数学中的概念来源于生活,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习了诸如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概念,描述一个几何图形,需要准确的语言,形象的字词,这也是我们数学概念简洁清晰的基础。

在小学我们学习长方形时,对于这个学段的孩子们,采取的方式是操作活动,如下图: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5页,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直观感知,并没有给出严格定义。到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52页,才给出较为正式的定义,如下图:

即我们的数学概念学习过程,是经历了小学阶段的直观,到初中阶段的规范,用几何语言描述几何图形,因此,读懂新定义对于几何元素间的图形逻辑是解题关键。

题目

综合与探索

【探索发现】

如图1,小军用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接成一个四边形。

【抽象定义】

以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为边向外作等腰三角形,使该边所对的角等于原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此时该四边形称为“双等四边形”,原等腰三角形称为四边形的“伴随三角形”。如图2,在△ABC中,AB=AC,AC=AD,∠D=∠BAC,此时四边形ABCD是“双等四边形”,△ABC是“伴随三角形”。

【问题解决】

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B=AC,AD=CD,∠D=∠BAC,求①AD与BC的位置关系为;②AC²_______AD·BC(填">","

【方法应用】

①如图4,在△ABC中,AC=BC,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至△ADE,点D恰好落在BC边上,求证:四边形ABDE是双等四边形。

②如图5,在等腰△ABC中,AC=BC,cosB=3/5,AB=5,在平面内找一点D,使四边形ABCD是以△ABC为伴随三角形的双等四边形,若存在,请求出CD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

(1)我们先来理解“双等四边形”概念,在向外作新的等腰三角形时,原三角形的腰,有两种情况,“腰是腰”或“腰是底”,而原三角形的顶角,也有两种情况,“顶(角)是顶(角)”或“顶(角)是底(角)”,如下图:

因此,根据图形中等腰三角形不同形状,得到的双等四边形也不相同,再来看两个小题:

①图3中这两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相等,则由三角形内角和可知,它们的底角也相等,故∠DAC=∠ACB,它们是一对内错角,所以AD∥BC;

②图3中的△ABC∽△DAC,于是AC:DC=BC:AC,即AC²=DC·BC,而AD=DC,所以AC²=AD·BC;

(2)①由旋转可知AB=AD,即△ABD为等腰三角形,而△ADE也是等腰三角形,且它是由等腰△ABC旋转而来,它的底角为∠B,与△ABD底角相同,则它们的顶角也相同,符合双等四边形定义;

②我们既然知道了∠B的余弦值,且AB=5,可解这个三角形,求出所有边,如下图:

作CG⊥AB,由三线合一,得BG=5/2,由cosB=3/5,可求BC=25/6=AC;

第一种情况,以腰AC为底,向外作等腰△ACD,且顶角∠ADC=∠ACB,如下图:

它属于“腰是底”且"顶是顶"类型,取AC中点E,连接DE,由于这两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相同,则它们的底角也相同,由三线合一可知DE⊥AC,于是在Rt△CDE中,cos∠DCE=cosB=3/5,而CE=1/2AC=25/12,所以求出CD=125/36;

第二种情况:以腰AC为腰,向外作等腰△ACD,AC=AD且底角∠ADC=∠ACB,如下图:

它属于“腰是腰”且“顶是底”类型,取CD中点E,连接AE,于是 AE⊥CD,再过点A作AF⊥BC,先在Rt△ABF中,求出AF=4,BF=3,由于AC=BC=25/6,则CF=7/6,而又由题意得∠ADC=∠ACD=∠ACB,说明AC是∠BCD的角平分线,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距离相等,可得AF=AE,因此可证明CF=CE=7/6,最后求得CD=2CE=7/3;

第三种情况:以AC为腰,向外作等腰△ACD,AC=CD且底角∠ADC=∠ACB,如下图:

它属于“腰是腰”且“顶是底”类型,其实它和第二种情况很像,可以看作是将第二种情况中的△ACD关于AC的垂直平分线进行一次轴对称变换得到,我们借助前面探究出的结果,可得CD=AC=25/6.

综上,CD的长可能是125/36,7/3,25/6.

解题思考:

本题对于学生而言,难点是构图,双等四边形是由两个等腰三角形构成,以原等腰三角形一腰为边向外作新等腰三角形,这条边既可作为新等腰三角形的腰,也可作为它的底,而且该边所对的角要等于原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这个既可以是新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也可以是它的顶角,因此总共有四种可能,但这条边一旦成为新等腰三角形的底,则它所对的角只能是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不可能是底角,因此只剩下三种,如下图:

只有明确图形的结构,作出图形,才有可能正确解答。

分类思想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其原则是不重复、不遗漏,分类依据来源于对分类对象的理解,例如三角形分类,按边分和按角分均可,对于等腰三角形来讲,它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腰和底不等,因此哪条边为腰哪条边为底,需要分类,即使确定了腰和底,顶角和底角也并未随之确定,还需要细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尝试作图,验证分类结果是否符合题目条件,这也是数学学习中的探究、猜想、验证过程,这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经历,落实了课堂上的活动环节,让学生真正通过数学活动积累数学经验,核心素养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来源:爱数学做数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