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关系到万千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遵义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就业保就业的决策部署,将促进青年就业摆在突出位置。自7月起,全市启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通过高位推动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关系到万千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遵义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就业保就业的决策部署,将促进青年就业摆在突出位置。自7月起,全市启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通过高位推动、多措并举、精准发力,为从“毕业”到“就业”的关键旅程保驾护航,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高位部署,绘就就业服务“路线图”
遵义市深刻认识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从政治高度审视和推进此项工作,确保行动有纲可循、有序推进。
顶层设计,明确行动纲领。7月底,遵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遵义市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为期半年的攻坚行动有了清晰的“施工图”。方案明确以“攻坚促就业 奋进创未来”为主题,聚焦2025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在各级人社部门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两类重点群体,集中提供政策落实、实名登记、职业指导、招聘对接、困难帮扶、能力提升、权益维护等全方位、全链条就业服务。
设定目标,压实工作责任。此次行动目标明确,着力实现“四个100%”的硬指标:即100%登记入库、100%联系到人、有就业意愿的100%落实“1131”服务(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困难毕业生100%结对帮扶,最终目标是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在年底前都能实现就业或参与到就业准备活动中,确保全市青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多措并举,打出六大服务“组合拳”
今年以来,为发挥好就业“压舱石”作用,遵义市创新工作方法,精准实施六大服务措施,将各项服务落到实处,滴灌到人。
实名服务,确保“一个不落”。全市人社系统依托人社部、省人社厅数据平台,组织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人员,在8月上旬前以“户籍地+常住地+求职地”为排查维度,通过电话回访、上门走访、社区登记等方式,对毕业生开展“地毯式”摸排。截至8月底,遵义市已实现在遵登记离校未就业毕业生100%联系帮扶,已帮扶促进8129名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
贵州大学2025届毕业生李同学,户籍地为汇川区,毕业后未及时就业且未返回户籍地。汇川区就业局工作人员通过联系其家人获取常住地址后,安排相关工作人员上门核实就业需求,发现其希望从事市场营销工作但缺乏实战经验。工作人员随即为其启动“1131”服务:第1周推送《遵义市就业扶持政策手册》并解读青年就业补贴政策;第2周安排职业指导师开展1对1面试技巧培训;1个月内先后推荐3家本地商贸企业市场营销岗位;同时为其报名免费的“电商直播运营”技能培训班,最终李同学通过培训后成功入职遵义某连锁超市电商部,月薪4500元。
同时,汇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还依托遵义就业帮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采取“1+2+N”模式,即通过1个中心市场,2个零工分站,与N个社区“红色美丽楼栋”的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一栋栋楼房、一个个网格治理单元组织成零工市场,打通求职人员与工作场景之间的供需最后一公里。
创业扶持,点燃“创新引擎”。对于有创业梦想的毕业生,开通“创业扶持一站式窗口”,提供从项目评估、融资贷款到场地孵化的全流程服务。截至6月,遵义市已扶持383名高校毕业生创业。日前,遵义师范学院2024届毕业生王小浪在得到“创业项目评估+创业担保贷款+启迪之星(遵义)孵化基地免费工位(为期1年)”的支持后,其创办的“文创工作室”顺利落地运营,实现了从大学生到创业带动就业的转型。
在稳就业保民生攻坚战的关键阶段,湄潭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新开展“就业政策”主题宣讲活动,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剖析+岗位对接”三维服务体系,为当地毕业大学生和失业青年搭建起直达岗位的就业创业“高速通道”。
困难帮扶,彰显“民生温度”。遵义市建立了“部门联动+属地负责”的困难毕业生帮扶机制,每月由人社部门牵头,联合多部门进行数据交换,确保对脱贫家庭、易地搬迁家庭、残疾家庭等毕业生帮扶无遗漏。为每名困难毕业生提供个性化、持续性的帮扶,并发放求职补贴,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截至8月底,遵义市已帮扶促进1512名离校未就业困难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
供需对接,搭建“就业金桥”。千方百计拓宽本地就业渠道,围绕本地产业布局,遵义人社部门主动出击,深入重点企业调研用工需求,大力拓展东西部协作就业岗位,建立“重点产业岗位库”。线上,打造“遵就业”小程序高校毕业生专区,实时推送岗位;线下,按产业和区域分类举办专场招聘会。如仁怀市举办的“白酒产业专场招聘会”,精准对接企业与相关专业毕业生,成效显著。7至8月,全市举办线上线下供需对接活动47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8万个,针对性提供就业短信息服务2万人次。
能力提升,赋能“职业启航”。遵义市通过“政策宣传+能力提升+权益保障”三维发力,优化就业服务内涵。政策上,采用一封信、公众号专栏、短视频等形式广泛宣传;能力上,开设“求职能力实训营”,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提供见习岗位和补贴;技能上,发布补贴性培训目录,鼓励毕业生参与“订单班”“定岗班”等专项培训,提升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全市开展职业指导服务进社区10场,新增就业见习人员2243人次,开展16-35岁青年群体职业技能培训6040人次。
权益保障,净化“求职环境”。遵义市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企业招聘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虚假招聘”“收费招聘”等违法行为,下架不合规岗位信息,为毕业生营造安全、公平的求职环境。
强化保障,压实攻坚行动“责任链”
为确保行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遵义市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将就业服务攻坚行动作为当前就业工作重要抓手,通过三大核心任务压实各方责任。
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工作合力。遵义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地建立党委政府牵头、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人社部门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推动就业服务资源下沉到基层,同时为基层减负赋能,明确责任边界,确保服务能够真正触达每一位需要帮助的青年。
严格分片督导,确保政策落地。实行“周调度+半月通报”机制,动态跟踪工作进展。市人社局党组班子成员分片包保全市15个县(市、区),定期开展实地督导,重点检查“1131”服务、困难帮扶等关键环节的落实情况,并对落后地区进行专项督导,确保全市步调一致、整体推进。
推动服务下沉,打通“最后一公里”。遵义市积极落实贵州省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部署,深入实施“留(来)遵六条措施”,通过“i遵义”APP为青年人才提供便捷的住宿补贴申领服务,并常态化开展“职引黔程点亮未来”等十大专项招聘服务活动。并通过多措并举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基层就业服务网络,让毕业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公共就业服务的同时,还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架起高校毕业生港澳就业的桥梁。
据悉,下一步,遵义市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化就业服务攻坚行动。计划持续加大招聘会供需对接力度,进一步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持续挖掘岗位资源,提升服务精度,以更扎实的工作、更有效的举措,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铺就宽广的“求职路”,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就业保障。(陈义鹏)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